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淮南象牙塔成语大世界 > 成语解释 > 一代功臣刘伯温最后下场如何

一代功臣刘伯温最后下场如何

作者:淮南象牙塔
日期:2021-06-28 14:34:35
阅读: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在民间野史中,相传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谋臣,料事如神,文韬武略,不仅帮明太祖打了江山,还帮朱棣建了北京城,还是十三陵、山海关、天津的修建者,而且他还通阴阳,甚至懂得运用超自然力量。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在明朝建立后只封了个伯,位居功臣36位,而且最后的下场却很不圆满,相传,他是被另一位大臣胡惟庸下毒害死的,而这一切竟然还是朱元璋默许的。这就让人不禁生疑了:刘伯温功劳这么大,怎么却被如此不公平地对待?他如此足智多谋,怎么又会任人宰割呢?
其实,翻开正史,这一切都不难解释。
首先必须澄清的一个事实是,真实的历史上,刘伯温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
他并没有什么超自然力量,史籍中有一个“西湖望云”的故事,说刘伯温早在投朱之前就发现南京有所谓“天子气”,这无疑是无稽之谈。真实情况就是刘伯温在《郁离子》中说的,要“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由于在群雄中,朱元璋能够礼贤下士,表现出了强烈的统一天下的愿望,特别是他并非一味破坏,而有建设的动力,这对刘伯温这样知识分子,才具备了强烈的吸引力。
而在功勋方面,刘伯温的功劳其实并不大。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随军参谋,其中还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实际上从军的时间勉强接近两年,也只是朱元璋众多随军参谋之一,甚至没有官衔。至于说刘伯温制定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大计,也是牵强的,例如鄱阳湖一战中,朱元璋曾被敌军团团包围在一条指挥船上,如果说刘伯温真的料事如神,他会令朱元璋遇到这么大的险境么?
再说到修建北京城之类的事,其实朱棣定都北京时,刘伯温已去世多年,所以无从谈起。
因为刘的实际功劳并不大,所以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6人,封侯者28人,其中并无刘伯温,后来他只是被封了个象征性的“诚意伯”。
那么,为什么刘伯温在历史上会那么出名呢?其实这是出于朱元璋的一种政治需要。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卑微,直到称帝后也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为了让他显得是顺承天意的真龙天子,朱元璋曾经大量编造个人神话,比如,他曾自称自己受道教天神指点,受赠“绛衣、冠履、宝剑”等神物,理当得天下。
在这些神话故事中,刘伯温的角色就十分重要了。因为刘伯温懂得谶纬之学,可以经常编造出一些所谓的“天象”来证明朱元璋是受命于天,因此朱元璋也就乐得在诏书中刻意突出刘伯温的“神迹”,其实这并不是刘伯温的功劳,不如说是朱元璋利用刘伯温而对天下实施的一种障眼法,刘伯温也因此得以被树为了朱元璋集团中的代表人物。
而一旦功成名就了,朱元璋就再也不需要刘伯温这种角色了,他一改往日对刘伯温“如胶似漆”的态度。在刘伯温还在朝的时候,朱元璋的文集刻成,赐给了李善长、胡惟庸、宋濂三人,却偏偏没有给刘伯温。甚至于,在一次谁是当今大儒的讨论中,朱元璋就曾经轻蔑地说,像宋濂、刘伯温这样的人哪配称“大儒”?
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温和明代其他开国功臣一样,日子相当不好过,洪武四年,刘伯温便辞官回家,朱元璋也不留,直接批准。据说刘伯温回老家后,“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一切低调行事,连地方官都不见,以至于县令只能换上便服求见,会晤中途,县令一亮明身份,刘伯温马上变色,自称小民,便立即躲起来了。
至于刘伯温最后是怎么死的,民间相传是因为刘伯温生病后,与其素有间隙的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带太医前来看病,实际上是来下毒。刘伯温吃了太医开的药后,肚子里就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瘤,自此病入膏肓不治身亡。这个故事是否属实我们不必去考证,只需要知道,无论如何,刘伯温作为一名弃子,对朱元璋早已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就可以了。
讽刺的是,由于明代开国功臣后来纷纷被朱元璋打成了逆党,以至于后世实在找不到什么典型人物可以吹捧,于是朱棣登基后,刘伯温又逐渐被明朝树为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恐怕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了。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能够明白了,真正神的不是刘伯温,而是朱元璋手里那吃人的皇权啊!

刘基接文后,如五雷轰顶,惊奇万分。他知道定是有人暗中陷害。当今之计,唯有面见皇帝,说明原委,澄清是非,方可免祸。于是他立即进京。到了南京,发现朝廷内外全是胡惟庸的人,没人会替自己说话。于是他改变主意,以退为进,主动向皇帝请罪。朱元璋见其态度诚恳,也未深究,此事遂了。
刘基受此打击,也不可能隐居了,为了避免再受诬陷,他干脆住在南京,连家也不敢回了。不久便病倒了。
这时胡惟庸官升宰相。他决心再找机会加害刘基。刘基的死与胡惟庸有直接的关系。史料记载,刘基病重时,胡惟庸曾派人给他诊治,开了一些药,服后,腹中就有拳头大小的石头似的积物。1375年3月,朱元璋见刘基病情恶化,甚为怜惜,派人护送他回老家。回家只一个月,刘基就带着无限的忧怆、满腔怨恨离开了人间,终年65岁,一代谋略大师就这样凄凉的去了。
他死于胡惟庸的陷害,也死于皇帝的多疑。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后来被谥为“文成”。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刘伯温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刘伯温

1371年刘伯温辞别朱元璋,回到青田老家。朱元璋赏赐很多,并特别下令青田不加税粮。刘伯温功成身退,纵情山水,很是惬意。但是他越想与世无争,烦恼却越是找上门来。

事情是这样的,自从刘基归隐不久,他的对头胡惟庸便当上中书省参知政事,他忌恨刘基以前说过他的坏话,便寻机在朱元璋面前诽谤刘基。

在刘基老家附近有个地方叫淡洋,这里水路两便,易守难功,常有土匪出没。方国珍就是在这里起事,拥兵自强,对抗朝廷的。刘基回家隐居后恰碰上淡洋逃军叛乱,危及朝廷安全。但是地方官企图隐瞒此事,不让皇帝知道。刘基就让儿子直接向皇帝上奏。胡惟庸闻讯欣喜若狂,认为报复刘伯温的机会来了。他指使党羽刑部尚书吴云弹劾刘基,诬陷他与百姓争夺淡洋,因为淡洋风水极佳,有帝王之气,想图谋不轨,百姓不肯让他,他就找人驱赶百姓,以致激起民变。胡惟庸公报私仇,请求皇帝重罚。朱元璋闻奏,觉得刘基太过分了,若按常规,肯定是满门抄斩,诛灭九族。只是念刘基开国功勋,不忍重罚,只是削其俸禄,并移文传达给刘基。

刘基接文后,如五雷轰顶,惊奇万分。他知道定是有人暗中陷害。当今之计,唯有面见皇帝,说明原委,澄清是非,方可免祸。于是他立即进京。到了南京,发现朝廷内外全是胡惟庸的人,没人会替自己说话。于是他改变主意,以退为进,主动向皇帝请罪。朱元璋见其态度诚恳,也未深究,此事遂了。

刘基受此打击,也不可能隐居了,为了避免再受诬陷,他干脆住在南京,连家也不敢回了。不久便病倒了。

这时胡惟庸官升宰相。他决心再找机会加害刘基。刘基的死与胡惟庸有直接的关系。史料记载,刘基病重时,胡惟庸曾派人给他诊治,开了一些药,服后,腹中就有拳头大小的石头似的积物。1375年3月,朱元璋见刘基病情恶化,甚为怜惜,派人护送他回老家。回家只一个月,刘基就带着无限的忧怆、满腔怨恨离开了人间,终年65岁,一代谋略大师就这样凄凉的去了。

他死于胡惟庸的陷害,也死于皇帝的多疑。

    相关推荐

    聚合标签
    臂词有哪些成语 心所同然者如此 形容声音绵长悠扬的成语 带“灯”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以“练”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韩语中的油尼是什么意思 形容一个人改变的成语 成语填空天什么地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 官本位是什么意思? 诚信是什么意思? 找些唯美的古风词语 无()无()成语至少5个 成语玩命猜图中一个灯泡里面有个感叹号成语 梦见家人出血是什么预兆 死字开头,求四字成语 《亲兄热弟》片尾曲的歌词 形容有理想的成语 ()精打采、()己为人、()丝不动、聚精会()、满()怒火、... 什么风什么雨? 有什么自在 恬淡优雅什么意思 岿然不动的意思是什么 请问“宠辱不惊 中表达 不动什么什么四字成语 曾国藩的一些对联 形容亲切的成语 什么中什么什么成语 成语“文攻武备”的出处 北展郭德纲于谦偷斧子打台球那段 于谦奶奶骂的什么啊 成语接龙面不改色 汉族人和回族人有什么区别?区别大吗? 关于母爱的优美句子大全 "宠辱不惊 看花开花谢 去留随意 任云卷云舒" 出自哪里? 内的成语有哪些 如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刎颈之交什么意思! 和(一动不动)相类似的词语有那些? 北京出发自驾途径太行山有没有什么值得去的地方? 歌词都说我风流倜傥无敌霸王枪这首歌名叫什么? 加拿大的历史? 我到底是得的什么病啊,现在都晕了 两股战战的股是什么意思? 对李白“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6十4成语 关于死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象可以组什么成语 前面有"一"的成语有什么? 颇是什么字读音是什么 上无半片之瓦, 下无立锥之地 腰间挂着一个葫芦, 倒有些阴...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什么意思? 销红倚翠风流事 赞美为人的成语是什么 求郭德纲 于谦《论过节》台词 5⃣💨➕&#974... 丽开头的成语接龙 中国承受的千灾百难有哪些 什么学什么练成语 新版《三国》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的台词 迤逦 描写晚霞的四字成语 谢谢 荀彧和郭嘉都离袁绍而投曹操为什么? 带有灯字的成语 寓言故事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