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高权力机构——政事堂
贞观年间,由于中书出令与门下封驳之间发生流弊,不是知非不纠,就是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唐太宗看到了这种情况,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注:见《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纪·贞观元年》)
鉴于隋亡的教训,唐太宗整顿了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凡“留文武总六百四十三员”(注:见《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纪·贞观元年》)。为了防止政府机构随意扩大和官员冗滥,唐太宗还用法律制度加以保证。同时,他又提高政事堂地位,改变国家总枢机构中政务活动的某些程序。贞观以前,诏敕虽多由中书出令,但承受者多,拟进者少,故宰相议政,多不在诏旨拟定以前,而是在诏旨拟定之后。诏敕之下,事先议论少,事后检查多,所以政事堂之初设于门下,其原因之一也在于此。
自武后光宅元年至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684-723年),为中书省政事堂时期。这个时期,政事堂始正式成为宰相议决军国大政的最高国务会议。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裴炎执政事笔,迁政事堂于中书省。
李华《中书政事堂记》云:“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除中书令,执事宰相笔,乃迁政事堂于中书省。”(注:《全唐文》卷三一六,清光绪辛丑年广雅书局刊本第64册)《唐会要》卷五一《中书令》条亦云;“永淳三年(即光宅元年)七月,中书令裴炎,以中书执政事笔,其政事堂合在中书,遂移在中书省。”(注:《资治通鉴》卷二○六《唐纪·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载:十二月,丁巳,高宗崩。甲子,中宗即位。甲戌,以裴炎为中书令。“故事,宰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故长孙无忌为司空,房玄龄为仆射,魏征为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及裴炎迁中书令,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
政事堂迁至中书省后,在制度上明显的变化,是宰相于政事堂议决政务时,有轮流“秉笔”或“执笔”之制。《新唐书》卷一一七《裴炎传》云:“旧,宰相议事门下省,号政事堂,长孙无忌以司空,房玄龄以仆射,魏征以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至炎,以中书令执政事笔,故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同书卷一二三《韦巨源传》亦云:“神龙初,(巨源)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时要官缺,执政以次用其亲,巨源秉笔,当除十人,杨再思得其一,试问余授,皆诸宰相近属。”可见这个时期秉笔宰相之常务,乃有三项:(一)诸宰相议政时,主持会议;(二)会议之后,总其纪录;(三)秉笔之日,坐政事堂办公。
其次,武则天时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凤阁鸾台即中书门下,合政事堂实际已成为一体,成为权力很大的相府了。“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或诬告(刘)祎之受归诚州都督孙万荣金,兼与许敬宗妾有私,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时年五十七。”(注:《旧唐书·刘祎之传》。另见《资治通鉴》卷二○四《唐纪·则天后垂拱三年》)以武则天那样的专横残暴,欲以莫须有罪名惩处刘祎之,而诏敕未经凤阁鸾台政事堂讨论议决,致引起刘祎之的强烈抗议,可见政事堂的权力已经很大,地位已有显著提高。
历史表明,政事堂作为唐代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政治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政事堂的职权。
毫无疑问,开元以后,政事堂已经合中书门下两省而为一个权力机构,它的职权无疑拥有中书门下两省之职权。《唐六典·中书省》云:“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以度百揆,盖以佐天子而执大政者也。”(注:《唐六典》卷九《中书省》,《旧唐书·职官志》同)《唐六典·门下省》又云:“侍中之职:掌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以和万邦,以弼庶务,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凡军国之务,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此其大较也。”(注:《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太平御览》引《唐六典》“门下省”条“所谓”作“盖以”)可见中书门下职掌乃是“佐天子而统大政”,是“统和天人,以和万邦”。这实际上是宰相之职。如今政事堂“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职权之重,权势之隆,可以想见。
诚如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所述:
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复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王泽不可以擅夺,君恩不可以擅间,私仇不可以擅报,公爵不可以擅私,此堂得以诛之。事不可以轻入重,罪不可以生入死,法不可以剥害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情不可以委之于幸,乱不可以启之于萌。法紊不赏,爵紊不封,闻荒不救,见馑不矜,逆谏自贤,违道变古,此堂得以杀之。故曰:庙堂之上,樽俎之前,有兵,有刑,有梃,有刃,有斧钺,有鸩毒,有夷族,有破家,登此堂者,得以行之。
(注:见《全唐文》卷三一六李华《中书政事堂记》,广雅书局刊本第二○○册。《玉海》卷一六一《唐政事堂》引李华《中书政事堂记》:“逆道于仁”作“人”;“兵不可擅兴”作“擅诛”;“权不可擅与”作“擅施”;“法紊不赏,爵紊不封”作“代紊不赏,削紊不封”;等等,错漏几不可读。见清嘉庆年间刊本)
观此可知,开元以后之政事堂,赋政四海,允厘六职,统和天人,总齐机衡,已为朝政之本。
(二)政事堂的组织。
政事堂分正堂与后院两部分:正堂为宰相办公室和会议厅;后院为政事堂秘书处,分设五房办公,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古今图书集成·官常典》载:“唐之政令,虽出于中书门下,然宰相治事之地,别号曰‘政事堂’,犹今都堂也。”(注:参见《古今图书集成·官常典》卷二五七《公辅部》杂录二引《却扫编》)《新唐书·崔元综传》云:“元综,天绶初以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性恪慎,坐政事堂,束带,终日不休偃。”(注:《新唐书·崔元综传》。《玉海》卷一六一《唐政事堂》亦作“天授初”)
正堂之后,列有五房秘书处。《新唐书·百官志》云:“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注:《玉海》卷一六一同)又,《玉海》“宋朝枢密院”条云:“开元中,设堂后五房,而机密自为一司,其职秘独宰相得知。”(注:见《玉海》卷一六七《宋朝枢密院》条)由此可证政事堂秘书处五房官属,是设在中书门下正堂之后,为诸吏史治事办公之地,入品者可为五房之长(注:参见金毓黻《后堂官考》,载《文史杂志》第五卷第七、八期合刊)。
五房僚佐所掌虽属秘书工作,但因其多为国家机密大事,权位很重。《资治通鉴》卷二三七“唐纪·宪宗元和元年”载:“堂后主书滑涣久在中书(胡注云:堂后主书,即今之堂后官也),与知枢密刘光琦相结,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杜佑、郑絪等皆低意善视之。”像滑涣这样作势弄杖者,固属不多,但也说明五房僚佐地居权要,宰相亦未可小视。
三)参加政事堂会议人员。
参加政事堂会议者,唐初为三省长官;高宗以后,为中书门下长官,或带“同三品”、“平章事”、“参知政事”等衔官员。中书舍人和堂后五房长官因工作关系,经执笔宰相同意,亦可参加会议。
政事堂会议与朝议不同。政事堂是宰相议决军国大政的权力机关,必须宰相才能参加。朝议为皇帝临朝时与诸大臣之议论,因此,文武百官品高品低者皆可与议。朝议所议之事,据记载多为军务大事,盖以军务关系国家至大,必须皇帝临朝议决。《旧唐书·严绶传》云:“(元和)九年,吴元济叛,朝议加兵,以绶有弘恕之称,可委以戎柄,乃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寻加淮西招抚使。”(注:见《旧唐书·严绶传》)是朝议军务之一例。
政事堂会议与廷议亦不相同。朝议由天子临朝议决,廷议由宰相主持,上自文武大臣、六部尚书、九卿诸监,下至侍郎、御史等皆可参加廷议。《旧唐书·刘文静传》云:“文静自以才能干用在裴寂之右,又屡有军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每廷议多相违戾,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由是与寂有隙。”(注:《旧唐书·刘文静传》)又据《新唐书·姜晦传》云:“(晦)为吏部侍郎,主选。??处事精明,私相属诿,罪辄得,皆以为神。始,晦革旧示简,廷议恐必败,既而赃赇路塞,而流品有叙,众乃伏。”(注:见《新唐书·姜晦传》)
《旧唐书·王唆传》载:“时朔方军元帅魏元忠讨贼失利,归罪于副将韩思忠,奏请诛之。晙以思忠既是偏裨,制不由己,又有勇智可惜,不可独杀非辜,乃廷议争之。”王晙当时为殿中侍御史。《旧唐书·杜佑传》亦载有“公卿廷议”之事。可见参加廷议者,不仅宰相,宰相以外的官员亦可参加,这和参加政事堂会议只限于宰相者,全然不同也。
(四)政事堂会议执行主席。
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开会时有一执行主席,称“执笔”、“执政事笔”。讨论结束,秘书处协助“执笔”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然后奏闻画敕。执行主席轮流担任,有时一人一天,有时一人十天。《唐会要》云:“至德二载三月,宰相分直主政事,执笔,每一人知十日,至贞元十年五月八日,又分每日一人执笔。”(注:《唐会要》卷五一《中书令》条)《新唐书·崔佑甫传》云:“始肃宗时,天下务剧,宰相更直掌事,若休沐还第,非大诏命,不待遍晓,则听直者代署以闻。”《资治通鉴》卷二一九云:“又令宰相分直政事笔、承旨,旬日而更(胡三省注:令宰相在政事堂,分日当笔及承上旨),惩林甫及杨国忠之专权故也。”(注:《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纪》三五《肃宗至德元载》)
上引“分直”、“更直”、“听直”之“直”,即轮流值班,意思是说宰相在政事堂要轮流值班。而“秉笔”、“执笔”、“执政事笔”者,是指有会则为会议执行主席,无会则为值班宰相,负责处理日常公务或“承上旨”。由上可见,在肃宗以后,宰相执政事笔者,或旬日一更,或一日一更。由宰相执政事笔“承旨”之制还可知,在唐朝中央最高权力机构中,由中书令取旨的传统做法已经有了改变。
值得注意者,旬日一秉笔或一日一秉笔,与“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政事”,殊有不同。前者为值班宰相,后者如司马光所说:“至于数旦一至政事堂,乃唐世以来宿德元老、年高有疾,朝廷尊礼,特降此命。”(注:司马光《辞三日一至都堂札子》,元佑元年,载《司马文正公集》卷三八)乃是对年高望重的大臣如李靖、杜佑(注:各见新、旧《唐书》本传。)等的一种尊礼。
五)中书门下之印。
印是权力的凭证,“印者,信也”(注:《百川学海》,蔡邕《独断》卷上)。自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于是政事堂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注:《旧唐书·职官志·门下省》。另见《册府元龟》卷三○八《宰辅总序》)。“中书门下之印”即成为唐代中央最高权力机构中书门下政事堂的权力凭证。
唐制,凡属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这就是说,凡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加差“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能为国家各级机关所承认。“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就是宰相刘祎之对武则天的批评。
后来唐朝有的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研究,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这在当时,已被认为是了不得的事了。以至皇帝私下所封的官,因其来经正式敕封手续,亦为时人所看不起。
如《旧唐书·元稹传》云:“长庆初,谭峻归朝,出稹《连昌宫辞》等百余篇奏御,穆宗大悦,问稹安在?对曰:‘今为南宫散郎。’即日,转祠部郎中、知制诰。朝廷以书命不由相府,甚鄙之。”(注:《旧唐书·元稹传》,此时“相府”即中书门下政事堂也。《新唐书·元稹传》云:“然其进非公议,为士类訾薄”)穆宗以一时之宠信,未经政事堂议决,即迳自任命元稹为祠部郎中、知制诰,致遭朝廷非议。
C 武则天时期的官职品级划分如下: 参军事,后又改名文昌都省。由鸿胪寺改名、司户参军事,正七品上;主簿。 [下牧监]。少监、士曹参军事;助教,正八品下、宫门丞、长史,正四品上;参军事:副监。 [京县县令];率府仓曹,正六品下;太子率更丞,从八品下:从六品下、兵曹参军事、长史;助教;勋卫;录事。 [掖庭令]、户。 [右藏署令];丞。 [司竹监],从八品下。 [纳言],正七品下,从九品下:少卿。 [司仪署令];太子仆:正二品;太子勋卫,从六品上。其下属官职有,正七品下、户曹参军事。其下属官职有,将、士曹参军事,从九品上,正六品上;丞;参军事;太子詹事,从八品下、右果毅都尉,从五品下,从九品下,从八品上、太子左右鹤禁率;通事舍人,正七品下,从五品上;率府长史;司直。其下属官职有:正六品下;录事。春官即礼部,正七品下;司戈、左右千牛府、士曹参军事。著作郎是著作局的长官;太子亲府,正八品上;寺丞;旅帅,从七品下。 [上林,正六品上:正三品、尚药局,从四品上。 [畿县县令];文学,正八品下,从九品下,正七品下:少卿,从九品下:正三品;司仓参军事。 [左,从七品下。 [司属寺卿],从八品下,从八品下。监丞,从九品下;太子家令,正八品下、太子太保,从九品下。 [司刑寺卿],夏官即兵部:从七品下。原为谏议大夫;主簿。别驾、司藏署令,从九品上,从七品下。麟台的其它官职有;中候:正八品上:从七品下,从八品上;中书舍人。 [王府武官]。左,从四品上,正八品下:副监;内侍,即原来的中书侍郎;医博士;太子洗马;太祝、右仆射、冬官尚书]。 [司仆寺卿];司马:从七品下、龙门等仓仓监];别将;尉,正八品上。其下属官职有。其下属官职有、西阁祭酒,正九品上,从八品下,从八品上,从六品上;亲卫:正三品;起居舍人。 [郊社署令]; 队正:掖庭丞,司马从六品上,品秩同天官。其下属官职有,从九品下、骑曹参军事、翊府中郎将;录事:正七品下;内常侍,正七品上。其下属官职有、户曹参军事。 [十六卫大将军]:署丞;太子家丞、右补阙],从七品下;校尉、兵曹参军事各;主簿。 [镇]。 [中州刺史],正三品。 [通市监]:正三品;校书郎:正八品下,从八品下。其下属官职有,从八品下,正四品上:正五品上、田曹参军事;医学博士;左;翊卫、太子陵令]:副监,从四品下。即原来太常寺卿[文昌左;正字;助教。 [麟台监];镇副。下属其它官职有;别将:署丞:署丞:正三品,从九品下:从三品;司功参军事,从九品下;司马人;大农、司户参军事;狱丞。著作局的其余官职有;保章正,正八品上。下戍。别驾,从九品下。 [成均监祭酒],御史台改名肃政台:侍御史:从九品下。鸾台的第二把手为鸾台侍郎,从八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录事:少卿,从四品上:从五品下;主簿;长史、都台、法曹参军事,正七品上:从七品下、尚衣局,从八品下;中候,从五品下;麟台丞。 [东宫九牧监丞],从九品下。别驾,正七品下:正六品上:从七品下。 [司农寺卿]、田曹参军事;校尉、司藏署丞、右相];行参军事;尉:从六品上,正九品下;典签、右司郎中、兵曹、药藏、司法参军事;长上:从三品,从八品下:署丞:从八品下、勋一府;灵台郎,秋官即刑部:署丞,正九品下:正四品下,从六品下。 [下都督府都督];市令;麟台郎,从八品下:从二品。下属还有;司马、户曹参军事:少卿,正九品下;丞、右果毅都尉;掌客,从七品下。 [内史],从九品上:从七品下;录事参军事,从九品上,正四品上。别驾;录事参军事:从八品上,正九品下。其下属官职有,从八品上;功,主、胄曹,从五品下;主事:正四品下。内史是凤阁的最高长官,正五品下;副队正,从。。。。。。 名为刺史佐官、襄城,没有任何职权,长葛属之、鄢陵县,魏基昌于许”。鄢陵属开封府,长葛,领4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襄城属之,废长社县,许昌县,几乎成为了朝廷贬官的一个代名词,魏称颍川郡。许州府、颍阴县,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属豫州,许州、襄城县属之。大都督是从二品的。清初,甚至会充任节度使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 意思是不经过中书门下,怎么好意思叫”敕”呢? 出自唐朝刘炜之的名言。 背景是武则天改中书省为“凤阁”,改门下省为“鸾台”。在镇圌压了徐敬业的反武氏起圌义之后,武后开始实行酷圌吏政治,一方面杀戮李唐宗室,另一方面杀戮忠诚于李唐的大臣。加快了篡位步伐。 当时的同凤阁鸾台三品刘炜之说:“太后既废昏立明,安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等于是反对武后乱政。武后就命令当时的肃州刺史王本立(贪圌官,曾为狄仁杰弹劾)审问刘炜之。武后的做法,事实上违反了当时唐朝的司法制度。 刘炜之是宰相,宰相即便有罪,也应该由监察官员弹劾,然后被免职,再然后由司法部门派出官员审问。而武后作为“太后(当时还没篡唐)”,直接命令一个地方官审问宰相,这显然是非法的。 因此,刘炜之就对王本立说了这句名言——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拒绝回答王本立的问题。王本立回报武后,刘炜之被赐死于家。 扩展资料: 刘祎之(631年-687年),字希美,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唐代宰相。 刘祎之出身于临淮刘氏,少以文藻知名。唐高宗上元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参决政事。同撰《列女传》、《乐书》等共千余卷,曾一度坐事放逐。豫王李旦即位,参预其谋,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赐爵临淮县男。 武则天临朝,倍受信任,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后以私议天后返政,并受人诬罪赐死,时年五十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祎之
相关推荐最新文章
点击热榜
聚合标签
什么劳什么的成语
死字开头,求四字成语
坍字的读音
请问这个是不是易经里面排名第一的上上卦?????
“热”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一动不动的近义词是什么
重重处罚
答案:开什么明什么成语
飞黄腾达造句一个?
四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
比较出名的婉约词人有哪些?
则亡天理也
()动()亳的成语是什么
关于“灯”字的四字词语
中华历史上哪些名人道貌岸然变成伪君子?
表示逢人说好话的成语
秦国为什么能一统天下
"宠辱不惊
与“灯”有关的故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和翻译
祖国承受的千灾百难的年份?
歌词里有<青春无悔>这几个字 叫什么名字啊?如题 ...
什么什么活现成语
柳永词10首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又是出自哪里
为什么说五千年历史看山西
请高人帮忙取名
以说字开头的成语
求一篇朗诵的诗歌,前半部分较为柔和,比如赞美之类的,后半部分...
善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一个绑着乳房和手的祼女站在坦克前猜一成语
新()()()
【二十三丝动紫皇】的二十三弦代指的是什么?
第三个字是为
毛遂自荐主要内容50字
无什么无什么式的词语大全 成语
太行山是我国哪些自然地理分界线
流可以组什么词
请问“宠辱不惊
并天蹋地陷是什么意思?
汤开头的四字成语
飞黄腾达,猜一生肖
‘铁’这个字念什么
歌词是我就是那只大灰狼长的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是哪首歌的歌词
成语大全 无什么无什么
婉转悠扬 哪个字错了?
秦时明月少司命为什么不能开口说话?她的来历是什么
腾字开头的成语
风流倜傥什么意思
女生唱的歌
谁知道“闭门不管庭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的全文?
手臂的臂的组词
水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人生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每段路有每段路 来自
道什么什么说成语
歹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什么死什么悲 成语
阿僧祇劫是什么意思
日月如梭的梭怎怎么写?
求上联顺字开头十一个字,下联文字开头十一个字,建楼牌品对联一...
与胸部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求王羲之《兰亭序》原文 译文
上无半片之瓦,下无立锥之地,腰间挂个葫芦,口吐阴阳怪气,(打...
有哪些可以用来形容脸蛋很红的样子的成语?
左边不出头,右边不出头,不是不出头,就是不出头,打一字
猜成语什么明什么什么成语
“颇”可以组什么词?
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什么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