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淮南象牙塔成语大世界 > 成语解释 > 《论演说家的培养》 作者是谁

《论演说家的培养》 作者是谁

作者:淮南象牙塔
日期:2021-06-24 01:10:20
阅读:

性善论和性恶论是中国传统人性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从孔子的人性观出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起了对人性本质的争论。他们同为儒家学派的大师,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孰对孰错,众说纷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其实二者的观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且对现代教育也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1二者人性论的不同点
1.1概念内涵不同
性善论和性恶论从概念上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观点。孟子是性善论的主要倡导者。《三字经》开篇说“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孟子的观点。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就是说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正常。因为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所以孟子提出了人性固定的存在着“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一出生就有的,所以又叫“四端”。端是端倪、萌芽的意思。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的性善论是指人性天生来有向善的可能。
荀子是性恶论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性本是恶的,人之所以有善行,都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荀子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好利而恶害,此人之情性也。”
这种种欲望,都是人的自然本性。荀子认为人只要有这些欲望就会想办法满足它们,这时就会产生许多的恶行。所以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至少有向恶的可能,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会发展成真正的恶行。
1.2完成人生任务的途径不同
孟子认为人有“四心”,所以人心就有仁、义、礼、智“四端”,“人生的任务就是通过学习和修养,把这‘四心’或‘四端’开发出来,发扬起来,使之成为‘四德’,即‘仁、义、礼、智’”,而具备这四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圣人,也就是说在人先天的禀赋中含有向善的胚芽和种子。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然会表现出善行,而是要通过后天各种环境的影响才能保持和发扬这种善性。在孟子的性善论中,就是要引导人性的“四端”向“四德”发展,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圣人。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从教育者的角度讲就是要积极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天性中的善行得到最大的发挥。表现在政治主张中,孟子提倡的是实行仁政。
荀子的观点则不同。他认为因为人有与生俱来的好利、疾恶、声色之好等自然属性或生理欲望,包含着产生争夺、淫乱等不好的社会后果的可能性,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处
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这就是说,如果任由人的这些自然属性和生理欲望发展而无所规范节制的话,将
会带来争夺和纷争,引起恶的结果。人心会向恶,“其善伪之”,所以要“化性起伪”。也就是说,人的这种恶的自然本性要通过后天的修行、努力等去改善的。要扼杀掉这种人心向恶的可能,要控制各种欲望,从而最终使人心向善。而对于人来说,各种本能的欲望是不容易控制的,所以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里,荀子就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和礼法的约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善。为此,荀子在政治上提倡法治。
2二者人性论的相同点
2.1人性论出发点的单一性相同
孟子倡导性善论,荀子倡导性恶论,二者的概念内涵以及达到目的的途径不同,但是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两种人性论都具有单一性。孟子认为人性的出发点是单纯的善,人一生下来就是善良的。至于恶的出现,则是人性在后天的引导上出了问题,没有将“四端”开发出来,没有达到“四德”的境界。荀子则认为人性是单纯的恶,人天生的有各种欲望,而这欲望就是恶的根源。人所出现的善行,不过是人受教育、礼法制约的结果罢了。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和荀子的“人之性恶”都论证了这种单一性。人性的起点到底是善还是恶一直争论不休,在孟子和荀子之后还有人认为性善也性恶,从这一点来看,孟子和荀子是有一定的相同。
1教育观察之处的。
2.2对后天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相同
虽然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观点截然相反,但是他们却都认为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孟子认为人有仁、义、礼、智“四心”,这“四心”是人性的根本标志,有这
“四心”的是人,没有的非人。而这“四心”的开发要靠后天的环境作用。按照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在一种良好的环境中长大,这种良好的环境就能唤起他人性中的善念,并且使这种天生的善念发扬光大,从而人就能成为真正的圣人。相反,如果一个人在一种不良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人性中的善的因素就不能被很好地展现出来,人性就有变恶的可能。荀子认为人有各种欲望,这些欲望是人性恶的根源,所以要特别重视后天的教育作用,要通过教育和各种礼法的约束,使这种人性的恶得到控制,正所谓“化性起伪”就是这个意思。而如果没有好好地控制住恶的天性,任其自由发展,那么人本性中的恶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人就会变得凶恶不堪。环境在人性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要想达到最终的善,必须要后天环境的改善,孟子和荀子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2.3人性观的归宿相同
两种人性观的提出的目的是一致的。不管是主张性善还是性恶,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了使封建统治阶级更好地统治天下。他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的。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人性的善在政治上的体现。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性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通过“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所以荀子提倡通过法治来达到政治的清明,其本质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抛开政治来说,两种人性观的落脚点也是一样的。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子言性善,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荀子言性恶,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
荀子的观点是性恶,虽然说这和孟子的人性观的概念和内涵不同,但是“他所言的恶正是他的大善所在,他的人之恶的警句时刻提醒着后人,人不应被欲望所制,人应沿着善的道路继续前行。”孟子的最终目的是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荀子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其最终的归宿都是一个善字。
孟子的性善论重视对人内在自觉性的发掘,是想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等唤起人的善念,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荀子的性恶论则是重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主张从反面去鞭策人进取,惩恶扬善。二者的观点一善一恶,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善。
3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性善论和性恶论虽然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但是二者却不矛盾,其目标和归宿都是一致的,本质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3.1正确地认识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孟子的性善论给出了我们教育的可能性。人性都是向善的,所以说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知识品格修养。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人性也是有劣根性的。有的人天生就爱做好事,帮助别人,但有的人也天生就爱横行霸道,恃强凌弱。但是总体而言,每一个人都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孟子性善论在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强调道德修养的平等性、主动性和社会性。他为了促进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和谐作了深刻而又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化方法,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及深远的影响”。
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教育学生为仁由己,唤起学生心中的善念,积极地向好的方向引导他们,从而争取把学生培养成能为社会所用的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虽然说人性有这种向善的可能性,但没有适当的教育,任其自由发展,人还是会有学坏的倾向。所以通过荀子的性
恶论我们得出了教育有必要的结论。通过教育的力量,以及各种礼法的约束作用,可以使人自觉地去遵守社会的公共秩序,自觉地维护公共准则。如果没有教育的话,人就会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所以说,教育的存在,在当今社会上具有绝对的必要性。现代的教育,既要看到教育的可能性,同时也要看到其必要性。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使人向善,也才能尽可能的使更多的人向善。
3.2重视环境的影响
影响教育的因素有许多,环境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每一种环境都不容忽视。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家庭角度说,家长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一言一行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是非曲直对错,不但要告诉给孩子,还要身体力行,自身起到榜样作用。从学校角度说,老师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还要从点滴中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社会是个大染缸,人在社会中太容易迷失自己。社会对孩子的教育也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来自社会上的不光是好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因素,这时候就需要社会多多地宣传一些正面的信息,多传递正能量给学生们,让他们看到阳光,看到温暖,自己也效仿之。
从荀子的性恶论来说,三方面在对学生正面引导的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侧面鞭策。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孩子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时适当地给予孩子一定严厉的惩罚;在学校里,要用各种合乎常理的守则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在社会上要有明确的法律来制约人们的做法,等等。
性善论和性恶论让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可能性,也让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必要性。在现代教育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制约和约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质量最高,效果最好。

、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2、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A)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3、许多人利用早晚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抑制的干扰是(B)
A、双重抑制 B、单一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翻译为白话文是“君子以他所说的超过他所做的为可耻”,这在当今仍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这句话出自(A)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5、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6、三角函数的值是(C)
A、一个分数 B、一个无理数 C、一个比值 D、一个正数
7、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D)
A、联想 B、幻想 C、理想 D、想象
8、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A)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C)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10、“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教师经常用这首诗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这种行为属于意志品质的(D)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单项选择题
1。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B)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2。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是( A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3。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
A。《学记》 B。《大教学论》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普通教育学》
4。 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C )
A。《学记》 B。《大教学论》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普通教育学》
5。 《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的作者是( C )
A。 苏格拉底 B。 赫尔巴特 C。 昆体良 D。 亚里士多德
6。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7。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D )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8。 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B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洛克 D。 裴斯泰洛齐
9。 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 B )
A。《教育漫话》B。《爱弥尔》 C。《大教学论》D。《民主主义与教育》
10。 系统地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C )
A。 洛克 B。 赫尔巴特 C。 卢梭 D。 夸美纽斯
11。 先后4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的人是( D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杜威 D。 康德
12。 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教育学著作是( D )
A。《大教学论》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13。 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教育家是( A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杜威 D。 康德
14。 提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为教学的四个步骤的教育家是(B )
A。 洛克 B。 赫尔巴特 C。 卢梭 D。 夸美纽斯
15。 提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教育家是( C )
A。 洛克 B。 夸美纽斯 C。 卢梭 D。 杜威
16。 提出一切知识都应以感觉为开端的教育家是( A )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康德 D。 卢梭
17。 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的思想家是( D )
A。 杜威 B。 卢梭 C。 赫尔巴特 D。 斯宾塞
18。 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代表作是( B )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教育论》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19。 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的教育家是(A)
A。 梅伊曼 B。 斯宾塞 C。 拉伊 D。 杜威
20。 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的教育家是( C )
A。 梅伊曼 B。 斯宾塞 C。 拉伊 D。 杜威
21。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D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2。 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A )
A。 杜威 B。 卢梭 C。 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
23。 以下哪一项不是传统教育所强调的( B )
A。 教师中心 B。 学生中心 C。 书本中心 D。 课堂中心
24。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C )
A。 白板说 B。 做中学 C。 儿童中心主义 D。 实质教育派
25。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 B )
A。 教师中心 B。 儿童中心 C。 课堂中心 D。 书本中心
26。 下列不属于杜威的教育思想的是( B )
A。“从做中学” B。“生活即教育” C。“学校即社会” D。“教育即生长”
27。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 )
A。 凯洛夫 B。 赞可夫 C。 布鲁纳 D。 维果斯基
28。 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是( A )
A。《新教育大纲》 B。《教育史ABC》 C。《教育学》 D。《教育过程》
29。 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的心理学家是( A )
A。 布卢姆 B。 布鲁纳 C。 凯洛夫 D。 赞可夫
30。 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B )
A。 布卢姆 B。 布鲁纳 C。 凯洛夫 D。 赞可夫
31。 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的代表作是( B )
A。《教育过程》 B。《教学与发展》 C。《教学过程最优化》 D。《教育学》
32。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进教学论研究的苏联教育家是(B)
A。 马卡连柯 B。 巴班斯基 C。 凯洛夫 D。 赞可夫
33。 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 )
A。 历史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统计法
34。 对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进行调查的研究方法是( D )
A。 全面调查 B。 重点调查 C。 抽样调查D。个案调查
35。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的研究方法是( C )
A。 谈话 B。问卷 C。观察 D。 查阅学生作业和教育文件资料
36。 教育归根到底产生于( D )
A。 本能 B。 无意识摹仿 C。 社会交往 D。 生产劳动
37。 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思想家是( B)
A。 孔子 B。 孟子 C。 墨子 D。 荀子
38。 认为人本性善,教育的意义在于“存心养性”的思想家是( C )
A。 孔子 B。 墨子 C。 孟子 D。 荀子
39。 认为人本性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的思想家是( A)
A。 荀子 B。 墨子 C。 孟子 D。 孔子
40。 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的教育家是( D )
A。 夸美纽斯 B。 康德 C。 卢梭 D。 裴斯泰洛齐
41。 据可查证的资料,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 B )
A。 希腊 B。 埃及 C。 斯巴达 D。 雅典
42。 我国的学校产生于( A )
A。 商代 B。 夏朝 C。 西周 D。 东汉
43。已经出现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的是(B)
A。 商代 B。 夏朝 C。 西周 D。 东汉
44。 1870年英国颁布的教育法令是( C )
A。《普通教育法》 B。《费里法案》 C。《初等教育法》 D。《小学校令》
45。 联合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关于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条约是( D )
A。《世界人权宣言》 B。《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C。《德里宣言》 D。《儿童权利宣言》
46。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A。 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B。 个性的品德的形成 C。 体重和身高的增加 D。 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47。 下列不属于心理的发展的是( B )
A。 感觉 B。 神经系统的发育 C。 知觉 D。 性格
48。 下列属于身体的发展的是( C )
A。 注意 B。 记忆 C。 心脏的发育 D。 思维
49。 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D )
A。 皮亚杰 B。 格塞尔 C。 赞科夫 D。 维果茨基
50。 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C )
A。 皮亚杰 B。 格塞尔 C。 赞科夫 D。 维果茨基
51。认为“智力的本质也是一种适应”的心理学家是( A)
A。 皮亚杰 B。 格塞尔 C。 赞科夫 D。 维果茨基
52。 形成守恒概念,出现了零散的可逆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C )
A。 感知运动时期 B。 前运算时期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53。 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不可能培养他成为一个画家,说明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 )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4。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B )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5。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C )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6。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D )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57。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B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个别差异性
58。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D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个别差异性
59。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
A。 个别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
60。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反映的是( B )
A。 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61。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C )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62。 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63。 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前提的因素是( B )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
64。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 D )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65。 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是( A )
A。 社会实践 B。遗传 C。 教育 D。 成熟
66。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D )
A。 阶段性 B。 不平衡性 C。 顺序性 D。 个别差异性
67。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D )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68。 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 A )
A。 教育 B。 文化 C。 科学技术 D。 政治经济制度
69。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C )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制度 D。 文化
70。 文化从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传输到另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指的是( B )
A。 文化传递 B。 文化传播 C。 文化交流 D。 文化更新
71。 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说明了教育的( D )
A。 生产性 B。 阶级性 C。 民族性 D。 历史继承性
72。 人们并不是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 A )
A。客观性 B。规范性 C。强制性 D。历史性
73。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D )
A。各级各类教育机构B。教育思想C。教育管理制度D。学制
74。 在中世纪大学的四科中,具有普通教育性质的是( A )
A。文科科 B。神学科 C。医学科 D。法学科
75。 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B )
A。任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1951年颁布的学制
76。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制属于( C )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
77。 在教育目的的结构中,核心部分是( A )
A。对受教育都身心素质的规定
B。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C。以上二者的统一
78。 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是( C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科学技术
79。 教育目的的最终制约因素是( A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科学技术
8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明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B。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明教育目的政治性质的制约
C。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明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可以决定教育目的
D。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明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81。“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这一命题告诉我们( D )
A。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根本不存在对立
B。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对立始终存在
C。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完全统一
D。在目前条件下,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对立还是存在的,有时甚至还很尖锐
82。 追求教育目的的永恒性是哪种教育目的观的观点( A )
A。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B。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C。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83。 关于全面发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B。使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同样的发展
C。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特长
D。不要求学生门门功课都精通
84。 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内容的是( C )
A。 正规教育B。 非正规教育 C。 终身教育 D。 非正式的教育
85。 学校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 D )
A。 教师 B。 报刊杂志 C。 声像资料 D。 教材
86。 实现教育目的、完成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的是( A )
A。 教育内容 B。 教育途径 C。 教育过程 D。 教育制度
87。 制约教育内容的根本因素是(B )
A。 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B。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C。 文化传统 D。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
88。 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 A )
A。 增强学生的体质 B。 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
C。 培养良好的品德 D。 掌握体育的技能技巧
89。 智力的发展的前提是( D )
A。 形成技能技巧 B。 发展能力 C。 提高认识 D。 掌握知识
90。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不包括( C )
A。 道德品质教育B。 政治教育 C。 宗教教育 D。 思想教育
91。 下列不属于欣赏自然美的形式的是( B )
A。 组织学生远足B。 美术C。 指导学生写生 D。 地理课教学
92。 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A )
A。 国家课程 B。 显在课程 C。 核心课程 D。 学科课程
93。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 B )
A。 课程计划 B。 课程标准 C。 教学大纲 D。 教科书
94。 最基本的教育过程是( D )
A。学生从进入小学到大学毕业或受完一定阶段教育的总的教育过程
B。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教育过程
C。一门课程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育过程
D。一点知识或一课书的教育过程
95。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儿童认知发展一般处于(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96。 特别重视学生活动的重要性的教育流派是( B )
A。传统教育 B。现代教育 C。形式教育 D。实质教育
97。 下列关系中,不属于“教育过程作为提高学生认识的规律”的范畴的是( D )
A。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B。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C。读书与活动的关系 D。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98。 下列关系中,不属于“教育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性” 的范畴的是( A )
A。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C。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D。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99。 对于教育过程中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之间成正比关系
B。心理的发展必定有助于身体的发展
C。具体与抽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D。非理性因素制约和决定着理性因素的发展
100。 下列各项活动中,不是教育途径的是( B )
A。教学 B。智育 C。课外活动 D。咨询与辅导

你去搜一下“有暗号”就知道了

本人百度知道14级回答,呵呵!采纳把!
1、墨子
学术思想

① 兼爱非攻
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② 天志明鬼
所谓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爱民,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9]
③ 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9]
④ 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9]
⑤ 非乐
墨子极其反对音乐,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说车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马掉头。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音乐。[9]
⑥ 非命
墨子一方面肯定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借助外在的人格神服务于他的“兼爱”,另一方面又否定儒家提倡的天命,主张“非命”。认为认得寿夭,贫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乱都不是由“命”决定的,只要通过人的积极努力,就可以达到富,贵,安,治的目标。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9]
在墨家整个思想体系中,军事思想占有重要位置。《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政治思想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 治者发动 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来充当; 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 ,发扬兼爱,实行义政,否则,就是非法的,这就是“ 一同天下之义”。
军事思想
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
墨子认为,当时进行的战争均属掠夺性非正义战争,在《非攻》
诸篇中,反复申诉非攻之大义,认为战争是凶事。他说,古者万国,绝大多数在攻战中消亡殆尽,只有极少数国家幸存。这就好比医生医了上万人,仅仅有几人痊愈,这个医生不配称之为良医一亲友,战争同样不是治病良方。历史上好战而亡的统治者不可胜数。这无异于给那些企图通过攻战来开疆拓土吞并天下的人以当头棒喝。所以墨子主张,以德义服天下,以兼爱来消弭祸乱。在墨子眼里,兼爱可以止攻,可以去乱。兼爱是非攻的伦理道德基础,非攻是兼爱的必然结果。[10]
墨子主张非攻,是特指反对当时的“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的掠夺性战争。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帮助,是正义战争。反之,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是非正义的。[10]
墨子还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无尽的灾难:
① 贻误农时,破坏生产。农业是斩断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10]
② 抢劫财富,不劳而获。窃入桃李,抢人犬豕鸡豚、牛马,杀人越货者,“谓之不义”,攻小国,“入其沟境,刈其庄稼,斩其树木”,同样是“不与其劳就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义行为。[10]
③ 残害无辜,掠民为奴。墨子指出,大国君主命令军队攻小国,“民之格者,则迳杀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丈夫以为仆圉胥靡,妇人以为舂酋。”
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墨子“惟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从“非攻”出发,《墨子》论述了作为弱小国家如何积极防御的问题。墨子深知,光讲道理,大国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因而主张“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这些研究防御作战的论述,集中在《备城门》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个以城池防守为核心的防御理论体系,概言之,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0]
一是倡导积极准备,力争做到有备无患。“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廓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必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只有在战前进行后勤、城防、军备、外交、内政等物质和精神上诸方面的充分准备,才能造成守城防御战斗中的有利条件和主动地位,赢得防御作战胜利。[10]
二是“守城者以亟敌为上”的积极防御指导思想。墨子认为在守城防御中,应守中有攻,积极歼敌。“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亟伤敌”的具体措施是: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正确布置兵力;以国都为中心,形成边城、县邑、国都的多层次纵深防御,层层阻击,消耗敌人;顽强坚守与适时出击结合。[10]
三是在防御作战具体战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御作战战术原则。《备城门》等篇,墨子通过禽滑厘的询问,对十二种攻城方法一一对以有效防御。如高临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当时颇为先进的攻城术,墨子对以别具匠心的应对措施,并详细解说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等。[10]
墨子防御理论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有关防御原则和战术的记述,多祖述《墨子》,以至于一切牢固的防御也被笼统称为“墨守”。如果说范蠡是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朴素的积极防御理论,墨子则更多从作战角度探讨防御,形成了较完备的防御作战理论体系,而这一体系恰好与孙子以进攻为主的作战理论形成互补关系,对传统兵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

2、荀子
思想观点
主要观点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1。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1。“人之性恶”——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6]。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荀子这里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2。“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
荀子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对于人性中“善”的形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其则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就是善的,而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3。“化性起伪”的性恶论的意义与目的
性恶论的价值在于:(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2)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3)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性恶论的限制在于:(1)从性恶出发,固然可说明礼乐教化之“伪”的现实必要性,但由于否认了人的道德先验性,圣人治礼作乐的“化性起伪”的教化行为就失去了坚实的存有论根据。(2)把人的先天的自然本性等同于社会道德之恶,没有真实地看到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社会性“恶性”之间具有人的意识的造作性。如此将使社会性的“恶行”具有自然存有论根基,以至于“恶”成为了价值的合理性行为。(3)性恶论使人性的超越幅度丧失殆尽,人完全成为社会宗法等级的奴隶。
性恶论的目的:性恶,或性善,对儒家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其价值仅仅在于如此的人性论奠基可以为现实社会的礼乐教化提供内在人性的根据。
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就道德修习而言,荀子认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圣”。荀子坚持自己的理论的一贯性,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圣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战国末年贵族和平民依血缘形成的原有的界限的消解。荀子还认为圣人与普通人一样,也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圣人与一般人,君子与小人,在先天本性上的差别被取消了。但是荀子立论的意图并不在于从根本上废弃这种差别,反而要从后天努力的角度凸现这种差别。凸现后天努力修为造就君子、圣人,是在强调精神气质、文化教养上的贵族性,荀子学说有浓重的知识化、工具化的倾向,然而在追求成圣,追求贵族性的精神气质与品格的这点上,与孔子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荀子讲成圣,又希望借圣人的教化,使得社会大众得以转变性情,以至于善。
“明分使群”与古今、礼法之争
荀子的社会政治思想
荀子希望借助圣人的教化,转变百姓的性情。但是荀子认为圣人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他能够“使天下皆出于治”,这就是儒家的外王学。不过荀子按照自己的知识论重组了这种外王学。
2。“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隆礼重法
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
对礼法、王霸之争,荀子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命题。
3。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
荀子在历史观上提出了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所谓“后王”盖指“近时”之圣王或可能成为王者的“天下之君”,即理想的最高统治者。他认为“先王”的时代久远,事迹简略,不如近世的后王可靠,所谓“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荀子·非相》)即“法先王”必须通过“法后王”的途径才能实现。他主张“法后王”,又提倡继承“先王之道”,意在为封建统治阶级寻求理想的人格榜样。荀子批判以复古倒退为目的的“先王”观,指责“俗儒”们的“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杂学,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儒效》)。“法后王,一制度”即是把一切都纳入新兴地主阶级大一统的制度与范围上来。
“虚壹而静”的认识论
1。“天官薄类”和“心有征知”
2。“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
3。“学至于行之而止”的知行观
4。“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思想
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3、韩非子
法家思想
韩非子虽然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张却与荀子大大相反,他没有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却爱好“刑名法术”之学,且归本于‘黄老之学’,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统治理论。韩非总结法家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主张君王应该用‘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治理国家,此为法家之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
秦始皇在初见韩非著作部份篇文内容就佩服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韩非子反对政治治理的原则建构在私人情感联系与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张将人的自利本性作为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强调君主统制权视为一切事物的决策核心,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君主应当运用苛刑峻法重赏来御臣治民,以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子在其《韩非子》里面有《解老》与《喻老》两篇,直述自己思想也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称之为道法家,意味从道家里面延伸出来的新法家思想。从思想上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从政治上说,商鞅是法家最杰出的人物。商鞅以其思想和行动,创造了一个国家的富强,奠定了天下统一的基础,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法家这两个巅峰人物,都从老子那里得到了丰富的营养。
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但其学说过于尊君,为后世所诟病。
1、名实相符
韩非子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2、依法治国
韩非子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3、改革图强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
4、唯物主义

韩非子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他认为“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万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内之物,恃之以成。”(《解老》)韩非同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了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解老》)“理”在韩非看来,就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人们办事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韩非子的认识论继承了先秦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他提出的反对“前识”和“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韩非子反对“前识”的观点。所谓“前识”,就是先验论。韩非主张“虚以静后”,通过观察事物得到认识而非妄加揣测。韩非子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君》)的著名论题。“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就是实践。韩非认为,不经过实践(参验)而硬说是如何如何,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着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显学》)。

辩证法
韩非子的思想中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看到事物不断地变化着,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解老》)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论”的概念。他所讲的矛与盾的故事,对人们分析问题 表达思想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为中国封建统一事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对立统一的矛盾论问题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包含了相互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开拓了人们的思路。韩非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思想家。

4、李商隐
政治咏史诗
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开始时醉心于李贺那种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清倩流丽的诗体,他有意加以仿效而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但大和九年(835年)的“甘露之变”,使他目睹了朝官大量被杀、宦官擅权的血淋淋的黑暗政局,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转变,写下了不少批判黑暗现实的政治诗。[20] 如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愤怒声讨了宦官的罪行,称颂了敢于反对宦官专权的将领,热切盼望铲除宦官、恢复皇帝的权力的《重有感》。又如有意效法杜甫《北征》的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20]
李商隐的政治诗又多半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出现。如《咏史》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愚昧和无能。《隋宫二首》其一,意在提醒晚唐统治者要接受前车之鉴。又如《马嵬二首》其二,对唐玄宗为皇帝而弄得众叛亲离,连自己的宠妃也保不住的可悲结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贾生》深寓作者对晚唐统治者佞佛信道以求长生,而不恤国事的讽刺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又如《瑶池》借周穆王讽刺唐代皇帝们求仙,《随师东》借古事影射朝廷东伐李同捷。
李商隐咏史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或用假想之辞创作出带有虚构色彩的场景,突破史实局限,更深刻地揭示讽刺对象的本质;或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或微物,深入开掘,使之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之中,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长的情韵,达到寓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昧的隽永和谐统一,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李商隐的政治诗反映了晚唐许多政治、军事事件和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李商隐诗歌创作中最有思想价值和认识意义的部分,也是判断其政治倾向的主要依据。李商隐一生惨淡漂泊,整日忙于生计,到老都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但他却是个勇敢的诗人,针砭时弊,直指朝廷,抨击皇帝,敢于揭开社会的伤疤给世人以清醒的认识,能够使我们看到晚唐社会必然衰亡的命运。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不对,是荀子。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墨子》一书是有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墨学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相关推荐

    聚合标签
    《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腾的成语有哪些 浦东机场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怎么走?怎样坐地铁 非法扣留 卧的成语有哪些 情侣网名 飞黄腾达,猜一生肖 忐忑不安的词语是什么 教学相长是什么意思 太行山中的“行”读音是什么? 形容提前做好准备的成语有哪些? 忐忑得心 求飞黄腾达1-13季中英双字幕百度云资源 五劳七伤比喻什么动物? 答案:开什么明什么成语 白斩鸡是名词吗? 什么深浅的四字成语 王勃写过的诗句有哪些 西装 里面和袖子 用的布料和外面的不一样 这样是不是正常的? 情深不寿,向死而生,是什么意思 李鸿章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寡欲是什么意思 带人名的成语有哪些? 是不出头 活什么活什么的成语 有关腾腾的成语 描写人x的成语 蹄闲三寻是什么生肖? 什么什么不动四字词语 “倜傥 ” 这个词怎么读的,发拼音 形容亲吻的成语 三皇五帝分别指哪些? 忐忑不安的近义词是什么呢 大荒十大妖女是谁啊 厚字开头的成语接龙 形容人性情淡薄的成语 柔情和豪情交... 成语岁月如什么 有关浪子的成语 中国古代传说的十大妖女分别是什么 初中全部古诗 要语文版的 有哪些寓言故事 依旧让咸丰”何意? 上无片瓦遮身 顺天应人的意思 表达“一直飞黄腾达”的成语有哪些? 五劳七伤是指哪五劳?哪七伤? 祖国承受的千灾百难的年份? 完美世界人物等级的划分,凶兽的等级划分,宝具,符文,宝骨,这... 淡泊是什么意思? 成语随什么隐什么 小疵难免"这是谁说的? 功亏一篑是什么意思? 以纱开头的词语 一道语文题,是六年级的来 文字的成语有那些 李清照和柳永的词共10首 红旗上面腾腾腾打一成语 中考语文小题狂做(含答案) 时间过的真快,7年,一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 形容亲切的四字词语 不张嘴的花蛤能吃吗? 修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蹄间三寻字的成语是什么 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根据要求填空星()棋(),大喜()()... 鲁迅的一件小事全文详细赏析!跪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