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有两个读音
【yī shang】指衣服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
【yī cháng】指古代遮蔽下体的衣裙。
1。裳即是裙。裙字从衣从君。君者,夫君、君长之谓也。故裙是古代男子日常穿着的下衣。这类似于苏格兰男子的传统服装——苏格兰裙。《帝王世纪》:“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说明这是按照“盖天”宇宙模型创制的新式丝麻服装。黄帝时代在2337 BC-2307 BC(参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下同),这说明,中国人自2300 BC开始穿“衣裳”。在黄帝以前,即在三皇时代(2607 BC-2338 BC),中国人口重心所在的鲁西豫东地区的成年男女日常穿着皮服,到了五帝时代(2337 BC-2110 BC)改穿布料衣服。服饰的改变是一个巨大的时代变迁标志,正如毛泽东时代官员穿中山装,邓小平时代官员穿西装那样。皮服的式样和制作方法由三皇时代活动在今河南商丘一带的诸侯辰放氏提供的。辰放氏是来自环渤海地区的东北移民。伏羲时代(2400 BC-2370 BC)制定的婚嫁礼仪还规定男女结婚以双兽皮为礼。但伏羲时代的鲁西豫东地区已经感受到了人口压力和动物资源减少的困扰。神农时代(2370 BC-2338 BC),鲁西豫东地区的人民终于抛弃了渔猎生活方式,改肉食为谷食。衣料也相应地从动物皮张改为丝麻布料。到黄帝时代,最后确定丝麻制的上衣下衣裳为男女标准常服。 2。裳或作“常”,字从尚从巾,尚亦声。“尚”与“巾”联合起来表示“敞开的布巾”,即“裙”。 chángㄔㄤˊ ◎ 〔~~〕光明。 ◎ 古代指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 裳下饰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裳元吉。——《易·坤》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楚辞·离骚》 整顿衣裳起敛容。——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裳衣(裳与衣。泛指衣服);裳服(衣服);裳裾(衣襟) ● 裳 shang ㄕㄤ ◎ 〔衣~〕衣服。 ◎ skirt
裳[ cháng ]:古指裙子。
裳 字从尚从衣,尚亦声。“尚”意为“摊开”、“展开”。“尚”与“衣”联合起来表示“展开的(下)衣”、“衣摆”。本义:(夫君、君长穿着的)裙。
引申义:男女穿着的下衣。
在古时,古人把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衣”,是用来遮蔽身体的。《说文》:“衣,依也。”段玉裁注:“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
裳又写作常。《说文》:“常,下帬(qún,裙)也。裳,常或从‘衣’。”这说明裳就是裙。在古代男女服装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别,男子也着裙。
如《诗经》: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而《齐风》里“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裳指的就是下衣。说的也就是今天的裤子,但它跟现在人们穿的裤子也是不一样的。
扩展资料:
常见词组
椎(chuí)髻卉裳:椎(chuí)状的发髻,草制的衣裳。多为边远﹑未开化地区人的妆饰,因亦借指边远﹑未开化地区的人。
下裳: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
朱裳:古谓红色的下衣。
玄裳缟衣:黑色的裙,白色的上衣。用以指鹤。
衣画而裳绣:《尚书》记载上衣一般在其上画画,下装(裳)一般在其上刺绣。
霓裳羽衣:以云霓为裳,以羽毛作衣。形容女子的装束美丽。出自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唐朝时期,唐玄宗中秋节在皇宫与方士罗公远欣赏月景,方士取出拐杖抛向天空,顿时化作巍峨华丽的广寒宫。
他们立即进入广寒宫,见仙女们翩翩起舞,伴着幽雅的仙乐。唐玄宗暗中记下乐曲回来后让乐师作成《霓裳羽衣曲》,杨贵妃也扮仙女跳舞,冠步摇冠,佩珠睽洛,著五色羽服,珠围翠绕,蝉纱薄饰,如仙女临凡。所以,借她们身上的舞衣来形容女子优美的装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裳
百度百科_下衣
- 上一篇:“翥”字的深层含义
- 下一篇:“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有典故吗?它的出处是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