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得到这么个定义:念佛三昧最低的就是功夫成片?要依经典说说话啊。《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说的很清楚,念佛三昧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可以解释为念佛功夫成片,但不能丢掉大前提:都摄六根。这是根本方便法,这个很的重要。
另外说到能否往生,《弥陀要解》云: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念佛功夫成片可不是决定性的啊。念佛法门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心很重要,很多人不能往生,就是吃亏在发心上,以为往生极乐世界是享福去了,发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临终时肯定障碍重重。一个外缘就会尽毁道业。
修念佛法门不是那么简单的,要加深自身的修养。
还有,这个“【明心见性,见心成佛】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既然明心见性了,还破什么一品无明啊?破一品无明,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心经》里不是说了吗?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才是明心见性啊。修行中注意打基础啊。
三摩地者在佛法中泛指因修持一切法门而得到的正定境界,又叫做正受,正受就是正确的禅定感受。
而念佛三昧一词是独指修持念佛法门而得到的正定境界,所谓一心不乱,都摄六根等等也就是这个意思。
其上两种与真正彻悟、所谓顿悟或明心见性有绝对不可分割的关系。无论是三摩地还是念佛三昧都属于小乘的渐修法门,而佛法中所言的明心见性则为大乘的顿悟法门;试问没有小乘渐修的奠基如何能成就真正的所谓大乘顿悟法门的成就呢?所以三摩地或念佛三昧等等境界都是顿悟明心见性的前奏。
当然有人说为什么像六祖一样那么多没有经历过禅定基础而能见性开悟成佛的呢?所谓悟或见是有很多层次的,悟与见有大小之别。再有就是真正如六祖的又有几人呢?在佛法理论又有再来人之说,也就是说他这一生的顿悟很可能是前几生的努力与艰辛修持换来的。当初释迦文佛也是雪山六年苦行后才能于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二祖慧可没遇见达摩祖师之前也是香山八年修持禅定的基础,等等如这般艰苦卓绝、特立独行的修持者才在佛教史上不断相续出那么多杰出的历代祖师与大德。。。
愿您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