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淮南象牙塔成语大世界 > 成语解释 > (港、澈、壶、缸、罢、苟、锈、挥、徽、聋、哑)这些字的成语

(港、澈、壶、缸、罢、苟、锈、挥、徽、聋、哑)这些字的成语

作者:淮南象牙塔
日期:2021-04-09 09:04:40
阅读:

【傲不可长】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敖不可长】敖:通“傲”,傲慢。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必不可少】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
【臭不可当】当:承受。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
【臭不可闻】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
【敌不可假】指不可宽容敌人。
【敌不可纵】对敌人不能放纵。
【锋不可当】锋:锋芒,指刀剑的刃和尖;当:阻挡、承受。锋芒纯利,没有东西可以承受。形容气势极盛,不可阻挡。
【固不可彻】固:固执;彻:透彻,明白。非常固执,无法说服。
【高不可登】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同“高不可攀”。
【高不可攀】攀: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贵不可言】极其高贵,以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旧时相面的人卜测人的前程时常说的话。
【坚不可摧】坚:坚固;摧:摧毁。非常坚固,摧毁不了。
【急不可待】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急不可耐】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机不可失】机:机会;时:时机。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
【疾不可为】疾:病;为:治。病已不可医治。比喻已到了绝境。
【渐不可长】指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
【刻不可缓】刻:片刻;缓:延缓,耽搁。比喻情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寇不可玩】寇:盗贼;玩:习惯而不留心。对于盗贼不能放松警惕。
【苦不可言】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密不可分】密:紧密;分:分割。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
【妙不可言】妙:美妙。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牢不可拔】牢:牢固。异常坚固,不能攻破。形容人的意志坚定或态度固执、不能动摇。
【怒不可遏】遏:止。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凛不可犯】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严正而令人敬畏,不容侵犯。
【了不可见】了:完全。完全不能看见。
【乐不可极】享乐不可过分。
【牢不可破】牢:牢固。异常坚固,不可摧毁。也用在指人固执己见或保守旧习。
【乐不可言】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
【乐不可支】支:撑住。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
【迫不可待】形容心情急切。同“迫不及待”。
【巧不可接】指巧妙得别人无法赶上。
【巧不可阶】阶:台阶,引伸为赶上。指巧妙得别人无法赶上。
【情不可却】却:推却。情面上不能推却。
【泣不可仰】哭泣得抬不起头。形容极度悲伤。
【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势不可当】当:抵挡。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

非原创

港口、澈查、茶壶、鱼缸、善罢甘休、不苟、生锈、挥洒、徽章、聋哑、哑巴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文人五言诗始于何时,前人的看法颇不一致。旧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实际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

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钟嵘《诗品》说他「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

继作者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和赵壹《疾邪歌》等,表现技巧日趋成熟。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辞之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灵活细致地书行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后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诗歌并不例外。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最初的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旧诗起初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 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

因(阴)、忍(上)、印(去)、一(入);

人(阳)、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现在,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这并不困难。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上列的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韵,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只有这两种,加上首句的变化,成为四式。但是,当你熟读了第一种之后,知道第二种是变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念起来,都市差不多的。

至于这些平仄,怎样和诗句配合呢?

现在举一个例子来参看一下。这是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把这首诗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们前面所谈的第一种: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的平仄,当然是合乎这个格律的。但如果你逐个字地来对一对,不难会发觉第三、第七和第八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例如第三句的“一”字,应为平声,现在却是仄声,整句就要变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挥”字和“兹”字也不合,应仄而平,应平而仄,变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后一句的“班”字也不对,应仄而平,成为“平平平仄平”了。

这些不符平仄之处,是不是诗人不小心,下笔有误呢?抑或是在遣词用字时,找不到更适宜的,因此就将就一下算数呢?

不。要知道,律诗也好,绝句也好,在谈平仄的时候,是有这么一条规律的,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每句凡第一、三、五这几个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对也不算错;但第二、四、六,却一定要严守格律,不能弄得应平而仄,或应仄而平的。

这首诗因为是五言,所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试看看全诗那三句不协平仄的字,不是在每句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上么?

前面所举出的李白那首《送友人》,第一句“青山横北郭”,跟以后的句子是不押韵的。这种句式,在谈平仄的开始时,我们已经提到过了。

现在,再举一首,是由第一句开始便押韵的,这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诗押的是庚韵,跟李白那首《送友人》一样。可是由第一句起,便开始押韵了,这因为它采用的是这一平仄格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要温习一下这些平仄格式,拿这和上面所举出的例子来参照对看,杜甫这首五言律诗,只有第三和第七句的起首一字外,全诗的平仄,都是绝对依照规格的。至于第三、七句起首这个字,当然是运用“一、三、五不论”这个原则了。

人们说,杜诗格律严谨,这不仅指他的笔法、意境而言,并且和他的格律有关的。试看,这首诗的对仗是多么工整,而平仄又多么谨守不易,所以,读来声调铿锵,不同凡响。

要学好平仄,这里不妨再提供一个窍诀:多选几首平仄和原格律一字不易的好诗,熟读到能够背诵,以后写诗时,便在心里有一个范本,不怕有错;也不必老念着“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这一套了。有些旧诗的范本如《唐诗三百首》,在每一首诗的文字旁边,都标点有平仄符号的,那是平声用圈(o);仄声用点(。)。找一本这样的范本来看看,这对于初研平仄的人,是很有帮助的。
七言律诗的平仄
七言律诗,跟五言律诗,都是在唐代时,才大未流行的。而且,七言在后来,树林上还比五言为多。在唐代以前,五言诗已大为普遍,而七言的古诗也甚少。这可见事物是由无到有,以及不断向前发展的。

说到七言律诗的声调、平仄,大致和五言律诗差不多。前人说,五言出于四言,现在我们也可以说,七言出于五言。试看只要在五言律句的每句上面加上两个字,便成为七言了。举个例子,比如五言是“仄仄仄平平”,若加二字,便成“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是“平平平仄仄”,若加二字,即成“仄仄平平仄仄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公式,凡是平声开始的句子,加上两个;反之,仄声开始的却加两个平声。现在将七言律诗的两种平仄公式,分举如下。
平起定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拿这定式和五言的参照一下,不是很明显地表示出,它是由五言发展而来的吗?它一样遵守着“平起平收”的规律。此外,这一式如首句不押韵,同样可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现在再拿两首唐人的七律来作实例参看。

这是刘长卿的《长沙过贾宜宅》。平仄如上面的定式,首句开始押韵: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再看元稹的《空悲怀》。平仄虽用的是上面的定式,但首句不押韵,所以,第一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七言律诗,除了上面所举出的一种“平起平收”的定式之外,一如五言律诗一样,也有另一种“仄起平收”的定式。这里且把它抄下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用这一式,首句不押韵的话,应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现在也举两首唐诗作实例,不妨以此来比对一下。这是杜甫的《蜀相》,平仄就是用上面的定式,并且一开始押韵: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但他另一首也是咏叹诸葛孔明的《咏怀古迹》,虽用同样的平仄,首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句一般是不算协韵的。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上面所举的各实例,如果你小心核对,发觉其中个别的字,若有不合平仄之处,那也不能算错的;因为你别忘记我们曾提到过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律。关于律诗的平仄,五言的也好,七言的也好,到此可以告一个段落。但是,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和方式,此外,还有许多特殊和值得一谈之处。以后,我们谈过了绝句之后,还要回过头来,再一一作更详细的谈论和指出的。

相同字、下三连、孤平
什么又叫做相同字、下三连、孤平呢?
相同字,这比较易于解释。比如《黄鹤楼》中开头那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每句都有一个“黄鹤”重复,这不是相同字吗?

在古诗中,以相同的字,相同的词,甚至相同的句来表现,并不出奇。那不特不算不妥;而且,诗人还王往往要让某些字或词,在诗中重复几次,以求取得明确的意思,或者加强其气势哩!翻开最古的诗集《诗经》,便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比如: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诗经》如此,其他的民歌也如此。我们可以再看两首:

《沧浪之水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采莲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渔戏莲叶东,渔戏莲叶西,
渔戏莲叶南,渔戏莲叶北!

但这种写法,在唐以后的近体诗中,已经没有;就是盛唐诗人所写的古时,也没有这类句法和大量重复的字、词、句了。
在古时中,可以大量运用的字、词、句,而在律诗、绝句中,却引为禁忌,这不单是诗风的问题,主要是古人用语简单,而古诗大半又是源于民歌民谣,口语化得多。近体诗已成为文人笔下的文艺作品,自然是要字斟句酌了。

也许有人说,除了《黄鹤楼》一诗外,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不是一开始也有相同字吗?它开头的两句便是:“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一句中便有两个“凤凰”,这岂非比之《黄鹤楼》更为甚?但要知道李白此作,是刻意模仿《黄鹤楼》,而且要与它争胜的。

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律、绝诗中,实在是很难找到了。尤其是协韵(即押韵脚)的字,更不能相同;因为一旦相同,读来便不够铿锵了。

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律、绝诗中,实在是很难找到了。尤其是协韵(即押韵脚)的字,更不能相同;因为一旦相同,读来便不够铿锵了。

我们已经谈过,律、绝虽受一定的平仄格律限制,但是,一般仍有一个通融的规律,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即单数的字,无论在七言、五言中,都可以变通,不必一定严守平仄,但双数的字则否。比如:“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在写诗时,诗句的平仄可以变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也行的。这样的句子很多。然而,可不可以一下子变为“仄平平仄平平平”呢?这诗把一、三、五三个字的平仄都变了。但那却是不许可的;因为这句最后三个字,却一连用平声,读来极不顺口。不过,《黄鹤楼》的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正是如此。那是例外的例外。应该知道:无论是平声也好,仄声也好,都不可以在句末一连三个出现的。只要多读一下前人的诗,便知道了。至于说到孤平,那就是在每一句中,单独一个平声字被夹在句子里,如:“仄平仄仄仄平平”,这也是不行的。但《黄鹤楼》却有这种句子,所以又是特别的例外。

以前,我们谈律诗、绝句的格式时,曾经指出过一些记忆那些平仄的窍诀。如果更具体地来说,这就是前人们在做诗时所常提到的“黏”“对”法。

什么叫做“黏”和“对”呢?

先举一个平仄的格式(仄起定式)为例:

仄仄(起)仄平平,平平(对)仄仄平,
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
仄仄(黏)平平仄,平平(对)仄仄平,
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

细看上述的平仄格式,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两个规则,即“对”和“黏”。所谓“对”,就是由第二句起,每句的第二字、第四字(如系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规律),必须和上句的第二、四字的平仄相反。比如,现在这个格式的起句第二个字是仄声,接着的第二句第二个字,便要用平声来和它“对”了。同样,同一格式的起句第四个字是平声,那么第二句的第四个字,便要用仄声来对。

所谓“黏”呢?那是每句的第二、四个字(如系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规律),必须与上句的平仄黏连相同。比如,现在这个格式的第二句第二字是平声,那么,第三句第二字,也必须是平声。四、六等字类推。

如果应黏反对,或应对反黏呢?换言之,应仄而用平,应平而用仄呢?这就叫做“拗”了。

为什么“黏”“对”之法,只以二、四、六字为标准呢?这诚如我们以前谈过,一、三、五等字,是可以通融变化的。

“失黏”和“失对”
我们既然明白了什么叫做“黏”,什么叫做“对”,这不特在做起律诗和绝句来,不会出现拗声,违反平仄格律;而且,在记忆这些平仄的格律的时候,也容易得多。为什么呢?记忆的窍诀是这样的:

当念出第一句,即起句的平仄之后,第二句便立刻用“对”,而第三句用“黏”,第四句又用“对”。这样一“对”一“黏”相间,无论是八句的律诗也好,四句的绝句也好,只要记住每句的二、四、六字,都要符合“对”和“黏”的方法,平仄自然不会错了。
在近体诗中,律诗和绝句,都必须遵守这“对”、“黏”的平仄规律。否则,违反法则,便叫“失对”和“失黏”(“失黏”也有人叫做“失严”)。特别在做律诗的时候,这规律犹应严格遵守。

不过,唐代诗人作品中,也偶有“失对”的。至于“失黏”的更多。 这里举一个“失黏”的例子: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这首诗,按格律,既然起句第二字是平声,第二句第二字用仄声来“对”,这没有错;但第三句第二字就该用仄声来“黏”了,可是这里却用了平声,连第四句也随之错了。整首诗只有“对”,而没有“黏”,故叫“失黏”。

这种错失,在古人也许是有意的,但新学者做诗时,是最常犯的。所以要特别留意,不要拿古人的例外的作品,为自己辩护。

八面莹澈 比喻精明练达,洞察一切。
  大澈大悟 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澈底澄清 指完全清楚,毫无遗漏。
  流天澈地 形容液体漫溢。
  清莹秀澈 清洁光亮、秀丽澄澈。
  通前澈后 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同“通前彻后”。

  冰壶秋月 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比喻洁白明净。多指人的品格。
  箪食壶浆 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箪食壶酒 箪:盛饭竹器。一箪食,一壶酒。指少量饮食。
  壶浆塞道 壶浆:以壶盛着酒浆;塞道:挤满道路。形容群众欢迎自己所拥护的军队的场面。
  壶中日月 旧指道家悠闲清静的无为生活。
  击碎唾壶 唾壶:古代的痰盂。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
  金壶墨汁 指极其珍贵罕见的书画用品。
  铜壶滴漏 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
  唾壶击碎 唾壶:古代的痰盂。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
  枉矢哨壶 枉:曲;矢:箭;哨:不正;壶:古代投矢娱乐所用的器具。弯的箭,歪的壶。比喻不精致的器物,为主人自谦之词。
  悬壶问世 在社会上挂牌行医。原只作“悬壶”,意即行医。
  一壶千金 壶:通“瓠”,瓠瓜,中空,能浮在水面。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珍贵。
  中河失舟,一壶千金 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珍贵。
  壶里乾坤 指道家的神仙生活。同“壶中日月”。
  壶天日月 指道家的神仙生活。同“壶中日月”。
  壶中天地 指道家的生活。
  扣壶长吟 借指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气。
  食箪浆壶 为欢迎所拥护的军队,用箪盛饭,用壶盛水,进行犒劳。
  投壶电笑 后为闪电不雨之典。
  唾壶击缺 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唾壶敲缺 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同“唾壶击缺”。
  以锥餐壶 用锥子到壶里取东西吃。比喻达不到目的。
  中流失舟,一壶千金 壶:匏:一种瓜,形似葫芦,佩带在腰间可以渡河,南方称为腰舟。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宝贵。
  中流一壶 壶:指瓠类,系之可以不沉。比喻珍贵难得。

  白日衣绣 衣:穿;绣:五彩制绣的官服。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长斋绣佛 长斋:终年吃素;绣佛:刺绣的佛像。吃长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
  膏梁锦绣 膏、梁: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的食物;锦绣:精致华丽的丝织品。形容富贵人家衣食精美的奢华生活。
  金玉锦绣 指精美珍贵的东西。也比喻巧妙的计策。
  锦天绣地 形容房屋或其他环境布置得十分美观华丽。
  锦心绣肠 形容文思优美,聪明有才。
  锦心绣口 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锦绣肝肠 意思是满腹诗文,善出佳句。
  锦绣河山 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
  锦绣前程 形容前途十分美好。
  锦绣山河 高山和河流就像精美鲜艳的丝织品一样。形容美好的国土。
  铺锦列绣 铺:铺陈;列:陈列;锦、绣:原指精致华丽的丝绣品,比喻华丽的词藻。形容文章充满华丽的词藻。
  绣花枕头 比喻徒有外表而无学识才能的人。
  衣绣昼行 昼:白天。穿了锦绣衣服在白昼行走。比喻在本乡作官,或富贵后回到故乡。
  朱门绣户 朱门:红漆大门;绣户:雕绘华美的门户。比喻富贵人家妇女的住处。也借指富贵人家。
  白日绣衣 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蹙金结绣 形容文章精美,结构严密。
  膏场绣浍 指土地肥沃,水沟纵横。
  膏粱锦绣 膏粱:肥肉和细粮,指美味佳肴;锦绣:精致华丽的丝织品。形容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
  膏粱文绣 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
  金门绣户 指富贵人家。
  锦篇绣帙 指华美的篇章。
  锦心绣腹 形容优美的文思,华丽的辞藻。
  锦胸绣口 犹言锦心绣口。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锦绣江山 象锦绣那样的美好的江山。形容美好的国土。
  锦绣心肠 意思是满腹诗文,善出佳句。同“锦绣肝肠”。
  描龙绣凤 指精美的手工刺绣。泛指古代女红。亦作“描鸾刺凤”、“描龙刺凤”。
  香闺绣阁 旧指女子的内室。
  绣虎雕龙 比喻文章的辞藻华丽。
  绣口锦心 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夜行被绣 指身穿锦绣衣服在黑夜行走。比喻显贵不为人所知。
  衣绣夜行 衣:穿。绣:锦绣。穿着精美鲜艳的锦绣衣服夜间上街行走。比喻人富贵以后不为人知。
  衣绣夜游 比喻虽居官位,却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荣耀显贵。同“衣绣夜行”。

  不痴不聋 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发聋振聩 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舌敝耳聋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震耳欲聋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振聋发聩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
  装聋作哑 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不瞽不聋 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公阿婆。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警愦觉聋 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聋者之歌 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并不了解其中真义。
  启瞶振聋 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
  推聋妆哑 指装作不闻不问,什么都不知道。
  推聋作哑
  下塞上聋 塞:堵塞不通。聋:耳朵的听觉失灵。下边堵塞不通,上边听觉失灵。比喻真实情况不能上传下达。
  醒聩震聋 犹言振聋发聩。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诈哑佯聋 假装哑巴聋子。指置身事外。
  昭聋发聩 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
  震聋发聩 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郑昭宋聋 杜预注:“昭,明也。聋,暗也。”比喻情况不同。
  妆聋做哑 假装耳聋口哑,故意不理睬。
  装聋卖傻 故意装作聋子傻子。形容明明知道,假装糊涂。

    相关推荐

    聚合标签
    一把梭是什么意思 关于腾字的成语有哪些 忐忑不安的类似词语 矫首昂视”分别是两种什么... 中国承受的千灾百难有哪些? 损一下这句话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 康有为有关教育主张的思想根源 古诗词中表达诗人豁达豪迈胸襟的诗句有哪些 刎颈之交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是啥意思 《庄子·外篇·天地》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是什么意思 乌什么花什么成语 关于坚持的成语和名言警句 忐忑不安的反近义词 歹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任云卷云舒.什么意思啊? 描写山和水的成语,5个以上 郭德纲相声八扇屏的所有台词 秦国为什么能一统天下 什么什么手臂 三大阿僧祗劫是多少年? “太行山”的“行”的读音是什么? 腾云打一成语疯狂看图 工作时,手关节被砸碎寒气来,痛彻骨髓想做门卫不一样用手... 时间过的真快,7年,一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 "卧榻之侧 中医中所说的五伤七劳是指什么?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怎么回答 求一个成语,我不知道给怎么说,帮帮忙!!~ 小惩大诫是什么意思 死乞白赖相近词语 有一个成语叫什么举而望步来的 才怎么组词 有段话是说 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长可以……后面的... 前面有一的成语有什么 含才字的成语有哪些 水汽与水气有什么区别? 徙木为信 的故事是什么? 古铜钱有什么作用? 形容"屋子里很黑很黑的"成语有哪些?以"黑"字开头. 20岁左右的人很迷茫,没文化没技术,不知道去干什么?关系到前... 什么什么什么人 成语 请问一下‘侧卧之塌,岂容他人酣睡’是什么意思? 王勃写过的诗句有哪些 有什么比较有名的长篇诗词? 什么什么手臂成语大全 描写灯光的成语有哪些? 无什么无什么的成语 失字上面不出头念什么 怎么改 郭德纲于谦《买挂票》台词? 急 两股战战”和“袒胸露乳 国与家问题先国后家,国重于家,国为家之基石先家后国家重... 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李渊的生活如何?他如何度过自己的晚年? 中国女人是不是世界上最拜金,最随便的女人? 纹丝不动和岿然不动区别 表达一直飞黄腾达的成语 团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相声八扇屏台词 无()无()成语至少5个 李清照和柳永的词共10首 荀彧和郭嘉都离袁绍而投曹操为什么? 今年20岁 没文化 没技术但是会做人 干什么工作比较有前途 天能组什么四字成语 乌的成语有哪些 鸡人阳象能组啥成语 为什么现在女人那么高傲,什么原因 博学的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