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阿三这个词起源于解放前过去中国老上海,当时上海到处都是外国人的租界,印度人多为外国人的仆人或者保安巡捕助手之类的,所以中国人习惯性的把外国人当老大,自己是老二,印度人自然就是老三了。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很多人对于这里还是比较向往的,在我国很多人称印度为阿三哥。这也主要是因为在过去我国有一些来自于印度的人做起了警察之类的职务,他们的工资比华人要高三倍左右,所以在上海有人称他们为阿三;其次一种说法就是他们的制服有三条横,所以也被称之为阿三哥。
满清时期正是我国国力衰弱的时期,因此有不国家的人就打起了我国的主意,而英国人当时更是像强盗一样逼着我国的政府在上海为他们划分一块地皮租给他们,称之为租界。在这里英国人从印度招募了一些人来,因为他们的长相特殊,所以根本就无法做侦探,就给他们安排做警察之类的职务。
来到这里工作的印度人他们的工资要比当时我们国人的侦探工资高出三倍左右,因此就有人称他们为”阿三”,据说当时因为这些人他们经常戴着红色的帽子,也有一些人称他们|红头阿三“,这也是阿三哥称呼的由来之一。
当时这些印度人来到这里巡抚的制服上会有三条横的杠,所以成为了他们的标志,时间长了就有不少的人称他们为阿三哥,这也有可能是阿三哥的来历之一。相对来说最后这种说法的可靠性可能更高一些。
印度阿三的来历
话说七、八十年前,上海还是个租界,所以老外非常多、尤其是英国人,更是占了绝大多数!为了维护上海租界的治安,所以英国人找了很多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来当保安警察(当时的名词叫做巡捕)。
这些印度佬的皮肤都很黑,加上宗教信仰之故,头顶上都缠著红巾。所以上海人一开始都叫这些印度警察为「红头黑炭」。
不过英国体系的公务人员(尤其是警察)长久以来都习惯被称呼为SIR(详见成龙的警察系列电影,不是都叫警察为阿SIR或是警SIR吗?)。另外上海人一向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添加一个「阿」字。所以上海人叫著叫著、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於是印度警察就被叫成了「红头阿三」了。
后来又过了几个月,上海人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印度人都是缠著红巾的锡克教徒,印度还有很多不缠红头巾的其他宗教人民。所以上海人索性就把「红头阿三」改成了「印度阿三」,於是这个不礼貌的浑号就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华人地区的每一个人都还是习惯叫印度人为「印度阿三」。
另外还有一种可信度颇高、已经被列入俚语辞典大百科的说法!就是当时上海租界的民众经常要与这些印度警察沟通,不过中国人的英文不好、印度人的英文也是怪腔怪调,所以当时上海的「警民沟通」可说是鸡同鸭讲、非常地不顺畅!
不过上海人居然从这种鸡同鸭讲式的沟通上,又找到了新的乐子。因为他们发现印度警察每回遇上了舌尖嘴利的上海民众的时候,总是会面红耳赤、吞吞吐吐,喜欢结结巴巴地反覆讲著:「I Say。。。。。I Say。。。。。」。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经典结巴名句:「I Say」、用上海话来发音,又变成了「阿三」。
就是因为以上这两种有点莫名其妙的原因,所以「印度人」与「印度阿三」之间,从此就被硬生生地画上了等号。想起来,印度人也真的蛮冤枉的!平白无故就多了「印度阿三」这个浑号!
“印度阿三”来自“十里洋场”时期的吴语上海话,吴人极喜加“阿”字,而上海话中与“三”相关的词汇多为贬义词。
上海当年的英租界中经常会有从印度调来的“公务员”,负责一些杂事,而这些印度人是英国人的忠实“爪牙”,整天警棍乱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称其为“阿三”。
扩展资料:
上海人称呼别人会带个阿字开头,而带三字的大多为贬义,比方瘪三,猪头三。上海人把外国人称作洋鬼子,替外国人做事的中国人被称作二鬼子,外国人雇佣的印度人则被称为三鬼子。
那个时代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大批印度人就成了英国人的廉价劳工。英租界的门卫,杂役,随从等等大多都是印度人。
这些印度人长期跟随英国人,精通英语而汉语很差,他们仗着英国人势力耀武扬威,开口闭口常常是“I say",乍一听很像是在说”阿三“,于是人们就把印度人骂作”阿三“。
过去印度人因为自己是不结盟运动的领袖,便狂妄的宣称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而他们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于是中国人便叫他们“阿三”以戏谑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度阿三
- 上一篇:“博”和“搏”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 下一篇:“冲冠一怒为红颜”中的红颜是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