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
谢安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
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
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数十年的和平。
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年六十六。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
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扩展资料: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的皇帝想起了谢安,决定重新启用他,就派员到东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
宰相肚里能撑船救国要紧,谢安没有推托,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上下整顿,赏罚分明,官兵一心,要与符坚决一死战。
不多久,符坚的人马打到了淮河、淝水,只要一过江,东晋难保,谢安心中有数,凭东晋的八万官兵跟符坚硬拼尤如鸡蛋碰石头,他坐阵东山,临危不乱,精心排兵布阵,并把自己的侄儿谢玄也派到前线去打仗。
他侄儿临走前想探听这个仗怎么个打法,谢安只说了一句话“朝廷自有安排”。谢玄心里没底,第二天又派人来听口风,谢安呢,就拖来人下棋,一直下到天黑,打仗的事一字未提,到了当天半夜时分,才掏出将帅名单,摆出了他的“八卦阵”。
淝水那里战事拉开,谢安仍稳坐东山跟人下棋,敌人果真中计,大败而逃。喜报传来,谢安接过一看,二话没说,还下他的棋。
客人等不及了,都围过来听消息才知道前方打了胜仗,谢玄立了大功,在场的人无不佩服谢安沉得住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一仗,救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因为他东山闲居以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都称谓他“东山再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中最初的主人公是孙权。
东山再起的历史故事在江宁周边地区流传已久。起源于三国时期孙权
江宁的东山原为土山,据说是当年小秦王赶山塞海神鞭鞭方山时掉下的一撮土,取名土山。吴开始建都于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后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吴国(229年5月23日 —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为孙权所建立,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公元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扩展资料:
在南京江宁区东山街道大市口附近,有一座小土山,大约只有60多米高,名叫“东山”。依山而建的东山公园颇为僻静,人气也不旺。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却和“东山再起”、“矫情镇物”这两个成语有直接关系。这两个成语都出自同一个人的同一件事,那就是东晋谢安及其指挥的淝水之战。
一座小山出了一个成语:
东山再起
相传东晋谢安在这里复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俞香顺告诉记者:“东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的一个典故,如李白作品中就常有,《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另外还有《东山吟》《忆东山二首》等。
江宁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将“东山”作为区域文化符号,乾隆年间的“金陵四十八景”中就有一景“东山秋月”。
据了解,2008年“东山再起”的历史故事也被江宁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俞教授介绍说,“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失势者在一段时间的潜居酝酿后再次雄起。关于“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发源地,在学术界一直存在“浙江东山源”和“江宁东山源”两种说法。
他认为,其实“东山”是中国一个常见的地名,在全国各地都有“东山”,比如苏州的“洞庭东山”等。如果一定要给“东山再起”这个成语找一个发源地的话,说某一座“东山”似乎不太合适,应该说是发源于会稽东山和江宁东山这两座“东山”。因为谢安是从这两座东山一步一步复出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教授详解: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是在南京江宁吗
谢安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