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此句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其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现代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均“,不是简单平均,而是各得其分,是在公正的分配制度下得到自己应得的份额。简单理解”均“为平均当然会导致消极影响。
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一章,整段话是这样的:“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段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冉求和子路说的。由于春秋末期社会动荡、贫富分化,孔子主张处于这样的乱世首先应当保持内部的稳定。 这里说的“寡”是短缺,稀少,“贫”的含义与“寡”没有本质不同,贫穷和短缺不外乎物质上的匮乏。“均”是均平、均衡。“安”是安定、稳定。全文的大意是: 不论是治国还是管家,不是忧虑物质的匮乏而是忧虑物质财富的分配不公,不是忧虑社会的贫穷而应忧虑社会的不安定,只要分配得公正就没有贫穷,社会和谐了就没有匮乏,安定了就不会垮台。
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一章,整段话是这样的:“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段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冉求和子路说的。由于春秋末期社会动荡、贫富分化,孔子主张处于这样的乱世首先应当保持内部的稳定。
这里说的“寡”是短缺,稀少,“贫”的含义与“寡”没有本质不同,贫穷和短缺不外乎物质上的匮乏。“均”是均平、均衡。“安”是安定、稳定。
全文的大意是: 不论是治国还是管家,不是忧虑物质的匮乏而是忧虑物质财富的分配不公,不是忧虑社会的贫穷而应忧虑社会的不安定,只要分配得公正就没有贫穷,社会和谐了就没有匮乏,安定了就不会垮台。
出自《论语》全译:季氏第十六篇
直解: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古本有误,应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因为“贫”与“均’是指财富,“寡”与“安”是指人口,下文所说“均无贫”与“和无寡”可以为证。颛臾是鲁君(先王)封的‘东蒙主”,如果季氏抢占来,必然引起社会动荡,就要“不安”。接着,孔子批评冉有和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是错误的。文章结尾一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孔子已经看穿季氏讨伐颛臾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要削弱鲁国的实力,以至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意义上看,李氏的行为只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因而最后一句道破了季氏的阴谋,一语中的。
意义: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 上一篇:不惜一切代价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不劳而获的危害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