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影视剧当中听到这句话,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其中的雷池是指的哪呢?
这句话中的雷池其实是指中国安徽省望江县雷池乡的境内。句话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比喻某一个人不敢越过某一个地方的某一个界限,以此来反映出一个人的谨小慎微,或是尊规守法。它出自一个典故。
典故便是发生在东晋的时候,话说在成帝的时期,一个叫做温峤的人因为受到了中书令庾亮的推荐,去到了当时名叫江州,现在叫做九江的城市驻守,为的就是帮助东晋守住这里,来维护东晋都城的安宁和平静。
可是在这个时候,中书令得知了一个叫做苏俊的太守,集结了一帮自己的人手准备想要反叛朝廷,一举攻到帝都取而代之的计划。为了能够不费一兵一卒的就对付苏俊,这个中书令想要利用京城内大司马的官职,来调苏俊来当时东晋的京城。
可是苏俊也不是一个傻子,他很快就看出了当中的端详以及危机,随即就把计划提前行动了,一路率领着自己的大军就轰轰烈烈的和东晋的兵士们混战在了一起。
其实在这个时候,作为中书令的庾亮还以为这个苏俊不过是一只瞬间可以消灭的力量,所以便没有把他放在心上,不仅没有调遣温峤去加固都城的防御措施,反而还天真的以为这股力量肯定会随着时间而消减,不足以作为心头上所担心的事情,并写信给温峤“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
可是随着战局的越来越严峻,庾亮慢慢的便改变了他对苏俊的看法,苏俊此时率领的大军正浩浩荡荡的朝着东晋的都城杀来,虽然在当时庾亮率领着自己的精锐迎战,不过因为准备不足被苏俊、这个他曾小瞧的对手打的人仰马翻。
后来被打的狼狈不堪的庾亮找到了温峤,并在最后联合起了温峤与苏俊在最后的决战中击败了他。最终将这一叛乱镇压了下去,保住了东晋的安宁。
虽然在当时那个所谓的“足下无过雷池一步”慢慢演变为了“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这句话的意思也在慢慢的发生变化,但是这个典故确实是“雷池”的起始,也正是因为此次战役,才让天下人对“不敢越雷池一步”有了独特的理解。
东晋时,世族权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其中,护军将军庾亮的声势最大。他职掌中央大权,受到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成帝都要听取他的意见。对此,镇守历阳的苏峻将军十分不满:我沙场屡建战功,庾亮凭什么青云直上!于是,他命令部下向庾亮讨伐。消息传到驻守在雷池附近的温峤都督那里。他听说庾亮受围,立刻发兵救援。不料,庾亮写信叫他切勿越过雷池一步。因为雷池一旦失守,历阳也就保不住。
这个成语原意是要温峤坐镇防地,不要越过雷池去京都。现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范围。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出自】: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现代人们经常会用“不敢越雷池半步”来说明做事情不能超过一定的条条框框,但实际这句话曾出自东晋《报温峤书》里的一个典故,而这里提到的雷池则是一个地名,这个典故也来源于庾亮的一个命令。
先说“雷池”大概地理位置在现在安徽望江,东晋时期这一地区周边有大量的水域,所以人们冠以这样一个名称。当时庾亮被任命为中书令后,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法令,打压当时东晋有名望的贵族,这个行为就激起了常驻江北的大将苏峻的反感,本身苏峻就是一个野心十足的人,早就想起兵叛乱,所以庾亮对他的打压成为了导火线,一场在两人之间的斗争拉开了序幕。
起因就是庾亮想先下手为强,骗苏峻进京然后除掉他,结果被识破,直接起兵造反,当时的庾亮就召集士兵抵抗,但是因为错误估计了形势,觉得叛军实力差不足为惧,所以就写信给温峤,让他按兵不动,不要越过雷池帮助自己,只需要镇守自己的守地,避免其他叛乱发生。
但结果却让庾亮懊悔不已,苏峻的实力不容小觑,双方交战苏峻不仅大败庾亮,还占领了都城,最后迫使庾亮投奔温峤,之后开始养精蓄锐,准备和叛军决战。后期庾亮吸取教训战场上身先士卒鼓舞士兵,最终团结一致打退了叛军的进攻,又和温峤合力收复都城,诛杀了叛军和苏峻,可能经过几千年人们已经忘记了这场战役,但是这个典故却被记载流传下来,成为人们现在争相传颂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