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
这是源于百姓生活的一个俗语。原来人们居住的房屋大多都是土木结构,要由掌握建房技能的木工师傅来建造完成。这种房屋形式多样,有的华丽雄伟,如宫殿寺庙,有的简陋朴素,如居民住房。但无论其大小好坏,都要有柱(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栋(脊檩,正梁)、梁(顺着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长木)、檩(架在山墙或屋架上用来支撑椽子的长形构件)、椽(檩子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直径较小的木料)等构件组成。一般两间房屋要有三梁六柱,但有的是多梁多柱。 木制结构的房屋结构严密,具有很深奥的科学原理。所以一旦上梁安放不正,就会影响整个房屋结构,下梁自然也不正了。后来用“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比喻起主要作用的人如领导和长辈做事违背法律和道德准则,其余的人就会跟着这样做。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出自《礼记·缁衣》,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处于上层和高位的人喜欢什么或有什么爱好,下面的人就一定会对什么喜欢、爱好得更厉害、更强烈、更极端。”
原意是说,建房子的时候,如果上面架的横梁不正,那么下面的梁也会歪,现在用来比喻,父子、或上下级之间,如果一个不好,那么另一个肯定也会一样。
【出处】 晋·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有人行贿,抱了一匹绫子,送给县官。这匹绫子质料好,水色好。县官细细地看,轻轻地摩,很高兴。他拿去请一个有名的裁缝做件袍子,怕裁缝落布,躲在后面窗子里看。果然裁缝剪下五尺长一大块,偷偷揣进了怀里。县官气得咣当一下撞开门,进了屋。
县官说:“五尺绫罗怀中揣,”
裁缝对:“哪个当官不发财。”
县官说:“读书十年寒窗苦,”
裁缝对:“学艺三年泪满腮。”
县官说:“当官收礼非大节,”
裁缝说:“做衣落布本应该。”
县官怒:“太岁头上敢动土,”
裁缝笑:“上梁不正下梁歪!”【释义】 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