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1、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①对个体农业、手工业通过走合作化道路的形式变私有制为公有制;②实施“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变私有制为公有制。3、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意义:1、标志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形成;
2、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历史意义如下:
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力地鼓舞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和商业的社会转型,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已经成功。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最初是在中国建立的;经济规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建立在中国;它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标志着中国已经基本上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基本上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从那时起,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中国已经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变革。
扩展资料:
为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通过三大改造想从私有制到公有制为建设社会主义奠定经济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从1951年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末,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基本结束,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96%。
毛泽东认为,对土改后的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他提出,土改后的农民有两个积极性:一是作为个体经济、小私有者的农民有自发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积极性。二是作为劳动者的农民又有互助合作并接受共产党的指挥走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时期。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9页)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首先,三大改造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例,在土地改革后,农村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广大农民翻了身,拥有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标志。同时,这种生产方式满足了农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与提高,对于粮食的增产增收,工业原料来源的极大丰富,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次,三大改造在丰富党的指导思想方面的功劳不容忽视。这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国采取了赎买政策,将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这一过程不难看出,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而不是一味强制性地将私营企业统统收归国有,从而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另外,也是三大改造最重要的功绩,就是它的历史意义。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党从国民党手中接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带领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穷苦人民恢复和发展经济是我党的首要任务。此时,提出一项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迫在眉睫。“三大改造”应运而生,在这一过渡时期,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顺利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扫清了障碍,功绩之大,有目共睹。
然而,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哲学理论,矛盾具有两面性,这也可以运用到我们对“三大改造”的客观评定上。上述文段阐明了三大改造的社会意义,那么,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失误?给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哪些现实启示呢?
首先,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在农业改造方面,广大农民一味地追求加入合作社,走农业集体化路线;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面,过快地追求私营经济的国有化。只在短短几年之内,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私营企业百分之九十多都已经转变为国有,速度如此之快,必然会导致转变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被忽视,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种一味追求改造速度而忽视质量的工作作风,为后来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大跃进的到来埋下了隐患,是国家和人民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和国力止步不前的前奏。因此,在我们发展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这种工作作风,有心劲自然是好事,但是,不能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客观规律之上,个人能动性是客观规律的主人,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要明白,凡事的发展都需要一定时间,只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以为缩短这段时间,到最终只能承担严重的后果。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这个夸奖和荣耀纷至沓来的时刻,我们不能被鲜花和掌声冲昏头脑,忽视客观规律开始“蛮干”。应该秉承先前的优良传统和发展路线,不断发展创新,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三大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人民和政府思维的偏差。这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广大农民不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途径和意义,只是在土地改革后,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入了农业合作社,以为这样就是社会主义了,其实不然。农民没有真正了解社会主义的内涵,部分人只是走了“集体化”的形式,却不出“集体化”的成果,昭示了领导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脱节,这是非常危险的。三大改造后接踵而至的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浮夸风盛行,“小麦亩产量过亿”的报道见诸报端,这些都是人民没有充分理解社会主义的内涵,思想上过于激进的表现。如今,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走群众路线,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更要求我们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让群众们了解工作的实质和内涵,而不能让群众盲从。否则,工作中就会出现许多问题,耽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任重道远。历史是用于借鉴的,是为促进当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的。如今,当我重读“三大改造”这段历史,思考它的社会影响,探求它的现实意义,不禁感叹其提供的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我想,倘若我们能从中获益,在现代化进程中避免犯下重复错误,秉承先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指日可待。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应避免忽视客观规律,追求过快的进步,坚持刻苦勤奋,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