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话释义:点点石榴花的开放已足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了。
2、诗句出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 ·王安石《咏石榴花》
3、这是王安石咏满树只发一花的石榴花名联。比喻好东西不必太多,恰到好处就行了。
4、哲学道理:绿色和红色等都是构成春的颜色,但只要一点红色就能够体现。关键的一点红,就使得春意盎然。
即绿和红表明颜色多,在事物(春色)多个矛盾中,有一个(红色)是处于决定地位的,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还有坚持适度原则的意思。
扩展资料
一、作品赏析
红一点,指石榴花。春色,景色。在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石榴之艳美、之珍贵,并不在于其万紫千红、妖娆多姿,纵叶稀疏而少,而那花却越发地显得鲜艳妩媚了。
名句的前半句常常幻化为俗语“万绿丛中一点红”,后半句蕴含着“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道理。
二、创作背景
相传宋王朝举办绘画高等考试,集天下画家于一堂,宋徽宗出题曰:“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当时,有的画家画的是绿草地上开一朵红花;有的画绿树丛中露一段红墙,有的画一片松林,树顶上立着一只丹顶鹤……这些画虽然都符合题目要求,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满意。
他只选中了两幅画:一幅画的是翠楼上立着一位少女,倚栏沉思,她那鲜红的唇脂与大片绿树交相辉映,画面生气蓬勃,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另一幅画的是万顷碧波中涌出一轮红日,气势磅礴,境界开阔,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这两幅画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真正画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在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石榴之艳美、之珍贵,并不在于其万紫千红、妖娆多姿,纵叶稀疏而少,而那花却越发地显得鲜艳妩媚了。
王安石的诗句。比喻好东西不必太多,恰到好处就行了。
名句赏读: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名句赏读: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224500江苏滨海三中●陆可爱
【原诗出处】
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名句赏析】
这是王安石咏满树只发一花的石榴花名联。红一点,指石榴花。春色,景色。在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石榴之艳美、之珍贵,并不在于其万紫千红、妖娆多姿,纵叶稀疏而少,而那花却越发地显得鲜艳妩媚了。名句的前半句常常幻化为俗语“万绿丛中一点红”,后半句蕴含着“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道理。
【趣味故事】
相传宋王朝举办绘画高等考试,集天下画家于一堂,宋徽宗出题曰:“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当时,有的画家画的是绿草地上开一朵红花;有的画绿树丛中露一段红墙,有的画一片松林,树顶上立着一只丹顶鹤……这些画虽然都符合题目要求,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满意。他只选中了两幅画:一幅画的是翠楼上立着一位少女,倚栏沉思,她那鲜红的唇脂与大片绿树交相辉映,画面生气蓬勃,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另一幅画的是万顷碧波中涌出一轮红日,气势磅礴,境界开阔,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两幅画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真正画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画画有立意问题,写文章也有立意问题。那两位画家不仅注意了立意,而且都是从一个新的角度表现画意。
【运用举例】
1、先师对西方史学的睿智,荤荤大端,以上所列,就我个人管窥所及,难免挂一漏万,但是,“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在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的景苑中,先师拓荒锄草,辛勤耕耘,其先行者的功绩将永不泯灭。
2、年初在大学书城见到著名英国史学家罗伯茨的《世界文明通史》,眼前蓦然地闪出一抹亮色,那俊雅的装帧、精美的图片,令我顿时想起了宋代王安石在咏石榴花时写下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诗句。
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赵佶
相传有一故事,宋王朝举办绘画高等考试,集天下画家于一堂,皇帝老爷赵佶先生出题曰:“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结果某人大笔一挥,位列第一,他画的是:丛林中有一小楼,楼上有一凭窗美女,唇上有一点口红。
- 上一篇: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典故出处
- 下一篇:万里无云是描写的是哪个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