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的意思是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由于大多数人的误用,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已修改为也可形容天气炎热。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豳风》,原文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文中指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前句是引子,天气渐渐凉了。后句是落脚,该缝制寒衣了。今若想观察,要到阳历八、九月才行。
扩展资料
关于“七月流火”意思的争议
2005年7月12日,郁慕明到中国人民大学演讲,人大校长纪宝成在致欢迎词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七月流火”正确用法乃至关于复兴国学的更为广泛的讨论。
有些人主张这是误用,而且和人民大学致力于推动国学复兴的做法不符,因此应当纠正。 而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这种词义演变比比皆是,例如明日黄花等词就是如此(昨日黄花并非官方承认的词语),因此不足为奇。
反而这正是词语的正常变迁,当代阳历7月正相当于农历六月,正是一年中最热之时,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热十分贴切,属于“借形词”,符合词汇发展规律 ,而当代也已多用“七月流火”来表示天热,因此应当接受此义为正确用法,否则就是犯了“以古匡今”的错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月流火 (汉语成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七月流火”是热还是凉
其实对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句话很多人也并不陌生,相对来说,它的历史也是非常的深远,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的一种生活的意义及节气的风俗,相对来说也是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相应的文化价值,其中,七月流火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接下来就来具体说说。
其实,七月流火的意思就是说在七月的时候,在黄昏的时候经常都会看到有火星流过,这其实是一种节气,以及相应时间段气候的变化特征,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典型的,虽然在现在来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火烧云,因为在七月的时候,相对来说,天气比较炎热,而在夏天太阳落山的时候也比较晚,自然在西边就会出现很多的红晕,而相对来说,对于天气没有太常见,所以就会认为是有很多的火星在往下掉,这也就使得七月流火的传闻在不断的传承。
而对于九月授衣来说,主要就是说在九月的时候,由于天气已经慢慢开始变凉,所以很多人就开始增添衣服,那必然做衣服和裁剪的工作就要交给女人的手里,让她们通过相应的制作,才为他人增添衣服。
所以总的来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句话还是比较通俗的,它也直接的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气候以及天气状况的变化,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也是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的风俗,以及相应的文化特征。
“七月流火”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中的“国风·豳风·七月”,该诗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八月萑苇”的诗句。 “流火”中的“火”指的是心宿二,古称“大火”,即天蝎座α星,传说中国在4,000多年前的颛顼时期,就设立了火正的官职专门负责观测这颗星。“流火”是指大火星向西移动。“豳风”中的“豳”指豳地,即现在的陕西省彬县,位于西安西北约100千米处,“七月流火”中的“七月”为夏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阳历8月和9月,夏历七月的豳地,看到大火星西沉,预示天气转凉,需要添置秋冬的衣服了。这种解释见于汉朝人郑玄所做的《毛诗传笺》和唐朝人孔颖达所作的《毛诗正义》。当代有人据此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翻译为“七月大火星向西,九月妇女制寒衣”。 但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诗经》中的原意可能的确是指天热,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因为《诗经》则成书于周代,其收录诗歌的创作时间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至到春秋时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温暖,气温比现在高2摄氏度, 夏历七月可能非常炎热,而且《诗经》中的诗歌采自民间,其创作者是否知道“大火星”这一说也未可知,因此“七月流火”在《诗经》中的原意也未必是“天气转凉”,反而可能是“天气炎热”。而郑玄和孔颖达所生活的时代则气候较为寒冷,他们为了把《诗经》解释得合乎当时情理,便采用了“大火星西斜”的说法。 尽管有人对《诗经》中“七月流火”的原意提出质疑,但长期以来古人的确都把“七月流火”理解为天气转凉。在现代中国采用阳历纪年以后,人们逐渐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虽然不断有人指出这种用法是错误的,但采用天热说法的依然越来越多。
- 上一篇:万水千山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三从四德是哪些内容?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