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习俗之一,“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
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扩展资料:
1、“三从四德”是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也是男性选择妻子的标准。三从四德虽然对古代妇女有重要意义,但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对“三从四德”,首先应该看到,这些对妇女的要求规范是特定时代、出于某种需要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也有一些变化。随着时代的推移,“三从四德”在儒家整体文化框架下,强调“从父”时,也需要听从母亲;强调从夫,妻子也“与夫齐等”。
特别是“孝文化”的提倡,儿子对母亲特别对寡母的尊孝,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今天如能代之以时代新内容如“德”重在文明礼貌修养,“言”、“功”重在才能和创造性的培养,“容”适当注重修饰而不刻意化装美容等,也颇有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三从四德
“三从”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解一个数字——答案:12。
三从四德
sān cóng sì dé
【解释】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出处】《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结构】联合式。
【用法】现多含贬义。一般作主语、宾语。
【正音】从;不能读作“chónɡ”。
【辨形】四;不能写作“寺”。
【近义词】逆来顺受、百依百顺
【反义词】倒行逆施、大逆不道
【例句】
(1)此人并没有什么实际本领;光凭~混饭吃。
(2)不彻底砸烂~这个精神枷锁;就没有社会主义时代的真正的男女平等。
正解三从四德
一、三从
“三从”源自《仪礼。丧服。子夏传》。原文是“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1。 歪解:旧社会妇女受压迫的重要论据,证明了男人的奴隶主地位,女人的奴婢地位,女人从幼到老都要顺服于男人
2。 正解:其实这三从只是在讲女子礼仪的规范
歪解最歪之处在于,一是隐去了“丧服”这两个字,二是把“从”的“依照”的意思改成了“遵照、听从”。
丧服分五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不同等次的丧服,也由此对应由高祖、曾祖、祖、父到本人这五种的辈份,或者本人、儿、孙、曾孙、玄孙这五辈,斩衰服最重,缌麻服最轻,出了这五辈,就不用穿丧服了。后来人们藉助五服这种规矩,引申为表述同一家族中五辈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了。如果有人说“我们哥俩没出五服”,是指两人有同一位高祖或者更近。
“未嫁从父”是女子出嫁前从父亲那儿论,“即嫁从夫”是出嫁后从丈夫那儿论,“夫死从子”指丈夫死后从儿子那儿论,这就是妇人“无专用之道”。如,祖父去世,丈夫应服齐衰丧,妻子也服齐衰丧,如果丈夫已死,从儿子那儿排辈应服大功丧,做母亲的也服大功丧,但如果儿子是“承重孙”(即嫡长子的嫡长孙),母子二人都要披服斩衰丧了。再举例,某位长辈去世,丈夫应服缌麻丧,如果丈夫已死,就要从子,而儿子已出了五服,不服丧,则母亲也不服丧。女子除了父母、公婆、丈夫去世,服斩衰服,其它丧服都不能重过儿子,这就是“夫死从子”。
二、四德
“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是指能正身立本;妇言是指语言得体,言辞恰当,有修养;妇容是指端庄稳重持礼,忌轻浮随便;妇功是指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汉。班昭。女戒》:“德不必才明绝异,言不必辩口利辞,容不必颜色美丽,功不必工巧过人”。四德是女子行为的规范
三、“三从四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中华传统道德对男女有不同的要求,男人讲仁义礼智信,要遵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三从四德并不是什么压迫、禁锢妇女的枷锁,也没有歧视妇女的内容,而是妇女的礼仪规范和行为规范。行为规范的作用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不能把它说成是教条、压迫和禁锢。生活在社会中,人必须有行为规范,没有适当的规范,这个社会就乱套了。把规范说成是禁锢、歧视、压迫,往好听里说是无知,往难听里说就是别有用心,是欺师灭祖。
五四以来的胡乱批判:
女子被男子规定的礼教是:“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所谓“三从”。女子从生到死,都是男子的附属品。几千来年,生为女子,多么不幸啊!中国更有儒家的礼教,生为中国女子,尤其是不幸中的大不幸!(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家庭的地位如此。欲使其就束缚、不反抗,又制成种种风俗、道德、教条、信仰以压抑之、训练之。由于这种结果,使女子能力益弱,地位益卑,于是人们更外玩视女子,虽女子自身,亦只合自轻自贱,因果相循,女子遂堕入十八层地狱而不克自拔。男尊女卑的观念,遂铁桶一般的铸就了。(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
原始文献的基本含义:
女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仪礼·丧服》)
大意:女儿出嫁了,只为其父母及父亲之兄弟服齐衰一年之丧。何以如此耶?乃因为女性不能守两个三年的丧期。何以故?男女有别也。其别乃在女子有“三从”,故其礼俗亦随之变化,无专一不变的道理。哪“三从”呢?就是未出嫁的女子跟随着父亲生活,已出嫁的女子跟随着丈夫生活,丈夫死后跟随儿子生活。所以,女子在未出嫁时,以父母为天;已出嫁之后,以丈夫为天。女子不守两个三年之丧期,犹如吾人不能同时有两个天,女子亦不能有两个最尊贵之天也。
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凡祭祀,赞玉齍,赞后荐,彻豆笾。若有宾客,则从后。大丧,帅叙哭者亦如之。(《周礼·天官·九嫔》)
大意:九嫔掌管宫廷女御相关的事物与礼仪,以教育女御所应有的德行、言辞、仪态与劳动技能,各率所属之女御依次到燕寝侍候王歇息。如举行祭祀,将协助王后进献或彻豆笾。如有宾客至,则协助王后打理。如遇大丧,则跟从王后依尊卑秩序列位而哭。
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於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絜,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絜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斯仁至矣。”此之谓也。(班昭《女诫·妇行》)
大意:妇德并不要求你才气聪明,但在性情、行为上要求你贞静而有羞耻感,做到合乎礼仪规范。妇言并不要求你能说会道,但要求你不道恶语,且说话时慎重思考裁择。妇容并不要求你姿色美丽漂亮,但要求你干净整洁。妇功亦不是要求你手艺过人,但要求你在做事时用心严肃,不嬉笑打诳。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任何人,无论男女,都应该做到。
- 上一篇:丈夫恶意诽谤妻子需要怎么办理的呢
- 下一篇:万象更新是什么意思?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