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成诗的故事源于与曹植和曹丕,三国志中没有确切的记载,最早见于“世说新语”。
原来文为: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文体为乐府诗,“九州春秋”中也有关于曹植七步成诗的记载。至于具体的环境或者是否是曹丕相逼就无从考证了,但是确实是描写兄弟相互残杀的情节。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最为精彩,写曹操亡故,曹操长子(真正的长子曹昂早夭与宛城)曹丕即位魏王,先逼死曹操四子曹熊。而后又用计削去了任城候曹章的兵权。只对临淄侯曹植不知道如何下手迫害,太尉华钦献计让曹植七步成诗,如果不成,则杀无赦。而且要以“兄弟”为题目,但全文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曹丕全然采纳。结果不想曹植真的七步成诗歌,技惊四座。曹丕哑口无言。少顷曹操正室卞夫人到,泪泣痛斥曹丕不应兄弟相残。于是曹丕把二位兄弟封到远地无诏命不得还朝。后来曹丕即位号魏文帝,追认曹操为武帝。仍对自己两兄弟不加封赏,曹章死,谥号任城威王。后曹植欲出征讨伐毋丘俭,也没受到重视,结果自己郁郁而终,死后谥号东阿王。
副《三国演义》中出现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
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
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扩展资料:
《七步诗》虽救了曹植一命,但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魏国仍奉行对宗室严格限制的政策,曹植最终在郁郁寡欢中死去,终年只有40岁。
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得到了千载同情,而曹丕也就承受了千载痛斥。但也有一种说法是:曹植犯错,曹丕有意放他一马,知道曹植有七步成诗的能力,所以就命他七步作诗。
曹植的《七步诗》流传至今有两个版本,《世说新语》中所记录的《七步诗》共有六句,后来的《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把它“浓缩”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人常用“本是同根生”来比喻手足之情,用这首诗来讽刺那些不珍惜兄弟之情的人。
而“煮豆燃萁”、“相煎何急”被用来比喻兄弟相逼,“七步成诗”则用于形容人文思敏捷。
其实,曹植的天赋远不止于七步成诗,他的《洛神赋》同样影响深远,成为流传千古的浪漫主义名篇。
传说,曹植少年时见甄氏生情。曹丕称帝后,甄氏被封为妃,因色衰失宠最后惨死。甄氏死后,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看到甄氏之子,心中酸楚无比。
在返回封地时,曹植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氏凌波御风而来。他一惊而醒,文思激荡,根据梦中与甄氏相遇洛水的情景,写了一篇《感甄赋》,也就是后来有名的《洛神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步成诗
曹操的小儿子曹植的故事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出处: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上一篇:三七留头在数字0一27里是数字几
- 下一篇:七老八十是什么生肖还是什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