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意思是,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出处:宋代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
全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
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读《史记·孟尝君传》之后发出的感想,旨在破“孟尝君能得士”的世俗之见。一说该文作于淮南节度判官任上(1042—1045年),一说作于作者在京直集贤院、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期间(1059—1063年)。
2、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曾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即位,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被任为参知政事。
从熙宁三年(1070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积极推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罢相后,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读孟尝君传
秦昭王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知道情况危急就派人冒昧地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提出条件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急,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就只好回去了。
高考作文士运论?
原文:
余读《左传》、《汉书》、《三国志》,寻寻觅觅以求运道,成功诸法,然每见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未尝不废书而叹焉。至如三国之李萧远作《运命论》曰:“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余未尝不涕泗横流,扼腕叹息曰:“古今之士、之贤、之圣岂受制于三者乎?至如仲尼受困陈蔡,李广难封,哀哉。”后余饱览古今贤士之文,远近名圣之迹,乃释怀,有三叹作焉:一曰士运在此不在彼,再曰士运在勤不在求,三曰士运在我不在他。谓予弗信,请见陈词如下:
昔者仲尼学富五车、胸藏礼乐,遍施仁义欲以正道援天下于溺,学于郯子、师襄、老聃之徒欲以广其闻,周游天下欲以布其道。其志壮哉,其行壮哉,其言壮哉。然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遍历七十国而不一遇其主,岂不叹哉!然其尊庠序之教,而有颜回出;修古之圣典,而有六艺作。其志彰矣,不然以我百代后一孤陋书生,岂得闻其名而后深赞哉。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有不弃于壮志之道而后必有不知有处得之。此余所谓“士运在此不在彼。”
战国之时,齐有孟尝田文,赵有平原赵胜,楚有春申黄歇,魏有信陵无忌。当是时,有志之士投之则中,未有不得意之人。余以为弗是也,孟尝之徒独养鸡鸣狗盗之徒,未有匡扶国家之才贤。是故苏秦散尽资才而不说听其言,后起六国而权倾天下。曩时其所孜孜求之而不得,当时尽有矣;曩时其所躞蹀之公卿门,当时尽开矣。富埒人主,权衡国君,谁得而当之?是矣王勃曰:“ 老当益壮,守(宁)移白道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非余所谓“士运在勤不在求”乎?
伯牙遇子期乃畅其意,相如因得意逐名汉武,商鞅得景监方说秦王。士运在人手乎?奈何以我之力,以我之学,以我之滔滔雄辩需假人之手? 余思淳于髡闻之必仰天大笑,疑缨索绝。 俞伯牙有绕梁之音,司马相如蕴绝世之才,公孙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变法。韩退之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窃以为余为千里马亦先已于伯乐矣。“士运在我不在他”昭矣。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言天下皆慕圣德 。《运命论》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曰:“通之斯为川焉,塞之斯为渊焉,升之于云则雨施,沉之于地则土润,体清以流(洗)物,不乱于浊;受浊以济物,不伤于清。”又曰:“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是也夫。余訚訚于此,欲作沛然之辞以广余意,终日孜孜不倦于古今典籍,所为何事?所拥何志?张载《日知录》志曰(《近思录》记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翻译:
我读《左传》、《汉书》、《三国志》,寻寻觅觅以寻求时运前途、成功等方法,但是每当看到古代的名士不得其主,无不丢开书叹息。再如(看到)三国李萧远写《运命论》说:“治世乱世都是运气决定,穷困显达都是命运决定,贫贱显贵都是时机决定。”我无不涕泗横流,扼腕叹息说:“古今的士人、贤人、圣人难道都受制于这三者吗?就像孔子受困陈蔡,李广难以封侯,真是悲哀啊。”而后我饱读古今圣贤的文章才终于释怀,三叹而发出感慨:第一士人之命运在此不在彼,第二士人之命运在勤劳而不在求取,第三士人之命运在自己不在别人。若说我的话不可信,请听我解释如下:
古代孔子学富五车,胸藏礼乐,遍施仁义,想要以正道救天下于水火,向郯子、师襄、老聃这些人学习,想拓广自己的见闻,周游天下想要传布自己的思想。他的志向多么雄壮!他的行为多么雄壮!他的言语多么雄壮!可惜他运气不好,命运多有坎坷,走遍了七十多个国家而没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君主,岂不让人感叹啊!然而他重视学校教育,教出了颜回这样的学生;修编古代的书籍典章,编成了六经这样的书籍。他的志向已经彰显了,否则以我百代之后的一介孤陋书生,岂能听说他的盛名而深深赞服他呢?孟子说:人总要先自轻自贱,而后别人才会侮辱他。人如果能不抛弃伟大志向和道义,那就一定能在某个方面得志。这就是我说的“士人之命运在此不在彼”。
战国的时候,齐国有孟尝君田文,赵国有平原君赵胜,楚国有春申君黄歇,魏国有信陵君无忌。那时候,有志之士一出仕就得志,没有不得意的人。我认为不是这样。孟尝君这些人只会豢养些鸡鸣狗盗之徒,没有匡扶国家的才能。因此苏秦散尽资财而不得重用,在六国之后奋起,最终却权倾天下。之前勤勉寻求而不得,这时全部获得了。之前来往徘徊不能进的公卿之门,这时全部四敞大开。其富贵和权利比得上国君,谁能及的上他呢?因此王勃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不是我所说的“士人之命运在勤劳而不在求取”吗?
伯牙遇到子期才畅达了自己的心意,司马相如通过杨得意投靠汉武帝门下,商鞅通过景监才能游说秦王。士人的命运在别人的手中吗?为何凭自己的实力、凭自己的才学、凭自己的滔滔雄辩还要假借别人之手呢?我想淳于髡听见了一定要仰天大笑,笑断自己的帽带吧。俞伯牙能弹奏绕梁之音,司马相如胸藏绝世之才,公孙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变法。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认为自己成为千里马要在遇到伯乐之前。“士人之命运在自己不在别人”这个道理已经很明白了。
《诗经》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是说天下都仰慕高尚的德行。《运命论》说:“大树高出树林,风一定要吹折它;土堆突出河岸,水流一定要冲走它;德行高出众人,大家一定要诋毁他。”又说:“(水)疏通它就流成河,堵塞他就汇成潭,升到云上就普降甘霖,沉到地上就滋润泥土;本身清洁而洗涤万物,却不被污浊扰乱;包容污浊而接济万物,不损伤自己的清洁本质。”又说:“因此圣人不管处于穷困或显达的境地,其德行都始终如一。”就是这个道理吧。我在这里侃侃而谈,想说出盛大的言辞来推广自己的意志,终日孜孜不倦地研习古今典籍,为的是什么?怀有的志向是什么?张载《日知录》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我的志向。)
我觉得在流传过程中一定有字词讹误。究竟何解还得问作者,我在这里胡乱翻译,是在是冒犯作者了。
原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难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是:)~
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