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暮气沉沉”的言论,在社会上一时沸扬起来,我却不以为然。曰暮气沉沉者说,是他们一夜之间集体变老了,又是叹老,又是怀旧。自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有爱了。”于是,又说成是“最不幸”、“最悲催的一代”。不仅如此,还有人这么归类:70后迂腐,90后肤浅,00后前卫又不羁。幸好,我都不是,我乃“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说来自惭形愧,无意中时光老人将我们这一代人推成了70后、80后、90后、00后之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我们当年唱着“二十年后再相会”。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一代人之间来相会,也同他们来相会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印记。被时代烙上了印记的人们或许可以分层分圈,一代代人是一圈一圈的产生,一层一层的升高,是一边扩展,一边攀高。是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低到高,最后又死了化了。没有返复,却永不中断停歇。而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合杂糅一起,是不断地合力,分力,合作,分作,难分你我。但要是从年龄从容颜的外质上,或从性格、气质等的内质里看,又有层有圈,实在不相同。然而,这种现象即自然界的变化,即人类社会之构成而已。上苍从来就不会以“**后”来将他们划分等级,无所谓高低、贵贱,也无所谓褒贬、是非。要是有,只能是个体之间的区别,没有层圈之间的差异。就是有层圈之间的差异,在地球没有毁灭之前,也永远是后来者比先来者更好,更完美,更优异,品质更高。所以,我们决不能以先来者的眼光来审视后来者人群的现象和特质,又对之妄加评价或者评论。可人类的错误往往出现在这上面,往往是先来者倚老卖老,自作聪明,以所谓固有理论和经验来评判后来者,然后惶惶然大声疾呼:一代不如一代!令人贻笑大方,这简直是放狗屁!记得我小时候长辈们时常责怪我们,说我们这些孩子不听话,做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又好吃懒做,不成个样子。说什么这个家将来归你们管,非垮了不可。可是我们这一代人现在的生活,几乎个个都住了洋楼,每天吃的饭菜是长辈们那时过年过节才能吃得上的饭菜,还不少人有了汽车,还玩电脑玩IPAD,还去追求什么住要静雅,穿要舒适,吃要素淡。几乎个个都比上一代人光鲜了。逐根追源,依恋过去标榜自己的情愫是人类的一种通病,一种痼疾。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儒家动辄口口声声先王、先哲、先民、先圣如何如何,道家也爱回到以前的境界,回到天地之根的玄牝。以这种固有的观念和模式来审视和评价下一代人有诸多不妥之处。对自己这一代人抱残守缺,流连伤感,固步自封仅为一面,而更为令人悲哀的是,对下一代人狂加希冀,寄托附丽,越俎代谋,给他们上了枷锁,让他们无所适从。“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是的,这是每一代的少年们应具备的良好风尚,但这良好风尚形成不需前提,不需循道,也不需过多过重的去担责。否则,就只有死气沉沉了。我们大可不必对70、80、90、甚至00后们评判什么了,更不要对他们妄加“罪名”!我们需要做的事是,让天空更加明朗,让大地更加秀丽,让气候更加风调雨顺,我们不要破坏环境,不要再去强掠和占有子孙们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仅此就够了。儿孙自有儿孙福。荀子说:“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我们这一代人还必须做到“善言今者,必有节于后”。如果不识此理,言古往,言当今,言未来,只能让人们产生情绪的负作用,产生一种伤感。于事无补,于社会无补,还忽悠了现在,混淆了视听,破坏了平衡。从而让下一代人以粉饰、守株、顾盼,甚至是潜逃的态度来对待现实,消弱了意志。(冯椿)
文中称年轻人扮老折射社会活力迟暮文中称: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不可否认,那些看似“矫情”的吐槽,背后有着一言难尽的青春滋味。和父辈们相比,青年一代有着无可比拟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但时代也制造了新形式的磨练。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他们的童年拥有动画片和汽水,也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比父辈拥有更加宽广的人生选择,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他们栖身上一代人从未经历过的网络时代和工业文明,也品尝着城市化带给个体的无助和压力;他们踏入了一个有着空前流动性的社会,也遭遇着精神上的迷茫和认同感的缺失……文章还列举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回忆一战前太平时代的欧洲时描写过的现象并评论称: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医生都已蓄起大胡须戴上金丝边眼镜,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给患者留下“有经验”的印象……年轻人的扮老和早衰,无非是这一社会活力渐趋迟暮的表现。90后网友:就连我们也有压力对于这种看法,一些网友表示了认同,“土豆先生”就简短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是啊,心累、心老。”网友“我是社工宝”则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不同意见,大意为:80后表现的暮气沉沉,其实是成长环境、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共同造成的,唱老男孩、怀念小时候,其实是怀念那段无忧无虑的青葱岁月。此外,甚至还有90后网友留言称,别说80后了,就连90后也越来越感觉到压力了!网友热评一个人暮气沉沉,是个人问题一群人暮气沉沉,是环境问题@朱寅年:房子,工作,户口……这些压力让80后不得不放弃理想注重现实,青春便不在了。@老师能赢吗:其实没有暮气沉沉,看看那么多80后或在上中下三路勇猛冲锋,或在树林阴影中伺机而动,你就知道80后缺的不是激情和能力,缺的是合理正确的渠道。@于海青:1。独生子,缺哥少姐,心孤单。2。改革后,好日子,赚钱重权,太务实。3。谈理想,比天高,眼高手低,太徬徨。4。不抱团,不求人,爱谁谁,不叨叨。表面很傲气,内心很悲催。5。有思路,有创意,有理想,无底气。6。朝朝暮暮,暮暮朝朝。不关心与己无关之事,不主动与己无关之人。@白浪弟:90后望着好几百万的房价,也瞬间老了……@一丝幸福的阳光:是啊,社会变化太快还是我跟不上节奏,总感觉老了。
中国80后暮气沉沉有独特的时代原因房子、工作等成为80后的沉重负担高房价让“安身立命”变得代价更加高昂大多数的80后都结婚生子了,梳理他们的人生关键词,“房奴”一词不可略过。有人说:“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这是戳中80后焦虑的精辟之论。当每天一睁开眼就要面临一百多元甚至数百元的房贷,压力便如潮水般袭来,年轻人哪还有心情过浪漫而精致的生活?哪还有余钱追求丰富而美好的人生?【详细】社会流动性差,社会阶层的固化严重就业升职等方面存在的社会不公,也容易摧毁80后的斗志。拼爹,这是另一个关键词。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卓元称,“拼爹”现在已不是个案,“一个靠拼爹才能出头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上一代的资源优势,必须通过公平的渠道进行传递,必须给底层的人看到向上流动的希望。做到这一点,就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拼爹流行,绝对会让其他年轻人变得心灰意冷、满腹怨气,甚至心生绝望和恨意。在这种情况下,“硕士清洁工”“城管硕士”“大学生淘粪工”“本科生清洁工”类似新闻层出不穷,高学历者理论上应该去从事知识含量较高的工作,但当高年薪或者稳定、有福利保障的“编制”摆在年轻的求职者面前,所谓的“热烈报考”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努力想往体制内去的年轻人,被称为“稳一代”。每个年龄阶段的公民需要专属于他们的气质,但年轻人敢闯敢拼、追求不确定未来的动力,显然更依赖于社会环境与资源信心的传递。当职业流动开始出现大面积倒挂的状态,自然会障碍社会整体的活力。当稳一代称为这个时代青年人的代名词时,暮气沉沉也就不会让人惊诧。【详细】“少年老成”文化基因,让中国各时代的年轻人都暮气沉沉个性、叛逆往往不被接受暮气沉沉的不止80后,“少年老成”是中国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少年老成”一直是个偏褒义的词语。一个守规矩而可靠的人,会被中国人称为“老实”;如果一个人待人处事都很得当,就会被称为“老练”;一个人“老成持重”是一种为大家称道的德行。因此,对中国的青少年来说,“少年老成”是一个可欲的状态,为大家所推崇。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里,“礼”是儒家心目中 的伦理纲常和行为规范等。人们由于受“礼”的束缚,“对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 ,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 ’尽量 的灌下去 ,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 ,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 ,不去理他 。”即使赞及小孩 ,也是推崇那种 “小时了了”的少年老成 ,对天真无邪游乐嬉玩则认为乳臭未干。古人认为儿童的生活是为成人做准备的,所以传统文化要求儿童快快结束儿童期,成人用长袍马褂将儿童打扮成成人的样子,以成人的规范要求儿童,用四书五经作为催熟剂灌输给儿童,社会规范也偏向于把年轻人塑造成中年人。孩子从小就经受等级尊卑、谨小慎微的洗礼,造就了这样一个“无青年社会”。(资料来源于《中国传统儿童游戏观探》)老成持重、老练是被称道的德行,叛逆、个性则被防范少年这一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是一个人最有冲劲,也最有吸引力的时代,因此,它也是一个最不稳定的时期。在一个必须像防贼骨头一般防范”个体“的文化中,它当然又是一个最为危险的、不能加以渠道化的时期,因此就成为必须被抹杀的对象。如果一个人不想被“类型化”为反面的社会角色的话,他就只好走一条社会为大家面定的路。中国人这种“伦理性”,确实给人一个很道德的民族的感觉。然而,一个人道德与否,是应该经由”自我“作出选择,以及视能否坚守这个选择而决定的。如果不经由自己的选择,也就没了个人责任可言。但中国已经形成了这种文化基因,多数人顺从了这种选择,而缺乏了少年应有的朝气和活力。(资料来源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论资排辈的社会,年轻人过早地安身立命在中国,基于个体立场的自由选择,一向稀缺。即便青少年阶段富于理想,喜欢做梦,不与现实妥协。到了年事稍长,就逐渐给社会现实将理想磨掉了,因为其必须考虑到“安身立命”。每一次个人的选择,不仅意味着选择自己的未来,同样选择了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未来。于是,决定个体选择的,不再是个体自己,更是家庭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巴金先生笔下的觉新。而中国的社会又讲究论资排辈,想要安身立命必须屈从于这种社会规则。资历重于能力、重于实绩、只讲先来后到,即便是引进人才,不肯及时给年青人位置、压担子,很多年青人的“黄金发展期”就会在“坐等”中丧失。而由于敬畏论资排辈的“习惯势力”,年轻人做事就会缩手缩脚,唯恐“孤立寡与”,不敢稍有“冒尖”,苦盼“媳妇熬成婆”。这种情况下,不暮气沉沉也难。西方有对“浪子回头”的宽恕和原谅的文化基因在西方,是用另外一种态度对待“少年”期的。有学者分析,俄狄浦斯神话,是儿子的一种对父辈的反叛,是从象征意义上指出西方青年一代完全确立自己的现象。自然会把“少年”时代合法化。希伯来传统中还有“浪子回头”的故事,象征意义则在于:必须让年轻人自己去经验生活,即使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事也不要紧——因为这正是少年的特权——最后必须让其自己选择回到社会权威的一方。给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不是由“他制他律”的方式造成“老成”或“老实”。历史传统和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年轻人可以不怕失败自由选择,保持了这一年龄段人的基本行为和价值特征,也让社会保有了自由选择和创新的活力。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青年人成反叛的一代,出现普遍“嫩绿化”现象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普遍地“嫩绿化”现象。将原属于青少年阶段的理想主义行径——例如反对本国不正义的战争,反对歧视有色人种、反对大财团等,经历“安身立命”以外的种种经验。如今西方世界的中坚力量就是“嫩绿化一代”,这一代“60后”,就是从造父母的反起家,把青少年理想主义的叛逆,转变为了反战、反歧视、环保和捍卫人权的新价值,这种创新的激情也换来了这几十年科学的革命。(资料来源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容忍叛逆、释放人性的社会,青年才会有活力梁启超说过,“苟学校青年能人人磨炼其脑力,坚定之意志,倡为风气,普及全国,则诚国家无疆之福也。”青年有活力,有冲劲,是人生之幸,也是国家之幸。但让青年人有朝气,应多从社会的经济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找找原因,看看我们究竟给了青年人什么,又究竟是什么妨碍着青春的绽放和梦想的放飞。释放人性、容忍青年人叛逆的社会,年轻人才不会暮气沉沉。【详细】结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乐观地看,中国社会已经从封闭走向开放。即便许多年轻人暮气沉沉,很多也是碰壁之后的选择,内心曾埋下过自由选择的种子,那埋下的种子,也终究会复活发芽…
- 上一篇:aabb式的词语有哪些
- 下一篇:excel 怎么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