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三百零五篇,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在这三部分中有分出30个小部分。30个小部分中,还可以在继续分。
国风:
第一节 周南
本节包括 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
第二节 召南
本节包括 鹊巢、采蘩、草虫、采苹、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秾矣、驺虞;
第三节 邶风
本节包括 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旄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二子乘舟;
第四节 鄘风
本节包括 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载驰;
第五节 卫风
本节包括 淇奥、考盘、硕人、氓、竹竿、芄兰、河广、伯兮、有狐、木瓜;
第六节 王风
本节包括 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
第七节 郑风
本节包括 缁衣、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
第八节 齐风
本节包括 鸡鸣、还、著、东方之日、东方未明、南山、甫田、卢令、敝笱、载驱、猗嗟;
第九节 魏风
本节包括 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
第一〇节 唐风
本节包括 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
第一一节 秦风
本节包括 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
第一二节 陈风
本节包括 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
第一三节 桧风
本节包括 羔裘、素冠、隰有苌楚、匪风;
第一四节 曹风
本节包括 蜉蝣、候人、鸤鸠、下泉;
第一五节 豳风
本节包括 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小雅:
第一节 鹿鸣之什
本节包括 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杕杜、鱼丽;
第二节 南有嘉鱼之什
本节包括 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六月、采芑、车攻、吉日;
第三节 鸿雁之什
本节包括 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无羊;
第四节 节南山之什
本节包括 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
第五节 谷风之什
本节包括 谷风、蓼莪、大东、四月、北山、无将大车、小明、鼓钟、楚茨、信南山;
第六节 甫田之什
本节包括 甫田、大田、瞻彼洛矣、裳裳者华、桑扈、鸳鸯、頍弁、车辖、青蝇、宾之初筵;
第七节 鱼藻之什
本节包括 鱼藻、采菽、角弓、菀柳、都人士、采绿、黍苗、隰桑、白华、绵蛮、瓠叶、渐渐之石、苕之华、何草不黄;
大雅:
第一节 文王之什
本节包括 文王、大明、绵、棫朴、旱麓、思齐、皇矣、灵台、下武、文王有声;
第二节 生民之什
本节包括 生民、行苇、既醉、凫鹥、假乐、公刘、泂酌、卷阿、民劳、板;
第三节 荡之什
本节包括 荡、抑、桑柔、云汉、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瞻昂、召旻;
第四节 鲁颂
本节包括 駉、有駜、泮水、閟宫;
第五节 商颂
本节包括 那、烈祖、玄鸟、长髪、殷武。
注:
① 东方:东边,日出之所。未:没有。明:明亮。《史记?历书》:“日归于西,起明于东。”
② 颠倒:上下倒置。上下翻转。衣裳(yī cháng):上衣和下衣。上身衣服为衣,下身衣服为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郑《笺》:“挈壶氏失露刻之节,东方未明而以为明,故群臣促遽,颠倒衣裳。群臣之朝,别色始人。”
③ 颠:上下倒置。之:代词,代指衣裳。倒:上下颠倒,对调,转移,更换,改换。
④ 自:从。公:公府,办公处。一说:奴隶主。召:召呼,召集,召唤。之:指诗歌的主人公。郑《笺》:“自,从也。群臣颠倒衣裳而朝,人又从君所来而招之。”朱熹《集传》:“言东方未明而颠倒其衣裳,则既早矣。而又已有从公所而来召之者焉,盖犹以为晚也。或曰:所以然者,以有自公所而召之者故也。”王先谦《集疏》:“人臣承召入朝,虽当急遽时,亦必整肃衣裳,无任其上下颠倒之理,诗特极意形容之语耳。”
⑤ 未晞(xī):未明,天未亮,天未破晓。晞:破晓,太阳初升,天刚放亮。晨曦初露。毛《传》:“晞,明之始升。”马瑞辰《通释》:“晞者,昕之假借。《说文》:‘昕,旦明,日将出也。’昕与晞,一声之转,故通用。”
⑥ 裳衣:即衣裳。避免与上章“衣裳”重复,故倒文以协韵耳。下句“倒之颠之”用法与此相同,倒、颠,即颠倒也。
⑦ 令:命令。毛《传》:“令,告也。”朱熹《集传》:“令,号令也。”
⑧ 折:折断。柳:柳树。樊(fán):用如动词,编篱笆。一说:通“藩",篱笆。圃:菜园子。毛《传》:“柳,柔脆之木。樊,藩也。圃,菜园也。折柳以为樊园,无益于禁矣。瞿瞿,无守之貌。古者有挈壶氏(古代以刻漏计时间的官为挈壶氏),以水火分日夜,以告于时。”朱熹《集传》:“柳,杨之下垂者,柔脆之木也。樊,藩也。圃,菜园也。瞿瞿:惊顾之貌。夙,早也。折柳樊圃,虽不足恃,然狂夫见之,犹惊顾而不敢越。”郑《笺》:“柳木之不可以为樊,犹是狂夫不任挈壶之事。”《本草纲目》李时珍[释名]:“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按:此句有三种说法,一是说官差踏折了柳枝作的篱笆来催差;一说主人公折柳枝作篱笆护住菜园。一说此乃比喻的说法,即柳枝本不能为樊,暗喻疲劳的人是不能干好公务的。或以为暗喻诗中主人公是不能胜任其事的。
⑨ 狂夫:心中无守之人。小吏自称,形容手忙脚乱状。一说:疯狂的人,指官差。一说:狂夫系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有怜惜之意。瞿瞿(jù):凶狠瞪视之貌。一说:盼顾惊恐之貌。一说:无守之貌。王先谦《集疏》:“狂夫,中心无守之人。言折柔脆之木以樊其圃,虽中心无守之狂夫,亦为之瞿瞿然警顾,虑樊之不固,以柳之非其材也。”
⑩ 不能:不能够。能:能够做到。辰夜:早晨和晚上。指按时过夜。一说:时夜。司夜。一说:辰,时。指按时。毛《传》:“辰,时;夙,早;莫,晚也。”按:守时不失为时,犹言按时。不能辰夜,既不能按正时回家过夜。
⑾夙(sù):早,早晨。则:就,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莫(mù):同“暮”,是“暮”的古字。朱熹《集传》:“辰夜之限甚明,人所易知,今乃不能知,而不失之早,则失之莫也。”
(1)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①。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作色②。先生何为颠倒衣裳③?”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④!”
【注释】①边文礼:边让,字文礼。陈留郡人。后任九江太守,被魏武帝曹操杀害。袁奉高:参见《德行》第3 则注①。失次序:失顺序,不合礼节。即举止失措,举动失常。
②“昔尧”句:尧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许由是传说中的隐士。尧想让位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尧又想请他出任九州长,他认为这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去洗耳。怍(zuò)色:羞愧的脸色。③颠倒衣裳:把衣和裳掉过来穿,后用来比喻举动失常。衣,上衣;裳,下衣,是裙的一种,古代男女都穿裳。这句话出自《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④“明府”句:明府指高明的府君,吏民也称太守为明府。按此,袁奉高似乎曾任陈留郡大守,而边文礼是陈留人,所以谦称为贱民。尧德,如尧之德;大德。按:袁奉高说到“尧聘许由”之事,所以边文礼也借谈“尧德”来嘲讽他。
【译文】边文礼谒见袁奉高的时候,举止失措。袁奉高说:“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愧色。先生为什么弄得颠倒了衣裳呢?”文礼回答说:“明府刚到任,大德还没有明白显现出来,所以我才颠倒了衣裳呢!”
(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译文】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原诗: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译文:
东方阳光尚未曙,手忙脚乱穿衣服。颠三倒四真狼狈,只因公使将人催。
东方还没露晨曦,荒慌张张穿我衣。手忙脚乱真紧张,公差命令让人惧。
折柳编篱护圃园,监工怒视声高喧。不论白昼与黑夜,由早到晚不得闲。
词语意思:
颠倒衣裳:把衣服裤子穿反了。衣,上衣;裳,下衣。
自公召之:自,从、由。公,公廷,这里指官府。召,召唤。
晞:破晓、天亮。
折柳樊圃:樊,通“藩”,篱笆,竹木材质编筑的护栏。圃,菜园子。
狂夫瞿瞿:狂夫,暴虐不讲理的人,这里指监工。瞿瞿,读音(juju),怒目而视的样子。
不能辰夜:辰,同“晨”,早上。不能辰夜的意思是时间掌控上没谱、干完当天活计才算数。
不夙则莫:夙,早。莫,读音(mu),“暮”的古字,晚。
延伸解析:
对这首诗,古人以为是讥刺齐廷及官府差役无常、役使过度的“失时”(不能把握好节令和时间),现代人主张是劳动者投诉和谴责繁重的劳役,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齐国是华夏族在东夷故地设立的典型殖民邦国,来自西土的齐侯家族和扈从人马是东夷土著的征服者,所以受早期传统影响对社会底层苛责较严很有可能(在春秋时代齐国内部的华夏族和东夷后裔的融合应该完成得差不多)。而且自管仲相齐开始,齐国推行严格的户籍管制制度,“什伍法”中包含了连坐、保甲等内容。在这种背景下,齐国行徭役、派公差,服役者不堪劳作之苦、监工之暴,又不敢轻易逃役、逃亡,故而发出痛苦的呻吟和控诉,应该就是这首诗的来历和意图。
- 上一篇:《百年孤独》讲的是什么内容
- 下一篇:《纪念白求恩》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