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无论诗歌还是文章,作者没有久历贫苦,其作品是决不能达到超凡入圣的水准的,屈原困苦,而《离骚》却成为经典。杜甫贫愁,但他的诗歌却冠烁古今。韩愈曾祈求别人施舍一顿饭的资费来活命,可他却破了“文章八代衰落”的局面,其文章造诣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孟郊有过开山种田的经历,贾岛曾柴米全无,可算是穷困到了极点。可是他们的诗歌却是清净悠然,境地高远,普通人绝对无法达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白石道人姜尧章,乍看他的脸色,甚至于担心他承受不住衣服的重量。可是他的笔力却足以扛起万斤巨鼎。家无立锥之地,但每顿餐饭都有食客登门。心中所藏有的知识是无限的。他的胸襟之宽广,体现出了晋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风骨与自由。无论是韵意还是词语的运用,并不期望高深的意境,但意境却自然而然地高深起来了。黄景说曾有过“上天没有用财富玷污姜夔,而让他的才华闪耀于永恒。”正好符合了前面的论述。
士人暂时的贫困并不足以忧虑,可是学识不充盈,道理不了解,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啊!
诗穷而后工
【译文】诗人(总是)在仕途不顺、穷途末路以后诗歌才会写得好。
【出处】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原文】
《梅圣俞诗集》序
作者: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有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生平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文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古文观止》)
【译文】
我听见世上的人说:诗人得意的少,穷困潦倒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古代困窘不得志的诗人的作品。大凡读书人胸里怀藏他所有的学问、抱负,却无法在当世施展的,大都喜欢游山玩水,过着隐居的生活,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这一类东西,往往探索描述它们种种奇怪的形状。他们心里充满着忧虑、愤慨的情绪,产生怨恨、讽刺的念头,倾诉羁旅之臣和寡妇的哀叹,因而能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话语,诗人愈是穷困,写出来的诗就愈是技巧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使人穷困,原来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写出技巧高明的诗呢。
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屡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只能在州县做小官,总共有十多年。他年纪快五十了,还接受聘书,做人家的幕宾,压抑着胸中怀藏的本领,不能够在事业上施展出来。他的家在宛陵县,小时候就学习写诗。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长大后,致力于六经仁义学说的研究,他写的文章,简洁古雅精粹,不想苟且迎合来博得世人的欢心。世上的人也只知道他的诗罢了。可是当时不论是贤能还是庸愚的人,一谈到做诗,必求教于圣俞;圣俞自己也喜欢把他不得志的心情在诗里表现出来;所以他平生所写的,以诗最多。世上的人已经知道他了,可是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从前王文康公曾经见到他,叹息说:“两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作品了!”王公虽然很了解他,也终究没有推荐。如果能够使他在朝庭发挥作用,做了《雅》、《颂》一类的诗,来歌颂大宋王朝的功业和德泽,把他奉献到宗庙里去,赶上《诗经》中的《商颂》、《周颂》和《鲁颂》,难道不是伟大的事业么?怎么使他到老也不得志,却写些穷困人的诗,只是借虫、鱼一类的东西来抒发羁旅、愁闷的感叹?世人只是喜欢他诗作的技巧,却不知道他长期穷困潦倒并且将要衰老了,这难道不可惜吗?
圣俞写了很多诗,不肯自己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他的诗多了容易散失,就把他从洛阳到吴兴居留期间所写的诗,编成十卷。我特别喜欢圣俞的诗,曾经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现在看到谢景初能够替他分类编排,我立刻高兴起来,就写了这篇序,把它珍藏起来。
过了十五年,圣俞因为患病在京城去世。我在哭吊之后,为他写了一篇墓志铭,趁便向他的家人索取遗作,得到他的一千多篇遗稿,和原先收藏的,选择其中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编成十五卷。唉!我对圣俞的诗已经论述得很详细了,因此这里就不再说了。
译文:
无论诗歌还是文章,作者没有久历贫苦,其作品是决不能达到超凡入圣的水准的,屈原困苦,而《离骚》却成为经典。杜甫贫愁,但他的诗歌却冠烁古今。韩愈曾祈求别人施舍一顿饭的资费来活命,可他却破了“文章八代衰落”的局面,其文章造诣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孟郊有过开山种田的经历,贾岛曾柴米全无,可算是穷困到了极点。可是他们的诗歌却是清净悠然,境地高远,普通人绝对无法达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白石道人姜尧章,乍看他的脸色,甚至于担心他承受不住衣服的重量。可是他的笔力却足以扛起万斤巨鼎。家无立锥之地,但每顿餐饭都有食客登门。心中所藏有的知识是无限的。他的胸襟之宽广,体现出了晋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风骨与自由。无论是韵意还是词语的运用,并不期望高深的意境,但意境却自然而然地高深起来了。黄景说曾有过“上天没有用财富玷污姜夔,而让他的才华闪耀于永恒。”正好符合了前面的论述。
士人暂时的贫困并不足以忧虑,可是学识不充盈,道理不了解,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