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秦纪二》记载了司马光针对燕国灭亡的一段议论,今天读来,深有触动。这段话虽然短小,却集中反映了司马光治国理政的思想,与习总的德主法辅理念很接近,对于现代执政者非常有借鉴意义。
顽石将这段文字抄录如下,和诸君共享:
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
翻译:
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来说,必须做到任命有才能的人为官,按照礼制确立政策法规,以仁爱之心安抚百姓,凭借信义结交邻邦。如此,官员就会由有才干的人担任,政事就会得到礼教的节制,百姓就会感激他的德行,四邻就会因其恪守信义而与他亲近。这样一来,国家自然安如磐石,炽如火焰,触碰它的敌人就会被撞得粉碎,进犯它的敌人就会被烧得焦头烂额。做到了这样,即便是有强暴的敌国存在,又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
以:凭借。 LZ所解:正确。
怀:心里存有,如:~恨ㄧ不~好意 ㄧ少~大志。
亲:亲近;接近(也有可能古文里通假字,同“信”,信又同“伸”,伸张其信义,也有可能吧,因为亲的繁体字“亲”在日语中保留了古汉语的读音:信)
燕国太子丹本名:燕丹。
燕太子丹(?-公元前226年),姬姓,名丹,燕王喜之子,战国末期燕国太子。当时秦已攻灭韩、赵等国,次将及燕。秦灭韩前夕,被送至秦国当人质,受辱后于燕王喜二十三年(前232年),回到燕国。
他以暗杀秦王政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曾策划过荆轲刺秦王事件,事情败露后,燕王喜担心秦国出兵攻打燕国,便杀太子丹,将其头颅献秦军以求和。
扩展资料
太子丹人物生平:
燕王喜二十三年(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燕王喜派太子丹前往秦国作人质,已经成为秦王的嬴政对太子丹不友好。后来,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太子丹归国后,寻求报复秦王政的办法,但因燕国弱小,力不能及。
燕王喜二十八年(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国统一六国的兵锋已达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的安全。燕丹见此形势非常忧虑,于是请教他的老师鞠武。
燕王喜二十九年(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政增调很多士兵到王翦的部队中,于是秦军击败太子丹的军队,占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郡首府襄平(今辽宁辽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燕太子丹
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译文: 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来说,任命有才能的人为官,按照礼制确立法律政策,以仁爱之心安抚百姓,凭借信义结交邻邦。因此官员由有才干的人担任,政事得到礼教的节制,百姓人心归向他的德行,四邻亲附他的恪守信义。这样,国家则会安如磐石,炽如火焰,触犯它的一定被撞得粉碎,冒犯它的一定被烧得焦头烂额。即便是有强暴的敌国存在,又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太子丹放弃这条路不走,反而用万辆战车的大国去排解个人的私愤、炫耀盗贼式的谋略,结果是功名被毁坏、身命遭杀戮,江山社稷化作废墟,不是很令人悲痛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