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只有王用汲实有其人,不过与剧中经历并不相同。见《明史》:王用汲,字明受,晋江人。为诸生时,郡被倭,客兵横市中。会御史按部至,用汲言状。知府曰:“此何与诸生事?”用汲曰:“范希文秀才时,以天下为己任,矧乡井之祸乃不关诸生耶?”举隆庆二年进士,授淮安推官。稍迁常德同知,入为户部员外郎。
此剧为传奇,并非史实。“改稻为桑”纯属虚构。裕王集团与严党对立斗法更为荒唐。另外,当时有个太监叫李芳,没听说过什么吕芳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世蕃跟他爹严嵩比差在哪里?
先谈严嵩:
一,嘉靖离不开严嵩。严嵩能在大明首辅位置上霸占这么多年,任凭明朝多少言官和死谏的仁人志士,都无法撼动,这可不是一般的能力,更多的是来自嘉靖:嘉靖知道,自己离不开严嵩。自古皇帝都觉得臣子想分自己的皇权,想挑战自己,这恐怕也是明朝读书人的志向:有朝一日,将一身所学货与帝王家。嘉靖喜欢有才华的,尤其是青词写的好的,嘉靖还喜欢修仙练道,喜欢玩弄帝王之术,可是这些读书人大多都把书读的太死板:就是觉得自己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你皇帝不对我就指出来。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我死谏。皇帝受不了啊,干脆不用。多年以后,身边就剩个严嵩还阔以,一边老老实实伺候我,一边踏踏实实治理国家(其实嘉靖也懂,只是有心无力无为而治罢了)。其他的官员,更多的是拿来制衡严嵩罢了。
二,亦师亦友。虽然皇帝都是孤家寡人,但是嘉靖对严嵩明显不止这样。嘉靖后来修仙练道,有两个人给他试药:一个是他的弟弟陆柄(锦衣卫头子),另外一个就是严嵩(老严嵩的身体估计就是这样被祸害了),他严世蕃绝逼没这个资格。但是严嵩毫无怨言也不敢有怨言;尤其是到了晚年,嘉靖极其依赖严嵩,国家大事甚至自己的私事都喜欢拿来询问严嵩的意见,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三,严嵩极善权谋,懂得分寸,知进退。严嵩能不倒,更多的是对人心和朝臣的把控:初上位直接加官进爵所有的官员,加薪水(你这一招狠,试想哪个臣子甚至皇家都得感恩戴德,对比一下张居正上来的胡苏乔木折俸。);懂得胡萝卜+大棒;最阔怕的是居然还阔以和陆柄做交易(这个就很厉害了);等等。还有很多时候知道该退就退,比如庭议失利(严世蕃这方面就差了一点)。
四,严嵩知道怎么去拉拢竞争对手,有时候甚至向对手低头。这一点严世蕃就差了严嵩一筹。
然后来看严世蕃:号称小阁老,可不是白叫的,至少权谋什么的不输给严嵩,但是可能从小在严嵩的大树下长起来,内心更多的膨胀,心理或许想着:这天下是我严家的,办起事情来不碰南墙不回头,从官场和平时为人处事这些来看,要逊色老严头一丢丢。
如果严世蕃的觉悟和严嵩一样的话,这怕是又一个阁老了。
大概只有王用汲实有其人,不过与剧中经历并不相同。见《明史》:王用汲,字明受,晋江人。为诸生时,郡被倭,客兵横市中。会御史按部至,用汲言状。知府曰:“此何与诸生事?”用汲曰:“范希文秀才时,以天下为己任,矧乡井之祸乃不关诸生耶?”举隆庆二年进士,授淮安推官。稍迁常德同知,入为户部员外郎。
此剧为传奇,并非史实。“改稻为桑”纯属虚构。裕王集团与严党对立斗法更为荒唐。另外,当时有个太监叫李芳,没听说过什么吕芳。
转
电视剧《大明王朝》可以说是一部经典之作,高度真实地还原了历史,而在这部剧中,那些面目可憎的坏人也让我们痛恨。
作为皇帝而言,嘉靖帝无疑是优秀的。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皇帝与天下百姓紧紧捆绑,当然这对于皇帝和天下苍生都不公平。嘉靖帝放纵奸臣祸乱朝政,只顾经济,自己只要钱来维持统治地位,懒得管下面人怎么做,导致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嘉靖帝也是个罪人。
而大明朝最大的奸臣严嵩,当了嘉靖朝二十年的首辅宰相,也是大明朝最大最有名的贪官。放眼整个朝野,除了嘉靖帝,就属严阁老的心思是最难捉摸了。一个普通人仅凭个“贪”字能当首辅,但绝当不了二十年。如他自己所言“不仅要会治人、罢人,也会用人,只有用对了人,才是做事的第一要义。”
严嵩敢用贪官,也用国士,他知道若无国士支撑大厦,贪官也逍遥不了多久。他贪,但不拿命贪,天下苍生可以鱼肉,嘉靖极限决不可挑战。严嵩八十一高龄仍居首辅之位,人老却不钝,知道毁堤淹田的事后,斥子:“这条老命要送在你们手里。”此言不差,看看严世藩在内阁大呼小叫的样子,就知道没了老子,他连自保都不能,他不知道何为,何不可为,何绝不可为的分别。
看严嵩行事,终明白什么叫老奸巨滑。他坏得聪明,毒得老练,虽是巨恶,却恨不起来,至少嘉靖不恨他,让皇帝恨的人是不可能善终的。
- 上一篇:《基督山伯爵》好词好句有哪些?
- 下一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