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夸父逐日】 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余音绕梁】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寻味。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例子: 受罪半天,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梁实秋《听戏》)
【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阻住了云彩。形容歌声嘹亮
出自于《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游响停云】形容响亮的歌声,高入云霄,能使流云受阻而停下来。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声振林木】声:歌声。歌声振动了林木。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假力于人】 借别人的力量做事。
成语出处:《列子·汤问》:“耻假力于人,誓手剑以屠黑卵
【辨日炎凉】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后以之形容儿童的聪明早慧
【出 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数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春秋时,韩国有一个善于唱歌的民间女歌手,人们都称她韩娥。 韩娥不但人长得漂亮,嗓音优美,而且在她的歌声中倾注着全部感情,因此她的歌声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她唱起欢快的歌,人们跟 她一起高兴;她唱起悲伤的歌,人们跟她一起落泪。
一次,韩娥从韩国来到齐围,在经过齐国都城临淄时,身边带的 干粮吃完了,就在都城的雍门卖唱求食。她那动听的歌声召来了一 大批听众,人们把她围得水泄不通,一个个听得出了神。韩娥唱罢, 人们纷纷解囊,掷钱资助她。 韩娥用卖唱的钱买了吃的,填饱了肚子,便离开走了。但听过她 歌的人都觉得她那优美的歌声还在梁间回绕,一连好几天都没消 失,就好像她没有离去一样。当天,韩娥住进了附近的一家旅馆,旅馆中有人欺侮了她。她便 拖着长声哀哀地哭,哭声似泣似诉,附近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 的;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都一片悲苦,相对流泪,三天吃不下饭。 他们发现韩娥已经走了,急忙把她追回来,一起谴责了那个欺负她的人,并要她再为大家唱几支歌。
韩娥却不过雍门居民们的盛 情;就为大家引吭高歌。街坊的男女老少听了,都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跳起舞来,把先前的悲哀忘得一千二净。韩娥唱完歌,雍门的居民们一起凑了不少路费,送韩娥上了路。 后来,雍门的人就经常唱韩娥唱的那几支歌,天长日久,雍门的人就越来越喜欢唱歌了。
一、译文
以前韩娥向东到齐国去,缺乏粮食。经过齐国都城雍门时,卖唱求取食物。已经离开但余音还在城门中梁缭绕,三日不断,听过她唱歌的人都认为她还没有离开。来到客栈,客栈的人侮辱她。韩娥为此伤心至极,禁不住拖着长音痛哭不已。
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得整个乡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为之动容,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后来,韩娥难以安身,便离开了这家旅店。人们发现之后,急急忙忙分头去追赶她,将她请回来,再为劳苦大众纵情高歌一曲。
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十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于是就送给她丰厚的财物。所以齐国雍门附近的人们,到现在还善于欢歌,痛哭,是由于仿效韩娥传留下来的声音的缘故。
二、原文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十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雁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
三、出处
《列子·汤问》·《韩娥善歌》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韩娥善歌》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御寇写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一个擅长唱歌的女子韩娥的故事。
二、作品赏析
1、手法
文中表现韩娥善歌,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形象生动。
2、寓意
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成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
三、作者简介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娥善歌
从前有个韩国女子向东到齐国去,在路上断粮了,经过雍门,在那里卖唱来求食,已经离开了但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经过多日未断绝,周围的人认为她的人还没离开。
“昔”:过去 以前
“韩娥”:韩国女子,娥,女子
“东”:向东去,方位名词作状语。战国时齐国在韩国的东部
“匮”:缺少 匮乏
“鬻”:卖
“既”:已经
“而”:表转折
“三日”:多日。古时“一”为单,“二”双,“三”为多
- 上一篇:《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为何遭到宫刑?
- 下一篇:《偏安一隅》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