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就是既然拿这没办法,就当成命里注定好了的安然接受算了。喻指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残酷,要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语出于庄子。
拓展资料:
原文:《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此而甘心承受。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应该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语出《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意思是;既然知道不可改变,那就顺其自然发展,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安之”,任其自然,不因个人的爱恶而执着于选择和取舍。
其实庄子的中心思想是“无为”,他崇尚自然规律(听天由命),认为上天会安排公正的结果,反对个人对事理的刻意改变,这样不仅违背了天意,而且使得自己徒生烦忧,也就是自找苦吃。在老庄一派的道家学说中,遵循自然(规律)是其中心思想。老子也说:上善若水。二者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意思是:人知道自己的不幸不可奈何,却甘心承受,将之看作是命中注定,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出自《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释义: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 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人间世》是一本记录庄子思想的一部书籍。本书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唐玄宗时期尊奉为为“南华真人 ”,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人间世》简介
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以下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
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
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
“无用”之用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间世
《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解释
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 是道德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