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王顾左右而言他》本意是指:齐宣王环顾左右的人,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原文: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解释原文:孟子说:“国家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宣王便东张西望,扯起了别的话题。
扩展资料
赏析:孟子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论证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逼齐宣王毫无退路尴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从小到大,从远到近,用类比的方法来写。
孟子本身倒不一定非要出齐宣王的洋相,不过是因为他老东推西挡,东扯葫芦西扯瓜,不肯表态实施仁政,所以激他一激,逼他一逼,迫使他思考如何抓纲治国,作出选择罢了。
感想: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普通人之间相互交往构成的关系是如此,社会体系形成的各种层级关系同样如此。如果只享受权利,不考虑权利所应承担的义务,在孟子看来,就已经失去了拥有权利的资格。
朋友之间虽然没有法定的权力,可是比起不是朋友的人,毕竟有更深的依赖和感情沟通,因此双方从中享有一定的利益;有了这层关系,孟子认为,双方之间也就建立起了道义上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顾左右而言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 [wáng 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
[解释]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出自] 《孟子·梁惠王下》
《王顾左右而言他》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本题目意是指:齐宣王环顾左右的人,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现在成为了大家常用的成语。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作品原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 )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参考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的臣子,将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游历。到了他回来的时候,他的朋友却使他的妻子儿女挨饿、受冻,那么对他怎么办?”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
齐宣王说:“罢免他。”
孟子说:“在全国境内不能好好治理,那么对他怎么办?”
齐宣王环顾周围的大臣,开始说其它的事情。
参考赏析: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文章。尤其是最后“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真是生动传神,成为了大家常用的成语。
孟子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论证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逼齐宣王毫无退路尴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
孟子本身倒不一定非要出齐宣王的洋相,不过是因为他老东推西挡,东扯葫芦西扯瓜,不肯表态实施仁政,所以激他一激,逼他一逼,迫使他思考如何抓纲治国,作出选择罢了。
所以,孟子的言谈和论辩术固然厉害,但我们如果要学习使用,也有一个运用的对象和场合问题需要注意。
故事精彩凝炼,情趣盎然,虽无一字涉及形象,可是一段读毕,人物性格便跃然纸上:一个是天真烂漫,毫无戒备,一个是老谋深算,巧设机关;一个是下好套子,步步诱进,一个是不知就里,直奔陷阱。
替朋友照料家眷,却冻饿朋友妻儿怎么办?断交!为官一任,却不能管好下属怎么办?撤职!身为君王,却使国家陷入混乱怎么办——废黜……话到嘴边,齐王一个激灵,明白了孟子的用心。他悬崖勒马,东张西望,把话题引到别处——王顾左右而言他。
可是,那句潜台词已昭然若揭啦。于是,古往今来的读者都乐了:他们笑齐王之呆,赞孟子之智,并敬佩他面对君王的勇气。
其实更可感叹的,是在遥远的古中国,“士”阶层曾经有过的风光与尊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离开特定时代,孟子推崇并可以自诩的“大丈夫”只能是不可企及的梦想。所以,我们不该小视了横遭愚弄的齐王,是他的天真、宽容以及狼狈,成就了夫子的雄辩之名。
作品出处: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本文表现出孟子在论辩时很讲究策略,同时告诉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战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创作背景:
孟子主张仁政,孟子说过: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思想。《孟子》七章多有论述事实上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压迫与剥削。今孟子要站齐王面前,推行(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 上一篇:“浮生若梦”是什么意思?_1
- 下一篇:“百思不得其解”是什么意思?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