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不议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两种观点从古到今也没论清楚,只是各家自持观点而已。
原文: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人与动物究竟有多大的差别呢?似乎不太大。动物在饥饿的时候,知道找食物吃;在冷的时候,知道找地方藏身避寒;也知道逃避天敌攻击,保护自己和同类。这就说明动物同我们人一样有知觉和感觉,它也是有情。有知觉与感觉,这是所有有情最基本的特点。
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何处呢?人有智慧、有觉悟,智慧与觉悟是人最超胜之处。动物的智慧与觉悟无法与人相比,动物的所有行为基本上是本能反应。
动物也能够做事情:几千只蚂蚁能够大规模有组织地搬家,蜜蜂的群体生活有分工合作,燕子、鸽子飞出去都很整齐,鸭子在河中游泳都排成队列,它们都有团队精神,能够互相依靠。但它们解决的问题很有限,更多的状况下仍是被动无奈的,只能任人宰割。
它们是畜生,堕在三恶道,本来就是在痛苦的果报当中,无力自拔,因为没有智慧,不能觉悟。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或有菩萨,观畜生道而为恐怖,傍生界中受愚痴报,经无量劫难出离故。”
如果我们没有智慧,不能觉悟,与动物就没什么差别。如果只会吃饭睡觉,就与畜类无别了。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
那么,人的智慧和觉悟表现在哪里呢?儒家讲“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对内提升自己的德行,条件具足时再推己及人,治国平天下,这是他们的人生观。事实上能够做到治国平天下、当皇帝做宰相的只是个别,大多数人无法做到,
但他们追求内在生命的提升、圆成自身道德的努力的确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论语·学而篇》中谈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就把人生少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的意义都讲了出来。
扩展资料: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是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朝花夕拾
字面解释:
党:以××为同党;
同:(志向、想法)相同的(人)
伐:讨伐、攻击
异:异己者、不同(意见、想法、政见之类的)。
党同伐异:指与自己意见相同的结为朋党,而对异己者加以攻击。
出处: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据《后汉书·党锢传序》记载,西汉初期,汉武帝为进一步巩固统治,采用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规定只有通晓儒家学说的人才能做官,借以统一思想。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发掘出来,有的经过加工整理成为“五经”,还专门设立了五经博士。由于统治阶级用儒家经典教育地主、贵族子弟,选用官吏,也以儒学为标准,儒学思想便成为整个王朝的正统思想。
汉宣帝时,儒生们对“五经”有不同的解释,因此,汉宣帝决定展开一次讨论。公元前51年,由萧望之主持,在“石渠阁”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五经”。在讨论中,儒生们把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看成是一党,而对意见不同的人进行攻击。后来,《后汉书》作者范晔等把这种偏袒同党、攻击异己的行为称“党同伐异”,作为成语流传下来。
《后汉书·党锢传序》
- 上一篇:“甚”的组词有哪些?
- 下一篇:“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具体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