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班超
东汉的班超。
源于《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弟弟。公元62年,他的哥哥班固到洛阳去做教书郎,他和母亲也跟随而去。由于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他只好到府中帮助人们做些抄写工作,用来维持生计。但他认为这样下去实在没有出息。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书,突然把笔向地上一投,长叹一口气说:“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大志,也应当学习张骞和傅介子,为国家建功立业,怎么能这样长久地耍笔杆子呢!”随后,他就投笔从军去了。
班超投军以后,跟随在大将军窦固的麾下,屡建奇功。他奉命出使西域,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为汉朝和好了50多个国家,巩固了汉朝的政权,维护了边疆的安宁。后被封为定远侯。后来,人们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1、投笔从戎的故事
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因为家庭贫穷,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
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后来班超作为使者访问西域,回来后因立功而封为王侯。
3、成语出处
出自东汉《后汉书·班超列传》
扩展资料
1、班超简介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
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不久后便病逝,年七十一。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2、班超轶事
1、定远侯
班超因功被封为定远侯,他的封地在今陕西汉中镇巴县,该县在清朝以前隶属于西乡县时曾设“定远厅”即源于此。 而定远侯后亦喻称驻守或出使西北边疆地区的使者﹑大臣等。
2、质朴箴言
班超被召还的时候,朝廷以戊己校尉任尚接任西域都护,交代工作的时候,任尚对班超说:“君侯您在外国三十多年,而我惭愧地在您之后,责任重大,智虑浅短,您应该可以教我一些事情吧。”
班超说:“我年纪大了,变得愚笨了,您出任要职,我班超怎能比得上呢?逼不得已,愿意说几句甚大高明的话。塞外官吏士卒,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都是因为有罪才被迁徙去充边的屯兵。而蛮夷又怀着禽兽心肠,很难收养而容易坏事。现在您秉性严厉而又有些急躁。
水清了就没有大鱼,严于监察就不得下面的欢心。您应该宽容冷静,简易行事,小过失从宽处理,紧紧抓住重要的环节就行了。”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他的亲信说:“我还以为班君有什么奇策,现在他所说的不过平常言论罢了。”
任尚到任数年后,西域反叛作乱,任尚也因有罪被召还,就像班超所告诫的那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超投笔从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超
班超,是东汉名将。他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班超在少年时代,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
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像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他哥哥班固被任命为校书郎(管理书籍的官)。赴任时,班超和母亲也随同一起到了京都洛阳。
那时候,他们家里生活比较清贫。班超就接受官府雇佣,做抄书工作。为了多挣一些钱来供养母亲,他常常工作到深夜。
班超很不满意这种庸庸碌碌的生活。有一次,他投笔长叹说:“男子汉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立功异域,才有出息!怎能够成年累月在笔砚间混日子呢!”
周围的人听到班超一番决心投笔从戎的感慨,都讥笑他。班超激动地说:“鼠目寸光的人怎能理解壮士的志向呢!”
后来,班超参加了军队。公元73年,奉车都尉(皇帝的高级侍从官)窦固出击匈奴时,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军队的副参谋长官),随同一起出征。
窦固让班超带领一支部队出征。在蒲类海(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湖)附近,班超和匈奴呼衍王的部队相遇。他带领将士们英勇奋战,消灭了许多敌人,为重开西域的通道建立了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