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与妻书》
“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此句话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古人讲‘太上忘情’,太上是最高明的人、是圣人。‘太上忘情’不是没有
情,而是有情,但把它放到好像忘了的层次。照原始的解释,忘情是寂焉不动情,
若遗忘之者。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一言。’陶渊明说:‘此中有真
意,欲辩已忘言。’忘言不是说把要说的话给忘了,而是默默的体味它的意思,不
以说话来表达。忘情也是如此。忘情绝不是无情,而是有情的,可是有情却不为情
牵、不为情困,要把情处理得豁达洒脱。有情是好的,但是有情一有到沾滞、一有
到不洒脱的地步,就把情给弄得乌烟瘴气了。‘圣人’和‘太上’绝不这样把情给
弄糟了,甚至弄成恶形恶状化。晋朝王衍死了儿子,他悲不自胜。他的好朋友山涛
去看他,说何必如此。他回答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锤,
正在我辈。’这段话重点不但在‘圣人忘情’,更在‘最下不及于情’,‘最下’
就是三流的、不入流的人,这种人对情一片号陶,全无抑制、转化与升华的修养。
结果呢,情就沦为恶形恶状化。中国人在哭丧上,最能表现这种恶形恶状。王衍说
‘最下不及于情’,就是指这种水准的人,‘最下。是全无格调的,连情字都不足
语也。‘太上忘情,的范围是广义的,当然也包含男女的爱情在内。我总觉得,在
爱情的离合上,尤其在离别、在分手时所表现的,最能看出一个情人的水准。晋朝
王衍的镭情论,认为‘情之所锤,正在我辈’,有别于‘太上忘情’、‘圣人忘情’
,关键在王衍的儿子死了,他的反应有点镇牛角尖
此句出自《世说新语·伤逝》。意思是说圣人不动情,最下等的人谈不上有感情;感情最专注的,正是我们这一类人。
原文节选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
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译文:
王仲宣生前喜欢听驴叫。到安葬时,魏文帝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回头对往日同游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各人应该学一声驴叫来送他。”于是去吊丧的客人都一一学了一声驴叫。王浚冲任尚书令时,穿着官服,坐着轻车,从黄公酒垆旁经过。触景生情,他回头对后车的客人说:“我从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个酒店畅饮过。
竹林中的交游,我也跟在后面。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就被时势纠缠住了。”今天看着这间酒店虽然很近,追怀往事,却像隔着山河一样遥远。”孙子荆倚仗自己有才能,很少推重并佩服别人,只是很尊敬王武子。王武子去世,当时有名望的人都来吊丧。
孙子荆后到,对着遗体痛哭,宾客都感动得流泪。他哭完后,朝着灵床说:“你平时喜欢听我学驴叫,现在我为你学一学。”学得像真的声音,宾客们都笑了。孙子荆抬起头说:“让你们这类人活着,却让这个人死了!”
王戎死了儿子万子,山简去探望他,王戎悲伤得受不了。山简说:“一个怀抱中的婴儿罢了,怎么能悲痛到这个地步!”王戎说:“圣人不动情,最下等的人谈不上有感情;感情最专注的,正是我们这一类人。”山简很敬佩他的话,更加为他悲痛。
扩展资料:
1、中古时代,战火遍地,灾难重重。上层统治者互相倾轧,残酷斗争,人命危浅,朝不保夕。在这动荡多事之秋,许多著名的文人常常由于政治上的牵累惨遭荼毒,死于非命,《晋书·阮籍传》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说的就是为政治因素流血牺牲的文人。‘圣人’为权势,建功立业过程中,必得铁石丹心‘不动情’;而其后的文人追随者他们倡大义,讲风骨,‘动真情’做了‘圣人’脚下的登塔石。所有的甘愿、不甘愿,随着时代潮流,皆湮没在历史尘埃里。
2、‘太上忘情’,太上是最高明的人、是圣人。一说‘太上忘情’不是没有情,而是有情,但把它放到好像忘了的层次。可是有情却不为情牵、不为情困,要把情处理得豁达洒脱,才能做好真正的‘圣人不动情’,‘圣人掌朝局,和平安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说新语·伤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