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表达: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这些品质是人性固有的。原句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这里孟子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告诉学生人性天生善良的道理。
翻译: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意思是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原句出自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告子》。
原文: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白话译文: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扩展资料
是非之心出处: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是非之心的“心”: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则”字吃紧,“心”不是能思之主体,“心”即是“思”,即是“知”,所谓“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阳明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心无体”,其涵义是:心不是“能感”之主体,而是“心”即“感”。此外,也没有一个“所感”,“心”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感应之活动落在“心体”上,而不是落在纷杂的事物上。是“主一”,而不是“逐物”,专主一个天理,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
如落在事物上,则是“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落在“心体”上,“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孟子: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上一篇:“无影无踪”是什么意思?_1
- 下一篇:“拔苗助长”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