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著名的将领--霍去病。
霍去病为人少言寡语,有气魄,敢做敢为。十八岁第一次从军就带领一个小分队奇袭匈奴的大本营,杀死匈奴单于的爷爷,俘虏了匈奴的相国和单于的叔父,勇冠三军,被封为冠军侯。后来霍去病屡立战功,横越大漠,前进两千余里,大破匈奴左贤王的军队,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下,并举行宏大的祭天仪式,立碑为念。此役匈奴大受打击,浑邪王投降汉朝,从此匈奴分为南北两支,再也没有能力对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侵略,北部边境几十年没有发生战争。南支的一部分与汉族融合,北支的一部分向西迁移,到达东欧,成为今天匈牙利人的祖先。
霍去病威临狼居胥山的事迹常为后人提及,特别是汉人武功不盛的时候,辛弃疾的词中就有“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霍去病二十四岁去世,汉武帝为了哀悼他,调动军队穿上黑色的衣服,组成“玄甲军”,列队一直从长安排到茂陵。为霍去病修建的坟墓,高大巍峨,形似祁连山!可见霍去病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
霍去病大大减轻了汉朝边境的威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他使汉朝的疆域大为扩大,从此祁连山、蒙古草原成为中国的版图,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沃土。他是民族英雄。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数不胜数,为何单表霍去病?因为霍去病对今天的青年人的意义非凡。
历史的车轮碾过了两千年,荣辱富贵,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霍去病当日的威武荣华,如露,如影,如幻,剩下的是他不朽的功绩,和他那千古传诵的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当日霍去病大胜归来,汉武帝为他建造房舍,霍去病坚辞不就,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武帝大为感动。
霍去病的生命很短暂,在历史舞台上活动的时间只有六七年的时间,但是却留下不朽的功绩。十八岁从军,二十四岁病逝,也许他本人并没有“去病”,也许连年的征战极大的损害了他的健康,可是他为国家为民族去了心腹大患,担的起“去病”二字。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霍去病是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为边患。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的侵略进行反击。元朔六年(前123),年仅18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800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2000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10万余人。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元狩六年(前117),年仅24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意思是:一切入侵国土的外寇没有消灭,以什么保障来安稳地操持家业?
出处:《四言诗·祭黄帝陵》——毛泽东
原文: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译文:
几年的苦苦斗争,经历一切的安危。一切入侵国土的外寇没有消灭,以什么保障来安稳地操持家业?
扩展资料
《四言诗·祭黄帝陵》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这篇“祭文”采用四言诗的形式,一方面概述了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创建大中华的丰功伟绩,一方面谴责了清政府近百年来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同时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收复国土、保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语言朴直,内涵丰厚,爱国报国卫国之情,充溢其间,浩荡正气,令人感奋。
这篇祭文,实际上是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民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这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和中华民族伟大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言诗·祭黄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