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出自明·陆采《怀香记》,意思是只知道事情的一个方面,不知道另一个方面。以下列举小故事两则。
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
2、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3、《战国策·赵策三》:秦国在长平大破赵军,率兵回国后,派人向赵国索取六座城邑并讲和。赵国没有拿定主意,孝成王向刚从秦国来的楼缓征求意见,楼缓主张给秦城。
4、虞卿听说后,入宫向孝成王讲了不给秦城的理由,指出秦国是虎狼之国,他的贪欲没有止境,赵国国土有限,结果必然灭赵。楼缓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扩展资料:
1、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洛阳城外有个穷书生叫吕蒙正。因为穷得上无片瓦,地无一垅。只好住在破窑里。 他虽贫穷,却日夜不忘刻苦攻读。那一日,他遇见陕西华阴来的书生寇准,二人一见如故,结伴进城。
2、他们来到东大街一家门前看见许多人仰着脸儿朝一座悬灯结彩的台上看。仔细—打听,原来这是万贯家财的刘员外要为女儿抛球择婿,凭天匹配。岂知这球落下来,正好投在吕蒙正的怀里。
3、吕蒙正娶了刘员外家的小姐,却被刘员外赶了出来,和妻子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这天寇准来了,带了一百两银子。要与吕蒙正上京赶考, 吕蒙正一听,喜出望外,对寇准谢了又谢。他留下二十两银子安顿了刘月娥,便与寇准进京去了。
4、二人凭他们的真才实学,双双得中,吕蒙正还中了头名状元。于是,他俩又一同衣锦荣归。寇准这时才道出实情,原来是刘员外资助的一百两银子,暗地里帮助他们。此时,吕蒙正对老丈人格外感恩,先前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从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俗话就在民间传开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刻舟求剑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典源
《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楼缓新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如何?不与如何?’……楼缓曰:‘……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曰‘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以楼缓之言告。虞卿曰:‘……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结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故曰:此饰说也,王必勿与。’……楼缓闻之,入见于王,王又以虞卿言告之。楼缓说:‘不然,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
3释义
秦国在长平大破赵军,率兵回国后,派人向赵国索取六座城邑并讲和。赵国没有拿定主意,孝成王向刚从秦国来的楼缓征求意见,楼缓主张给秦城。虞卿听说后,入宫向孝成王讲了不给秦城的理由,指出秦国是虎狼之国,他的贪欲没有止境,赵国国土有限,结果必然灭赵。楼缓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谓喻
“知其一,不知其二”,亦作“知其一,未睹其二”、“知其一,不达其二”。比喻对事物的了解只是一个方面,而不知事物的其它方面。宋·苏轼《汉武帝论》:“知其一,不达其二;见其利,不睹其害。”
5典故
原文
《阅微草堂笔记》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余,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讲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启示
学者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