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论衡》--《状留篇》中: “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高阳《胭脂井》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局坏到如此,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 演变为现在的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
下一句是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全句:“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释义:所以河水结冰,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堆积的土壤形成高山,不是须臾之间就能达成的事。
出处:王充《论衡》--《状留篇》
扩展资料
造句
1正如古语所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是建立在耐心追求的基础上,在追求的过程中不会被暂时的失败打倒。
2我们读书就应该深深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道理,凡事不能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成就。
3他们夫妻闹到离婚地步;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4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俗话又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无论过去你是否足够努力,但至少从现在起,要振作起来,向着梦想前进!
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局坏到如此,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
没有前一句。
1、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表面意思是,水被冻结了三尺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就可以造成了。
准确意思是,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多用成绩的取得。
扩展资料
水滴石穿的起源
原始:《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后引: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原文选段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阳人至今传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滴石穿
下一句是“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原文:“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干将之剑,久在炉炭,铦锋利刃,百熟炼历。”
译文:所以黄河的水结冰,不是一天寒冷能形成;把土堆成山,不是一会儿就可以弄成。干将宝剑,要在炉火中锻烧很久,锐利的锋刃,要经过无数次精细的冶炼磨光。寓意形成一项事物,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
作者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东汉思想家。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思想著作。
扩展资料
一、《论衡》书首先从宇宙观上否定了“天人感应”的“天”,还世界的物质性面貌。不过,《论衡》书中所描述的宇宙观,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天地合气,物偶自生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然也”(《论衡·物势》篇)。所以,这种宇宙观只能是人能利用自然,辅助“自然之化”,但终究不得不听命于自然力的支配。这是古代唯物主义的最大缺陷。
二、《论衡》书中关于物种交合和生产的说法虽然谈不上是科学的知识,只是一种直观的自然描述,但这种直观的观察都是很真切的。而且,这种见解需要极大的理论胆识,因为他把帝王赤裸裸地搬到了地上,这是“非圣无法”、“诽谤圣朝”之罪,是要遭杀身灭门之祸的。所以,王充及其《论衡》书的伟大之处也在这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充
- 上一篇:“位极人臣”是什么意思_1
- 下一篇:“但愿如此”是什么意思-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