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废太子,引起众位阿哥对太子位置的觊觎。当时有十二位成年阿哥,真正要争夺皇位的只有老大胤禔、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雍正皇帝)、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祯,老九、老十助老八争位,是老八同党,他们自己并无野心;老十三助老四,他自己也无意争位;而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祹深知皇位轮不到自己,也无此奢望,便安稳地当着亲王。
后来,老大因野心太过暴露,遭康熙帝终生圈禁;原太子老二被康熙帝两次废黜,第二次废黜后将其终生圈禁并昭告天下,说不再立他,也不许任何人再举荐他为太子;老三看到老大老二的前车之鉴,不敢再搅这塘浑水,主动退出。实际的竞争者只剩老四、老八和老十四。最后,老四胜出,即雍正皇帝。
九子夺嫡,是指的康熙的九个儿子争夺皇位的故事,这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而最后的结果是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胜出。
这九个阿哥分成了好几个派别,大阿哥跟明珠组成大爷党,太子胤礽、索额图组成太子党,诚亲王胤祉、李绂组成三爷党,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张廷玉、隆科多、年羹尧、马齐、李卫组成四爷党,然后剩下的就是八爷党了。
那雍正是如何在九子夺嫡中胜出的呢?其实四爷党起初是没有什么团体优势的,后来八爷党跟太子党相继倒下,这给四爷党减少了竞争对手,而且胤禛这个人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他始终将自己很好的隐藏起来,表现出与世无争的态度,所以就不会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为众矢之的。
雍正之所以能够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知道怎么讨好康熙,晚年的康熙被继承人的事情,搞焦头烂额,不得安宁,而此时的雍正认识到,康熙需要清净清净,享受天伦之乐,所以雍正将自己的儿子(后来的乾隆)介绍给了康熙,没想到康熙非常喜欢弘历,在弘历的陪伴下,康熙晚年过得比较幸福,所以这一招是很大的一个加分项,让雍正在康熙心中的地位上了好几个档次。
不是雍正不念旧情,而是年羹尧太过狂傲,有谋反之心,最后雍正不得不杀之。其实世人都误会雍正了,不是雍正不仁,而是年羹尧不义。
雍正当年是靠着隆科多和年羹尧的里应外合才安稳的坐上君王的宝座。雍正看上去是有些心狠毒辣,但是对于年羹尧他真的没有赶尽杀绝。
在《甄嬛传》里雍正是如此的偏爱华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年羹尧的关系,年羹尧帮了自己那么大的忙,雍正一直是感激的,不论华妃在后宫里面做出多么出格的事情来,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见雍正对年羹尧也是偏爱的。
可是雍正偏爱年羹尧,年羹尧却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不但没有谦虚之心,相反更加的高调。他在赴京的途中,竟然公开要求二品大员们要跪地迎接自己,这个礼仪只能是君王才可以享用的。就算你的军功再高,你也是不可以享用的。
年羹尧过分的要求,惹怒了满朝文武大臣,最后他们一起弹劾年羹尧。最后被定了92条大罪,什么大逆罪、欺罔罪、僭越罪等等。将年羹尧捕入牢中,年羹尧在狱中自尽。
后来在年羹尧家中还查抄出很多的书信,有很多书信的内容都是在劝年羹尧佣兵谋反,还有很多阿谀奉承的话语等等。这些让雍正知道后非常的生气,我想雍正作为一个君王,他就算是再念旧情,那么你做出如此出格之事,要人家怎么还能留你,还帮你。
年羹尧如果能够低调办事,我想雍正应该不会轻易的杀掉年羹尧的,毕竟年羹尧对于边关的安全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