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书契 ,百官以治,万民以查”出自《周易。系词》。
【释义】:
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刻文字,百官藉以治理政事,万民藉以稽察国事。
【原段】: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释义】:
古包牺氏称王于天下,仰首以观察天象,俯身以取法地形,观察鸟兽的花纹,与大地相适宜,近取象于自身,远取象于万物,于是开始创制八卦,藉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类比万物的情状。
作结绳记事为无网,用来猎兽捕鱼,这大概取象于离卦。
包牺氏死后,神农氏开始,砍削木头做成了耜,弯曲木头制成了耒,用耒耜耕种的便利,以教天下,这大概取象于益卦。
以中午作为集市的时间,招致天下民众,聚集天下货物,相互交换而归,为自获得所需要的物品,大概从噬嗑卦。
神农氏死,黄帝、尧、舜氏作,通达其变化,使百姓不怠倦,神奇而化育,使民众相适应。易道穷尽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才可以长久。所以上天保佑了,吉祥而无所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大概取象于乾坤二卦。
凿空木头以成舟船,剡削木才以成桨楫,船只的利益,舟楫的便利在于渡涉不通,直致远方,以便利于天下,这大概取象于涣卦。
乘驾牛马,负载重物致于远方,以便利天下,大概取象于随卦。
设置重门打梆巡夜,以防盗寇,大概取象于豫卦。
断削木头作为杵,控掘地面作臼,臼杵的好处,万民受益,这大概取象于小过卦。
弯曲木材加弦而为弓,削木以为箭,弓箭的好处,可以威服天下,这大概取象于睽卦。
上古时候的人在洞穴中居住,而生活于野外,后世的圣人改用宫室,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防御风雪,这是取自大壮。
古代埋葬的人,只用薪草厚厚裹覆,埋葬于荒野之中,不聚土做坟墓,不封不树,丧期也没有定数。后世圣人改用棺橔下葬,这大概取象于大过卦。
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刻文字,百官用它治理,万民有所稽察,这大概取象于夬卦。
扩展资料:
《周易》(《易经》)名字的由来
一、“易”字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
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
2、时时在变易之中;
3、又保持一种恒常。
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二、“周”字
1、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
2、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中国陕西省岐山县(古称西岐,西周发祥地)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三、“经”字
《易经》的“经”字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
参考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张启良:仰望统计的历史天空-写在首个“世界统计日”前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易经)
有道理。
在我国古籍中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相当丰富:
《易经·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冶,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庄子·胠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2]
《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根据以上说法,上古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结绳记事,神农氏应是用结绳的最后时代,至于结绳这种记事具体方法,目前的文献已无从考证,只能参考其他民族在结绳记事时的一些方法。根据记载埃及、古波斯、古代日本都曾有过结绳之事。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考察,近代美洲、非洲、澳洲的土人、我国的藏族、高山族、哈尼族以及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的瑶族、独龙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记事方法。秘鲁的土人用数条不同颜色的绳,平列地系在一条主要的绳子上,根据所打结或环在哪条绳上、什么位置和结、环的数目,来记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的人口数。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人们需要记忆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人的记忆的延续时间和可负荷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只有用外部的共识的标志来提示它。虽然,结绳的方法所能承载记事的功能并不丰富,但不同颜色、不同粗细、不同位置、更是不同绳结,使作结治事和“各执以相考”的誓约功用,在逐渐的约定俗成的过程中,得以实现,使语言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得以保存、记忆和流传
北史·魏本纪一》说:“魏之先岀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时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3]
这段史料告诉我们,当古代中原早已进入发达的封建社会时,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部落中还在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事件用刻木结绳的方法记录下来。而且明白地告诉我们北魏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之子昌意,他的后人所用结绳记事的方法应该就是由黄帝时期的祖先昌意传给他们的,这是黄帝时期中华先民曾经使用过结绳记事方法的很有价值的史料。由于他们以畜牧游猎为生,过着淳朴而封闭的生活,使这种刻木结绳的记事方法还一直保留到北朝时期。
近来,有不少学者认为,从汉字的本身也可找到结绳记事的踪迹。“己”字,在甲骨和金文的字形中,像绳弯曲形,为了和古文乙、乃区别开来,“己”之弯曲作横三折竖二折之形,不仅与盘曲的绳索有共性,而且,现存古代早期的字书中,已经对“己”有明确的解释。《释名·释天》:“己,纪也,皆有定形,可纪识也。”[4]此后的《广雅·释言》也解为:“己,纪也。”清代的朱骏声似乎看到了“己”解为“纪”的缘由,《说文通训定声·颐部》:“己即纪之本字,古文象别丝之形,三横二纵,丝相别也。”丝,当然也包括丝绳之类。“纪”即“记”也。《释名·释言语》:“纪,记也。” 绳结的多样性,不仅为纪录事情提供了方便,而且绳带的线条性,也许为用线条来描绘和勾勒象形符号,获得某种启迪。
汉字起源于结绳之说,不仅有文献的记载,当代中外民俗资料的佐证,更可以从汉字内在的形体结构中,得到较合理的解说。
出自:《易·系辞下》
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结绳记事,治理天下。后来有杰出的人物发明了文字,百官藉以治理政事,万民藉以稽察国事,这大概取象于《夬》卦。
- 上一篇:“上无瓦片,下无立锥之地”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x天x地的成语有哪些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