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淮南象牙塔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中国神话问题,黄帝女孩为什么会变成旱魃,

中国神话问题,黄帝女孩为什么会变成旱魃,

作者:淮南象牙塔
日期:2021-10-06 21:33:41
阅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中国第一副对联:  我国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时间:约1046年前。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对联介绍: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
  春联习俗
  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语言寻根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卡车”与“吉普”,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这是和桃花源有关的一篇文章,原文如下,请参考:
  桃花源的对联较多,无名氏的几副短联尤为突出:
  秦时明月;
  洞口桃花。
  水流花放;
  路转峰回。
  别有天地;
  不知岁时。
  可谓一字千金,不可动一字,不可移至别处,虽短有嚼味。几副集句联也有特色:
  当代刘祖荣先生一人就集了数副对联:
  集陶渊明诗联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秋菊有佳日;
  林园无俗情。
  清代的吴悔晦也爱集联,其一云:
  山鸟似犹啼往事;
  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句出自唐崔护诗《题都城南庄》
  清代还有一位姓吴的叫玉麟,集李白《送人寻桃源序》中句子为联:
  花藏仙溪,落英何许流出;
  水引渔者,春风不知从来。
  联语平仄虽有问题,但用在桃花源却恰到妙处。
  桃花源的长联也有不少,写得最好的是清末湖南桃源县人罗润章: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已;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上下联都是写历史,用典多。上联点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维的《辋川集》、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和韩愈的《石鼓歌》,这些写渔人、樵夫、隐者和神仙的名人,才是真正懂得欣赏山水的人。下联用秦、汉、魏、晋四个典故来说明争名夺利除非一场梦,难免被桃花来取笑一番,何必哩!

1、明朝名臣于谦幼时即聪颖过人。一位僧人见小于谦头梳双髻,即出句戏曰:
  牛头喜得生龙角
  小于谦应道:
  狗嘴何曾吐象牙
  年龄稍大后,于谦头梳三岔髻,那位僧人见了,又出上联相戏:
  三角如鼓架
  于谦回击道:
  一秃似擂槌
  2、明人解缙小时就善对句。九岁时,父亲携他到长江边洗浴,父子把衣服脱了挂在江边一老树上。父亲即景出句曰:
  千年老树为衣架
  解缙随即对句曰:
  万里长江作浴盆
  3、某日,解缙的父亲与友人对弈,开局之前,友人吟道: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父一时语塞,站在一旁的解缙应声替父解围:
  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能弹
  4、解缙住的村子前有一座竹山,属同村的乡绅所有。有一年春节时,解缙在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门对千棵竹
  家藏万卷书
  乡绅见了心中老大地不高兴,乃命家丁把竹梢全都砍掉。缙知乡绅用意,便于上下联尾各加一字:
  门对千棵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乡绅见了更为气恼,再命家丁把竹子连根挖掉,缙闻知,在联尾再各加一字:
  门对千棵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乡绅没“辙”,只好自生闷气。
  5、一秀才不服解缙的才华,找到解缙,振振有词地道出一副“佳对”:
  牛跑驴跑跑不过马
  鸡飞鸭飞飞难比鹰
  解缙对这种浅薄的人十分反感,遂笑着对那位秀才说:“我也送先生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宋人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句试之:
  三代夏商周
  刘对曰:
  四诗风雅颂
  王安石拍手叫好:“此天造地设也!”对句的妙处在于以“四诗”概括“风雅颂”:因为《诗经》中的“雅”诗又可分为“大雅”和“小雅”,与“风”、“颂”合起来恰成“四诗”。
  7、梅尧臣以诗知名,但浮沉三十年而不得重用。到了晚年,他应欧阳修之邀参加《唐书》的修撰。成稿之后还未上呈皇帝,梅就病故了,士大夫们莫不叹惜。先前梅尧臣受命修《唐书》时,曾对他的妻子刁氏说:
  吾之修书,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
  刁氏笑道:
  君于仕宦,又何异鲇鱼上竹竿耶
  虽是夫妻日常对话,却自然成联,闻者皆称善对。
  8、苏轼(号东坡)与黄庭坚于松下走棋,阵风吹来,松子掉落棋盘,东坡即景出句: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对曰: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9、苏轼一向恃才傲物,宰相王安石很器重苏的才学,但又觉得该杀杀他的傲气,有一年的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八月又是一个闰月,王安石即以此为题出了上联要苏轼答对: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轼苦思多日,终不能对出。直到几百年后才有一位无名氏勉强对出了下联(宽对):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10、一日,苏东坡邀黄庭坚来家作客。黄到门外,苏忙着出去迎接,两人就在门旁的柳树下攀谈起来。正在窗前捉虱子的苏小妹见此情景即戏语道:
  阿兄门外邀双月
  苏东坡笑对曰:
  小妹窗前捉半风
  按:“双月”谓“朋”,“半风”(“风”繁体作“风”)指“虱”。
  11、一天傍晚,苏东坡对苏小妹说:“我出一上联,请你花一夜工夫对出下联。”遂曰: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苦思良久不能对出。因为“水仙子”、“碧玉簪”和“声声慢”俱为词牌名,下联亦须以词牌名为对,同时还要描绘出一幕情景,难度确实是很大的。正在搜肠刮肚之际,忽见女仆在月光下端酒菜送来,苏小妹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按:“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也是词牌名。
  12、苏东坡任职杭州期间常外出游山赏水。一日便服出游至莫千山时来到庙中稍息,庙中老道人见他衣着简朴,便视为普通游士,态度冷漠地说了声:“坐!”又对道童喊:“茶!”在谈话之间,道人发现来客颇有学识,便请进厢房叙话,并道:“请坐!”又呼道童:“敬茶!”当最终得知来客是苏东坡时,老道士连连作揖打恭并请他到客厅“坐坐!”。进了客厅,道人躬身示礼:“请上坐!”又吩咐道童:“敬香茶!”临别时,道人再三请东坡留下“墨宝”。东坡含笑挥笔书就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阅后,羞惭不已。
  13、金山寺和尚佛印和苏东坡一向友善,两人相遇常常互开玩笑。一天傍晚,二人泛舟长江之上,船小风轻,对月饮酒,十分畅快,酒过三巡,佛印向东坡索句,东坡手指江岸,笑而不语。佛印循指望去,但见岸上一农夫荷锄归村,身后一条黄狗正边走边啃一截剩骨。佛印顿悟东坡之意,乃呵呵一笑,将自己手中拿着的一把题有东坡诗句的大蒲扇抛入水中。二人彼此心用不宣,相视微笑。原来他俩用“形体语言”合做了一副精致诙谐的双关“哑联”:
  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出句)
  水流东坡诗( 尸 ) (佛印对句)
  14、一日,佛印对东坡大谈佛事,躺在帘子后边的苏小妹见佛印把佛法说得神乎其神,便很想“幽”这位和尚一“默”,遂题一上联并吩咐女仆拿出去交给苏东坡。东坡接过一看便朗声大笑,上联是: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东坡把上联交给佛印,佛印思索片刻即对出了下联: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这是一副“析字联”,对得十分巧妙。
  15、据传,宋人梁皓(一作灏)屡考不中,仍不泄其气,奋发读书,终于在82岁时中了状元。在给皇帝的谢表中,梁皓附了一副很幽默的对联:
  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
  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此联用了两个历史典故:汉代传授《尚书》的伏生成名时已90岁,姜尚(太公)辅佐周文王时年整八十。作者以此表达自己老迈得志的心情,十分贴切。
  16、宋人洪平斋喜欢在文章中使用“而已”二字。某年,他给皇帝上书弹劾当朝宰相弄权纳贿,奏章中有这样的句子:“招权纳贿,倚势作威而已”,结果不仅未能“扳倒”宰相,反遭宰相忌恨,整整闲置了十年。洪平斋忿慨不已,遂在家门上书写一联:
  未得“之乎”一字力
  只因“而已”十年闲
  17、南宋诗人尤袤和杨万里关系友善。淳熙年间,杨任秘书监,尤为太常卿,常常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二人性情诙谐,喜欢互开玩笑。有一次碰面时,尤对杨说:我以一经句为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杨氏为我
  杨万里应声道:
  尤物移人
  “杨氏为我”和“尤物移人”都是先秦经典中的成句,二位诗人巧妙地把它们引为联句,而“尤”、“杨”又分别是二人的姓氏。如此联句,确需才学“垫底”。
  18、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游马苑,朱棣(其四子)与朱允炆(其长孙)同侍。太祖出句令对:
  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对曰:
  雨洒羊毛一片毡
  太祖以为“气弱”。朱棣对曰:
  日照龙鳞万点金
  后一对句比前一对句气象雄浑得多。后来朱棣取代朱允炆登上帝位并把国都由南京迁到了北京。也许“马苑应对”一事已经显示出皇孙不是皇子的对手。
  19、明人徐唏年轻时以吏员进身。他荣归故里时,当地官员率诸生郊迎,诸生以其不由科目出身,便有些态度不恭,地方官员大为生气,出句斥诸生曰:
  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酸子”乃讥刺在场的酸秀才们。诸生久不能对。徐唏代答曰:
  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诸生惊服,遂相率请罪
  20、明代高则诚少负才名,有“神童”之誉,七岁时的某一天,高则诚身穿绿袍从学塾中归家,路逢官居尚书的邻居,尚书戏则诚曰:
  水出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则诚见尚书身着红袍,即对答曰:
  落汤是子着红袍,鞠躬如也
  尚书听了,连连惊叹“后生可畏”。“美目盼兮”和“鞠躬如也”分别是《诗经》和《论语》中的成句,能在即景应对中迅速地引用,确实是需要学问和才气的。
  21、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新一幅佳作: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这则传说的“本事”显然是不可信的——因为到五代时才出现第一副春联。但故事很有趣,对联亦不乏有艺术性,颇值一赏。
  22、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幼时家贫,放学后常帮大人磨面。12岁那年,一位师爷命他以磨面为题做联一副,王禹偁即道:
  但取心中正
  无愁眼下迟
  当地太守设宴时即席出句征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满座宾客对答不出,次日消息传开。王禹偁知道后,当即对出下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23、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写道: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额:南北
  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众人始觉其“怪”,继称其“妙”。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作者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24、宋代词人晏殊路过扬州时在大明寺里小憩,无意间看见壁上所书的一首诗很不错,经打问知道作者是当地人王琪,便请王来一起用饭。饭后二人在池边散步,其时正值遍地落红的春末,晏殊说:“有时想起一个佳句,比如我曾做出过这么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也没想出下联。”王琪应声说:“似曾相识燕归来。”不久,这一联句被晏殊写入他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遂成千古名句。
  25、北宋名相寇准与众友同游郊外,即景乘兴出句求对:
  水底月为天上月
  众友无句答对,杨大年刚好赶到,对曰:
  眼中人是面前人
  众友皆齐声喝彩。
  26、明代程敏政极有才华,十多岁即被荐入京。宰相李贤欲招之为婿,便在一次宴会时手指案上的果品对程说:
  因荷(何)而得藕(偶)
  程明白李的心意,便答道:
  有杏(幸)不须梅(媒)
  李于是决定把女儿许配给程。
  27、明代李东阳和程敏政一样少有才名。东阳6岁时和敏政一同去接受英宗的召见。过宫门时,年幼的东阳跨不过高高的门槛,英宗见状出句:
  书生脚短
  东阳应道:
  天子门高
  赐御膳时,英宗指着盘中的螃蟹说:
  螃蟹一身甲胄
  敏政对曰:
  凤凰遍体文章
  东阳对曰:
  蜘蛛满腹经论
  英宗又出上联:
  鹏翅高飞,压风云千万里
  敏政对:
  鳌头独占,依日月于九霄
  东阳对:
  龙颜端拱,位天地之两间
  英宗大悦,对左右说:“以后让他们一个做宰相,一个做翰林学士”
  28、王洪是明代的闽中才子,幼时即善属对。一日有客登门,见王家正在庭院中建楼,便出上联让王洪对答:
  地楼之上起楼,楼间无地
  王洪见一群雇工正在院中掘井,便对曰:
  天井之中开井,井底有天
  29,明人曹宗7岁时去海滨玩耍,一渔夫以沙马鱼为题出联索对:
  沙马钻沙洞,沙生沙马目
  曹宗举目见近处有一头水牛洗澡,即对曰:
  水牛食水草,水浸水牛头
  渔夫很高兴,便赠一条大鱼给曹宗。
  30、明人陆容任浙江布政使对教授(学官名称)陈震友善。在一次聚会饮酒的过程中,二人以属对相戏。陈震年少发秃,陆容嘲曰:
  陈教授数茎头发,无法可施
  陆容长着一脸络腮胡子,陈震抓住这一特征反唇相讥:
  陆大人满面髭须,何须如此
  这副属对妙在每句的后半部分:在浙江方音中,“茎”、“栉”难辨,“施”、“梳”不分、“何”、“胡”相近,因此“数茎头发”即谐音“数栉头发”,“无发可施”即谐音“无法可梳”。“何须如此”也就是“胡须如此”。陆容接着又以猿猴截木为话题出句:
  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能对锯(句)
  陈震应声对曰:
  一马陷身泥内,此畜生怎得出蹄(题)
  对毕,二人抚掌大笑。这副属对亦极为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谐音手法,而且较前一副更令人解颐。不过这种比较“过头”的玩笑只宜于在关系亲密无间的友人之间一开。

    相关推荐

    聚合标签
    经典解释:乌灯黑火打一个肖是什么,梅花诗乌灯黑火指 形容为人的成语 婉约派比较有名的诗词? 看图猜成语图中只有一个词字还发光 一动不动 类似这样的词语 跟人有关的成语 求古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四字词语不需要成语,只要是 飞黄腾达的意思 来势迅猛的风雨 太行山有哪些历史传说? 静止不动打一成语 岿然不动中的岿是什么意思 任云卷云舒.什么意思啊? 十分高兴的样子(成语) “秋后一伏热死人”,俗称“秋老虎”,那么末伏养生要注意什么呢... 描写人物心情高兴的成语 秦晋之好、金兰之好分别指什么? 鲁迅的一件小事全文详细赏析!跪求了! 迎四字成语大全 带痛和捅字的成语有哪些 说什么道什么的成语 为什么现在女人那么高傲,什么原因 飞黄腾达的概况 三皇五帝分别指哪些? 男女都属牛结婚会犯冲? 威尼斯 中的团花簇锦似的是指什么,绿波是指什么,这样写的好处... 左边不出头,右边不出头,不是不出头,就是不出头,打一字 水()山() 梦见办公室里天塌地陷 忐忑什么什么成语 形容“亲热”的成语有哪些? 带有五的成语 求一个成语,我不知道给怎么说,帮帮忙!!~ 痰饮水湿,和水气病有什么区别? 为人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灯的成语有哪些 飞黄腾达同类成语 吓得什么成语 求助各位大侠帮帮忙 什么水什么相的成语有哪些 迎接的四字成语 把“那痛深入骨髓痛彻心扉” 水晶研磨机 里应外合猜一生肖 新()()() 飞黄腾达比喻什么? 汉族人和回族人有什么区别?区别大吗? 坍字的读音 什么是"红道、黑道、白道"? 《完美世界》的等级划分是什么? 一()不()成语 列如一动不动 带有“文”字的成语 形容人学识渊博的成语 康有为的介绍 第四个字是岩的成语 通书上"辛亥金"什么意思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什么意思? 用灯火通明造句 大街上灯火通明,车子来来往往 无A无B式词语 是不出头 骈文是什么?怎么写啊? 成语大全什么丝不动 曹操外简内明 袁绍外宽内忌 为什么这么说?请举例子说明下、 道什么接成语 云台山的地质地貌 猜成语什么明什么什么成语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中的堂上燕改成堂前燕,如何? “歪”字的偏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