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古诗:
诗是传统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起源于《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以楚国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了新的一种诗歌体裁。
古乐府诗:
乐府诗汉代官方设立的音乐机关,负责采集民间歌辞入乐。魏晋时期,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五言古诗:
到汉魏时期,出现五言古诗。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
七言古诗:
七言诗是以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歌形式。到唐代,七言诗形式才真正繁荣起来。
律诗绝句: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律诗讲究声律、对仗,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词:
词是传统文学最特殊的存在形式。词原本是配以乐曲用来歌唱的歌辞,后渐渐与音乐分离,独立成一种文学形式。词有词牌名,词牌名即是曲调的名字,后来成为词体格式的名称。不同词牌名代表着不同的填词格式,包括字数、韵律、句数等。
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
散文:
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等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赋是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重要文体。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讲究词藻的华美。
扩展资料: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真正成为文体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
魏晋时期出现志人、志怪小说,如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到唐代,出现唐传奇,相对于志人志怪小说,篇幅变长,内容更加丰富,情节也更加曲折。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
小说的高峰时期是明清两朝。出现影响深远的四大奇书、四大名著。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四大奇书),以及清朝的《红楼梦》。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类型有哪些?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主要指自商代、西周到甲午战争以前的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历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产生于夏代。但由于缺乏信史资料,因此,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研究一般从殷商、西周时期开始。
经济政治背景
夏、商、西周都是奴隶制社会。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奴隶本身,政治上实行奴隶主专政,而创造财富的奴隶却处于牛马不如的地位,生活毫无保障,人身没有自由。国王是最大的奴隶主,国家机器以国王为中心,形成了君主制。君主独断专行,对奴隶实行暴虐统治。奴隶常常被任意杀害,甚至成为奴隶主的殉葬品。为了摆脱悲惨的命运,奴隶们采取各种形式同奴隶主进行斗争。这一时期,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奴隶主往往采用宗教和神权的说教对人民进行统治。
春秋末期至鸦片战争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国一直处于帝制社会。在帝制社会,为数不多的地主阶级,拥有大部分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在政治上,实行地主阶级君主专制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建立起以地主绅士为中坚的庞大官僚机构,对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广大农民没有任何参政议政的权利,只有服从的义务。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帝制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反抗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举行了大小几百次的武装起义。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罕见的。
政治思想的分期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从内容上可划分为殷周、春秋战国、秦汉到鸦片战争以前等 3个时期。
殷周时期
商代、西周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当时以祖先崇拜为特征的宗教世界观统治一切。在商、西周两代,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与这种宗教世界观密切相关的神权思想。统治者假借宗教迷信进行统治。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宣扬君权神授,宣称国王是受所谓至尊无比和主宰万物的“上帝”之命来人间进行统治的。周取代商,给君权神授观念以很大的冲击。周统治者为了自圆其说,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观点。这样,神的一元论逐渐过渡到天命人事并重的以德辅天的二元论。在周取代商的斗争中,周的统治者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保民”、“慎罚”等政治主张,这是中国民本思想的开始。(见彩图[河南安阳小屯南地甲骨片,记有主宰人间的“帝”])
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郡县制社会过渡和帝制社会形成的时期。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逐渐变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日趋瓦解,出现了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这是一个社会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君臣无常位,社稷无常奉”,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恢复社会秩序,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和认识出发,提出救世方案。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的政治控制不十分严格,社会上没有绝对的权威,言论相对自由。特别是由于战争年代,各国很需要人才,知识分子的地位较高,因而他们言政议事也较为积极而较少顾虑,形成了百家争鸣,学术空前繁荣的局面。当时著名的思想流派有以孔丘、孟轲、荀况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以《老子》书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学说,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学说等。
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孔丘幻想回到相对统一、相对安静的西周社会,以周礼为标准统一人们的言论和行动,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他向各国统治者呼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用“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人民和处理一切人际关系。他向统治者建议以德治国,以刑辅之,但同时又提出以宽济猛,以猛济宽的治国思想。他要求人们加强道德修养,遵守中庸之道和忠恕之道。强调人治,主张“举贤才”。生于战国时期的孟轲则认为解决时局的关键是实现中国的统一,而只有“不嗜杀人”的仁人才能统一中国。他发挥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提出了仁政说,认为“政在得民”,并进一步发挥了西周后期的民本思想。他的学说被统治者视为迂阔,孟轲之后的荀况肯定儒家学说的某些方面,纠正了其不周世用的迂阔之处。他既主张尊君,亦提倡爱民;既提倡“隆礼”,亦主张重法,并对礼作了系统的发挥;他一方面宣传仁义道德,同时也宣传刑罚法治。他认为“有治人,无治法”,提倡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
法家代表
商鞅、韩非主张富国强兵,提倡耕战;尊崇暴力,强调法治,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任法不任智,提出了“刑无等级”、“以刑止刑”的观点,否认一切伦理道德,主张用武力进行统一;要求强化社会组织,对人民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他们还主张绝对君权,宣传独裁政治。
以《老子》书为代表的道家,主张一切顺乎自然,提倡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反对一切法律制度和物质文明。道家要求人们谦虚退让,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它赞美“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道。
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尚同,强调把天下的思想统一于天子,统一于天;主张尚贤,即用人唯贤;提倡兼爱,非攻,揭露不义之战的罪恶。
农家学派的党徒们主张君民共耕而食,无上下等级的区别。
-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常胜将军
- 下一篇:中国十大传统评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