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隶校尉正确读法是si li jiao wei。因为校是指练兵场。也就是校场。读jiao chang。因为练兵需要jiao zheng校正动作和队形,以提高训练质量提高士兵素质。而校尉就是现在说的指挥官或教官。因此正确的读法是jiao wei。多看历史书籍了解史实许多名词应该怎么读就会清楚了。xiao wei是缪读。但是今人习惯这么读就以缪传缪了。研究历史的人是绝不会这么读的。
“校”读音:xiào。
校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战国末当已有此官,秦朝为中级军官,汉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到汉末,随着军权分散各地诸侯并起,校尉的名号开始多见,而地位则居于越来越多的各中郎将之下。
魏、晋、南朝及北朝魏、齐均置,属领军将军;北齐时属左、右卫府。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隋唐时期定例为武散官低品官号。
唐、宋、元、明六品以下,清只限于八九品。明、清以卫士为校尉。明锦衣卫的校尉同差役。清除散官外,实职不用校尉名,仅为习称。
扩展资料
军衔产生于15-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职业军队建立的时期,军衔一词最早出现于1578年的法文当中,意为“等级的台阶,不同头衔的阶梯或职衔的等级”。
我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
1894年,清朝政府决定依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各国对军衔等级的设置,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
元帅: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将军: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校: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
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尉: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以后带尉字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阶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士: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官职,秦以后间有袭用古制而以上、中、下士为官职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5实行军衔制,1966年被取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兵役法规定,恢复实行军衔制。1988年7月1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断了23年之后,我军又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校尉
司隶校尉中校读作xiào,四个字含义分别如下:
司(sī):掌管、监督。
隶(lì):官员、皂隶。
校尉(xiào wèi ):军职名。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司隶校尉(sī lì xiào wèi),旧号‘卧虎’,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又率领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一直到三国魏晋时期,司隶校尉都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
校尉
【读音】
xiào wèi
【释义】
校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官名。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战国末当已有此官。秦朝为中级军官。汉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清袁赋谌《重修始祖荣公遗像记》:“始祖(袁可立始祖)以武功起家,于明太祖征伐著勋,封睢阳卫昭信校尉,遂家于睢,迄今三百余年矣。”
【职能】
八校尉具体分工如下: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有司马、十二城门侯。
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
屯骑校尉:人穿衣甲,马穿马铠,手使长枪马刀,用于冲突,也称为突骑。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
越骑校尉:人穿薄甲,用弓矢,多用于搜索、警戒及追击。
长水校尉:掌驻扎在长水宣曲的、由匈奴等胡人组成的骑兵。
胡骑校尉:掌驻扎在池阳的、由匈奴(部族与长水校尉所辖不同)等胡人组成的骑兵。
射声校尉:掌禁军中的弓箭手部队。
虎贲校尉:掌战车部队。
汉朝在西域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驻军长官也称校尉,如驻西域的戊己校尉、驻陕甘的护羌校尉等。
同时在汉至魏晋设司隶校尉作为检察官用来监督京师和地方。
- 上一篇:中国古代诗词有哪些常见的意象?各有什么含义
- 下一篇:中国人的英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