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不可以一个没有,也不可以有第二个。指独一无二。
意思就是他的书法独一无二精彩绝伦。
下面是他的资料。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词目】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读音】bù kě wú yī,bù néng yǒu èr 【释义】形容独一无二或唯一的。 【出处】清·张岱《周宛委墓志铭》:“如此异才,求之天下,真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也。” 【著名引用】09年高考作文材料中提到,有人对郑板桥“板桥体”作品的评价为:“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http://baike。baidu。com/view/1970202。htm
可望不可即 ( kě wàng bù kě jí )解释:望:远看 ; 即:靠近、接触。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可遇不可求意思:比喻好的事物只能相遇,追求不到。
独一无二 人常说隶书给人的感觉太张扬,而楷书给人的感觉太拘泥。而聪明的郑板桥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板桥体”。歪歪斜斜而又错落有致,实属妙哉!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实为有理,我颇有同感。不仅是书法界还是我们的社会,不是缺乏“郑板桥”,就是“郑板桥”仿品太多!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体”,需要创新,而不是泛滥的空壳。幼时学习书法,前期都是以临摹为主,刚开始练得很辛苦;直到后来,我才深究其意。原来,学习别人的字体与风格是难,特别是要将那种字体与自己思想情感甚至你的笔法融于一体,然而,真正的境界在于练就你自己的风格,这就是难上加难。学习多年,我仍还未成气候。因此甚是佩服郑板桥这类的先驱。然而,现在书法界中许多自称“书法家”的人,其实也与我的处境一样尴尬,只不过他们的“火候”比我更深罢了。其实也缺少了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描摹”虽能形似,却不神似,也验证了那个“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道理。又岂止书法需要“板桥体”,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其注入。在我们的作文界时常会闹出两个字“抄袭”。如今书籍泛滥,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可有一两本“著作”。然而,却有大部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为狼狈。他们把名家的珍品抄袭一番,汇就一本书,却弄得个四不像。所以说,真正有价值的、意境高的你也抄不像,不如开创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呗!且说最近红爆一时的小沈阳,大家都被他的搞笑天赋所吸引。小沈阳却实在是别出心裁,独树新枝,但是小沈阳可有一,却不可有二。有一,可谓之新潮,有二,有三则不然,不仅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这可就不讨好了。因此,无论怎样,我们的社会都需要“板桥体”,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更丰富的元素,就像字体一样。“板桥体”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既不可太张扬,也不可太拘泥,要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才适度、中和。要根据自身条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于创新,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性。放眼未来,希望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不同的“板桥体”,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轻松舞出自己的舞台!点评:以“独一无二”为题其实是有风险的,因为“无二”的“无”是“没有”的意思,而原材料是“不可以有二”。没有“二”与不可以有“二”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极易在写作的过程中偷换概念,导致偏离题意。但所幸该文作者对材料的内涵把握得很准确,自始至终都紧扣正确的题意。这就很不容易。分析材料后,作者没有恋战,很快选取了自己的角度——“不可有二”,即反模仿,倡导创新。在第一段的结尾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体”,需要创新。紧接着以书法、作文为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创新之重要、之意义。第四段进一步以“小沈阳”为例强调“不可有二”。强调:我们的社会都需要“板桥体”,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三段论证中作者展现出了相当成熟的分析能力,完全不同于许多同学作文中那种“材料+观点”油水分离的现象。你看,“小沈阳却实在是别出心裁,独树新枝,但是小沈阳可有一,却不可有二。有一,可谓之新潮,有二,有三则不然,不仅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这可就不讨好了”。如果换成别的同学可能就是列举一下“小沈阳”如何出名,如何火爆,而这位同学对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艺术价值分析得实在是到位、精彩。这自然是得益于其写作思维的成熟。倒数第二段更近一层谈到做人的道理,强调“要根据自身条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于创新,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性”。而从结尾“希望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不同的‘板桥体’”对“板桥体”这个概念的使用(借代一切创新的产品,有个性的事物)来看,小作者在考场上不仅对原材料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联想、类比的思维也已经被激活了。当然,“人常说隶书给人的感觉太张扬,而楷书给人的感觉太拘泥。而聪明的郑板桥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板桥体’”这句话,对郑板桥的“聪明”是臆断。所以,“既不可太张扬,也不可太拘泥,要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才适度、中和”,也与原材料的意思不合。
- 上一篇:下面哪个成语典故和棋文化有关
- 下一篇:不什么自什么成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