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淮南象牙塔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三国演义 1——15回 故事梗概 和 阅读感受 急~

三国演义 1——15回 故事梗概 和 阅读感受 急~

作者:淮南象牙塔
日期:2021-08-24 00:12:01
阅读: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56,486,856人

蜀汉刘禅炎兴元年(236年):蜀汉940,000人
曹魏曹奂景元元年(236年):曹魏4,432,881人
东吴孙皓天纪四年(280年):东吴2,300,000人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16,163,863人

检查了一下,肯定没错。楼主可以拿去写论文了。

关于三国时期人口数量之辨析

自汉桓帝、汉灵帝以来,天灾人祸不断,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导致东汉的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建和元年春二月,荆、扬二州人多饿死”、“永兴元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①;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②,更有著名的“黄巾之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就不计其数了。司隶、豫州、冀州是东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方,司隶人口约三百万、豫州人口约六百万,冀州人口约五百七十万,占东汉人口约五千多万的四分之一强③,但仅上述延熙九年的饥荒,司隶、豫州就饿死三四百万,其他原因导致户数的丧失,就更难以计算了。
自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虽然镇压了主要的几支黄巾军,但黑山、青兖黄巾等余部尚散布各地,随之而来的是凉州汉羌各族的暴动,又不断对司隶进行袭扰。汉灵帝无力处置,又在几年后病死,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然而,统治阶层内部在对最高统治权的争夺中两败俱伤,引来了另一个权力的觊觎者董卓。

董卓对治理国家无甚才能,但在破坏上却有着惊人的能力。“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

在面对关东州郡的联合讨伐下,董卓竟然“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以至于“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④,到汉献帝入关时,加上迁徙而来的人口三辅户口也不过才数十万,人口户数的丧失,可见一斑。

紧接着的军阀混战,更是人口迅速丧失的根源。

首先是饥荒,连军队都不能保证粮食供应,老百姓就只有活活饿死了,甚至人吃人。“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⑤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时,“蝗虫起,百姓大饿”、“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曹操也不得不“罢吏兵新募者”以节约粮食⑥。

其次是战乱,曹操征徐州,“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⑦。李傕等在关中,“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⑧。

再次,战争对于作为强壮劳动力的战士的摧残,也到了无所复加的地步。麹义与乌桓、鲜卑“合兵十万”进攻公孙瓒,由于粮食缺乏和战斗损失,在撤退时只有“余众数千人”⑨。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袁绍战败,“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⑩

自汉桓帝时开始持续到汉灵帝时长达四十余年的天灾人祸,以及随之而来二十余年的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减损。以至于曹操拿到冀州的户口簿,发现“可得三十万众”,惊喜的称之为“大州”①,实际上这个户口统计的年份甚是可疑,自董卓之乱直至曹操平定冀州,这段时间冀州长期陷入战乱,毫无可能进行人口统计,这个户口的统计当在汉灵帝末。况且“可得三十万众”,按照壮年男子(从23岁到56岁都在服兵役的年龄之内)与老弱妇孺的比例,整个冀州的人口也已锐减到一百多万,远远低于五十多年前的五百七十万。

北方战乱不断,并不代表南方就是世外桃源。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都镇压过反对自己的大规模叛乱;荆州的刘表除了与袁术争夺南阳之外,还镇压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叛乱;而扬州的刘繇被孙策赶到豫章,孙策又马不停蹄的降服诸郡,当相比而言还算战乱最轻的地域。远在绝域的交州,倒是一片繁荣景象。

赤壁之战后,荆州经过大规模的战乱,人口迅速减少,经济遭到破坏,所以庞统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②。刘备在平定益州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抵抗不大,所以益州的人口损失和经济损失也不是很大。孙权主要的活动是平定山越,以其“羸者充户,强者补兵”③,以及骚扰淮南,俘虏人口,江东及交州基本上没有战争的创痕。

迄于三国初期,人口才有了相关记载。但我所述三国时期户口数,仅是一般民户在国家户籍上登记而见于历史记载的户口数。由于当时有许多人不向国家登记户口,一些特殊身份的人也不编入一般民户的户籍,所以一般来说,国家户籍上的户口数要少于或远远少于实际所有的户口数。但国家的赋役和兵役都是他们承担,对于我下面将要论述的各国兵力是主体与枝叶的关系,所以我并不将脱籍的人口计算在内,只计算国家所能控制的人口。

关于曹魏的户口,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户口缺乏记载。在魏明帝时杜恕说“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陈群则说“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蒋济也说“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三人异口同辞强调人口寡少,即使按照杜恕的说法,东汉时豫州人口约六百万、冀州人口约五百七十万,魏国早期人口并不会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数字。西晋时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景元四年(263),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杜佑在《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记载与此略同,仅口数作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那么魏国的人口应为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关于蜀的户口,史籍中也有前期和后期两个数字。《晋书·地理志》记载:章武元年“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景耀六年蜀国灭亡时的人口,王隐在《蜀记》中记载“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吴的户口,难以考查。《晋书·地理志》说:“孙权赤乌五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记载吴国灭亡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以上两组户口统计数字大致相同,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怀疑,吴自赤乌五年以后,再没有进行过户口统计工作,所以王浚在灭吴时所得的户口数,仍然是三十八年的统计数字。

根据上述数据,魏、蜀、吴三国末期时的总数是户一百四十六万六千四百二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不包括官吏和军队)。《续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户口数是“户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户”,《晋书·地理志》则记载为“户一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三国的户、口数大约相当于东汉最高户、口数的七分之一弱。

西晋的户口数,《晋志·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时,“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与前面统计的三国户口总数相比,户多近一百万,口多近八百五十万。由于这时晋刚刚灭掉吴国,所以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应是在原魏、蜀境内。魏、蜀的户口是魏灭蜀那年的统计数字,距离太康元年只有十七年。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增加户近一百万、口八百多万,应当归结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西晋初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这有利于人口的自然增殖。

其次,推行轻徭薄赋,经济的发展使部分脱籍人口想要稳定,这样就必须重新入籍。

在《三国志·陈群传》裴注中记载:“按《晋太康三年地记》,晋户有三百七十七万,吴、蜀不能居半。”这与《晋书·地理志》所载太康元年的户数相比,两年内西晋的户数激增一百三十多万户,超过太康元年的户数一半有余。这显然不能归因于人口的自然增殖,而是与太康元年开始推行的占田令有直接关系。因为既要在全国范围推行占田制,就必然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户口、财产登记工作,编制新的户籍,脱离户籍的人为了取得土地的合法所有权,就必须得重新向国家登记户口。再,魏晋时期封建依附关系有很大发展,门阀大族既占有不少合法的荫户,也占有数量更多的非法隐户,如在颁布占田制的前几年,中山王司马陆就曾占有簿籍不挂的隐户和冒牌荫户七百多户。西晋占田令中规定品官荫户的数额为一至十五户,这是比较低的,推行这种荫户制,可以把官员大族拥有的一部分依附农民转变成国家的编户。太康三年国家编户的激增,主要应是这次与推行占田制联系在一起的检括户口、整理户籍的结果。太康三年国家有三百七十七万户,如每户平均以五口计,则那时国家控制的人口大约可达到一千八百八十五万人左右④。

-----------------------

①《后汉书·桓帝纪》②《后汉书·灵帝纪》③《续汉书·郡国志》④《后汉书·董卓传》⑤《三国志·魏书·太祖纪》注引王沈《魏书》⑥《三国志·魏书·太祖纪》⑦《后汉书·陶谦传》⑧《三国志·魏书·董卓传》⑨《后汉书·公孙瓒传》⑩《后汉书·袁绍传》①《三国志·魏书·崔琰传》②《三国志·蜀书·庞统传》注引司马彪《九州春秋》③《三国志·吴书·陆逊传》④《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四章(户籍制度)·第一节(户口数的历史记载)》(白寿彝总主编)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199614。html?md=3

魏(220~265)、蜀(221~263)、吴(229~280)三国的军事制度。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的武装割据势力,经过混战兼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三国又不断为一统天下而争战。频繁的战争,促进三国军事制度在两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各国因创建过程和地理差异,又有不同特点。

军事领导体制 三国形成时期,起兵将军或王,都打着汉王朝旗号,亲自领兵,以其幕府为军事指挥机构。曹丕称帝后,魏军权集中于皇帝,置尚书、中书二省长官为军政辅佐。尚书省之下设五兵尚书曹,为处理日常军事要务的专门机构,并分置中兵、外兵、都兵、别兵和骑兵五曹郎,分理不同军队事务。凡有征伐,皇帝临时命宗室重臣为大将军或都督中外诸军事,总理参战诸军。后置而不废,成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末期,魏国军权旁落司马氏,司马昭相府实为最高军事机构。蜀国建立后,刘备废大司马,亲掌军权,并统兵征战,以诸葛亮任丞相的丞相府为统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关。刘禅当政后,诸葛亮掌军政大权,总揽全军。末年,则以大司马主管军政,以大将军加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最高军事统帅。吴国军政大权决于孙权,以左、右大司马掌军事行政,大将军或上大将军为最高统帅。孙亮即位后,置大司马为最高军事统帅。其后,通常以大将军冠督中外诸军事或领中外诸军事总掌全国军务。此外,三国设军师参议军务,或协助将帅统军。曹操于建安(196~219)初年设军师,他任司空后又设军师祭酒,继有中、前、左、右军师。后来,外军中也设置军师,如征南、征东军师。曹丕称帝后,高级武官下皆设军师,如太尉军师、大司马军师、大将军军师、抚军大将军军师等。蜀国早期有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既当参谋又有指挥权,后来设中、前、后军师,也多为将军兼任。吴后期所设左、右军师,一般以左、右大司马兼任。

地方军事机构,三国承汉,实行州郡领兵制。州刺史(州牧)或冠将军号,或以持节都督兼任,为辖境最高军政长官。郡太守加将军号者领郡兵,并置都尉专管。

军队构成 三国形成时期之初,各起兵将领以将军亲自统军,兵力较少,并集中使用,实各为一支军队。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基础后,曹操同时要对付刘备、孙权,其中央军分为集中机动与分区镇守两部分:一部分集中于中央所在地,担任宿卫兼出征,称中军;另一部分由中央派遣,分别镇守京外,尤其是与蜀、吴邻近地区的军事要点,称外军。中外军体制随之形成。当时,孙权、刘备仍以将军或王开府(设立机构),统掌军政大权,实行中、前、左、右、后五军制。蜀、吴统治者相继称帝后,同魏一样,军队分中央军和州郡兵,中央军分为中军、外军。

中军。魏初,主要由曹操相府亲军转变而来的武卫、中领、中护、中坚、中垒等五营组成。正副统帅为中领军和中护军。后期,司马氏为准备代魏,扩充中军,兵力远强于外军。蜀中军的宿卫军主要有左、右羽林郎和虎步营、虎骑营,长官称部督或监。其他中军统帅不固定,有监军、都护、护军等称。吴中军以宿卫军为主,称羽林、武卫、虎骑等,首领称督或将军。
外军。指由在京外各都督统领的军队。魏主要置于沿边诸州,由朝廷委宗室贵戚出任都督,统掌一方军事。有的还兼领太守、刺史,视其资望,加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或四安(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四平(平东、平西、平南、平北)将军称号;有的同时辖两三州驻军。其权限有使持节、持节、假节等。蜀、吴外军将领,一般将驻地名冠于都督或督前为称号,如永安都督、江陵督等。

州郡兵。即地方军,基本以刺史、太守私人部曲为基础增募组成。担负本州郡守备,有时也奉命配属或协同中外军征战,其长官由刺史、太守兼任,多带将军称号。魏在未置外军都督的各州,设监军1人,称监某州军事,以控制地方兵。

三国军队,有步兵、骑兵、弩兵和水军等兵种。水军以吴最强,步、骑以魏为盛,弩兵以蜀最著名。三国总兵力,最盛之时约达80万~90万:魏40万~50万,蜀10多万,吴20多万。

兵役制度 三国形成之初,沿袭东汉,主要实行募兵制。至建安年间,因长期战乱,逃兵增多,人口减少,募兵困难,曹操、刘备、孙权都开始逐渐实行不同名目的世兵制,以确保兵源。曹操将士兵家属集中居住,作为人质,并从中获取后备兵员。其兵称士,以服兵役为终身义务;其家称士家或兵户、军户。士家另立户籍,与民户分离,子孙世代为兵,士兵叛逃罪及家属。同时,规定士家女子不得外嫁,士死后寡妻遗女仍配嫁士家,以繁衍士裔。吴还实行世袭领兵制,将帅世袭,所统之兵亦世代相袭,家属随军营居。三国时期,除世兵制外,又用招募、收降、征兵补充军队。还以多种手段,从少数民族中获得大量兵员。如魏的乌桓兵、凉州兵,蜀的南中飞军、叟兵,吴的山越兵等。

三国沿袭汉制,建有抚恤制度。如士卒死亡,要收殓葬埋,魏曾规定送至其家,官为设祭。对伤残将士,免徭役,授土地,给耕牛,分米谷等。

管理与训练制度 各国注重以法治军,定有管理、训练一系列制度,并严明赏罚,以确保其施行。曹操颁布的《论吏士行能令》、《军令》、《败军抵罪令》等,魏军一直奉为治军的法令、制度。其主要内容有:行军、列阵、攻守、驻营和战船停发等,均得按指挥信号行动,违令者斩;战场上士兵紧随本队旗帜,不得乱位,临阵逃脱者,一律斩首;家属隐藏逃回士兵逾一日不报,同罪;行军不得损坏庄稼等。还规定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三国的将领出征或镇边戍守,皆以家属为人质。魏、吴还设校事,监察军民隐事。军队有轮休制度,魏、蜀休假人数常为五分之一。各国都较重视军事训练,建有训练基地,诸葛亮在成都附近以八阵图演练军队,曹操作玄武池培训舟师,孙权利用江湖大练水军,收效显著。魏在每年立秋后举行阅兵,号曰“治兵”。

后勤保障制度 三国军队补给,主要由政府筹办。军粮、军费依靠租调和屯田收入,其中屯田收获的军粮比重很大。屯田有民屯和军屯。魏国军屯又分军队屯田和军户屯田。军队屯田,主要由驻守与吴、蜀临近地区的外军担任,按建制由各级军官管理,且耕且守,耕战结合。军户屯田,由军事系统的农官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管理。蜀军屯主要在与魏接壤的汉中地区,有时与农民杂错垦耕,但原建制不变,由当地长官担任督农,指导屯田。吴的军屯多是士兵和家属一起耕作。吴还实行奉邑制,赐给统兵将领若干县邑,用其租税收入供给部曲及所统之兵,奉邑多少根据官职大小和领兵数量而定。

武器装备,由官府作坊制造,设军官监造。相传蜀诸葛亮曾改制成一发十矢的连弩,装备部队。各国均有造船基地,吴国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所造“长安”号,可载士兵千余人。物资运输,主要靠牛马骡驴和车乘,传说蜀用“木牛”、“流马”运输,提高了山区补给效率。
另外,三国袭用汉时边防烽燧制度,建有守望、报警和其他通信设施,沟通京城与边防、督将与部属间联系。军事文书由驿站传递,魏还定有在急信上插鸡毛的制度。

三国军制突出的特点是:中央军建立中外军体制、普遍实行世兵制和大兴军屯。这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产物,与军事斗争相适应。但后来外军势力膨胀,至东晋,中央已无法控制、指挥。世兵制有较强人身依附性,对后世士兵地位低贱化和门阀制度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参考书目
陶元珍著:《三国吴兵考》,见《燕京学报》第13期,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

何兹全著:《魏晋的中军》、《魏晋南朝的兵制》,见《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2。(任昭坤)

1。白马义从

  沮授为监军,白绍:“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白马将军’。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以实禁卫也。”在三国的征战中,“白马义从”只是一颗流星,它是公孙瓒的精锐骑兵部队,可惜,只经过短暂的辉煌,就在界桥战役中被袁绍的大将鞠义歼灭了。公孙瓒是在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中以勇猛豪迈而成名的,他善使双头铁矛,《后汉书》曰:“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白马义从后扩充成相当规模的部队,一时威震塞外,乌桓“乃画作瓒形,驰马射之,中者辄呼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可惜,界桥之战公孙瓒碰上了他一生的克星鞠义,白马义从就此一蹶不振。“。…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盾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雨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剌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这是一个典型的用弓弩击破骑兵的战例。值得一提的是有资料提到赵云原是白马义从之一,也算给这支精兵保留了种子。顺便说一句,《英雄传》记载,袁绍听到白马义从,有这样一段对话--绍笑曰:“彼有‘白马义从’,某有‘大戟士’,安惧哉?”呼郃:“隽乂,盍为吾破之!”郃自张望不言–那么,张颌的大戟士,是不是袁绍军中的又一支精兵呢?

2。陷阵营

  陷阵营是一支独特的部队,人数不多,但作战极为勇猛,它的指挥官是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人称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说到陷阵营就不得不说说它的主帅高顺,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以忠诚闻名,吕布被平灭之后,一言不发而引颈受戮,这在反复无常的吕布阵营中颇为罕见,曹操对吕布手下无法劝降而杀的也只有他一人(陈宫是因为深知曹操底细,不能不杀)吕布的确没有帅才,对高顺不能很好使用,但深知陷阵营的战斗力,故此“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吕布的悲剧,也是这支精兵的悲剧。

3。白耳兵

  白耳兵,是刘备的亲军卫队,刘备既然是个老革(老兵痞的意思),他身边的白耳兵自然也是深经战争的惊涛骇浪。值得一提的是白耳兵的指挥官陈到,陈到,字叔至,汝南人,随刘备身经百战蜀国建立后封亭侯,征西将军,协助李严镇守白帝,《三国志》称“征南(赵云)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列”。夷陵蜀军战败,陈到与傅彤断后,傅彤战死,陈到率白耳兵数百,几百杆枪就挡住了吴军的狂追,白耳兵战斗力可见一斑。这位蜀国猛将在《三国演义》里面居然连名字都没有,实在奇怪,因为他本来是刘备帐下仅次于赵云的悍将,这可能是因为罗贯中给蜀国写出的猛将之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史实,只好委屈陈到了,另外陈到在历史上“名位常并赵云,俱以忠勇之将称”,有了一个赵云已经够典型,罗贯中可能在构思的时候将二人合并了,于是演义中陈到的威猛只好在赵云的影子里闪现了。

4。丹阳兵

  这是陶谦的老本,他自己就是丹阳人,作为徐州的老军阀,陶手中虽然没有好的战将,但是握有一支精锐的“丹阳兵”,因此也可以对抗曹操这样的大鳄。“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刘备增援陶谦的时候,陶谦赠送了数千丹阳兵给刘备。后来随着刘备转战千里的部队,就是这支精兵。其余的丹阳兵则在曹豹指挥下诱发了吕布夺徐州的战争,估计后来吕布的部下中不乏丹阳勇士。但是显然还有少许残留在当地的丹阳兵,他们成为好生食鱼鳖的广陵太守陈元龙部下,就是这点儿丹阳兵,后来竟然击退了小霸王孙策的渡江攻击!从刘,吕与曹操的激烈战斗看,我的感觉丹阳兵属于东夷孓遗,基本就是一支廓尔喀部队,能征惯战,吃苦耐劳,有项羽子弟兵之风。

5。无当飞军

  所谓无当飞军,是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汉劲旅,和刘备传统的王牌军——白耳兵,以及西凉马氏军团鼎足而三,一时瑜亮。这支军队富有特色,从部队性质上说,给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类似于法国的外籍军团,是一支职业雇佣军。蜀汉政权原来就曾经使用过三苗后裔的武陵蛮(从河南南迁,和西南夷不是一个体系)雇佣军,在伐吴战争中大显身手,连猛将甘宁都死于这些蛮族手中。七擒孟获——当然只是一个象征——的战争中,诸葛亮更充分认识到了南中少数民族的英勇善战。这并不奇怪,历史上,农耕民族普遍缺乏果毅精神,而游牧,渔猎民族则往往好勇斗狠。随着南中战争结束,恢复和平,这些剽悍的战士便陷于失业,把这样的力量留在南方,无疑是社会极大的不稳定因素。看看台湾在抗战后发生的二二八事件,带头闹事的就是从原日军中复员的台湾籍高砂部队成员。为此,诸葛亮对此实施了一箭双雕的有利政策,就是征召少数民族战士加入蜀国政府军,而经费问题,就由当地地方豪强解决。
6。先登死士

“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界桥之战,这八百“先登”在袁绍大将麹义(不要看不起被演义忽视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现比所谓的“河间四将”还抢眼,后来因为居功自傲,被袁绍杀死)率领下竟然击败公孙瓒的“万余”骑,其中还包括精锐的“白马义从”!“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史书中写很明白,这八百人“晓习羌斗”,也就是熟悉“骑斗”,在公孙瓒骑兵冲来时他们躲在“楯下”,“未至数十步”时一起冲出,用千张“强弩”射垮了公孙瓒纵横北地的“控弦”。汉武帝时,李广之孙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深入匈奴腹地,与相当于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骑兵相遇,结果他们硬生生坚持了十天,转战千里,杀敌数万!但最后李陵箭尽被擒,被俘前他曾说:给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们就可以坚持到汉朝边境。可惜他们一只箭也没有了!据说他们一共射出五十万支箭!!!!!从中可见“强弩”对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杀伤力可以用“恐怖”来形容。附带说一下曾经被袁绍寄予厚望的张合“大戟士”面对被麹义击败的2千骑兵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最后还是麹义来救了袁绍。麹义先登——轻骑兵的克星。

7。西凉铁骑。

  为什么马超的可以以一州之地对抗曹魏全国?这就是“西凉铁骑”的威力。“超军中多高鼻深目者”,其实马超的部队中是有罗马西来的军人,大量吸取了罗马军阵的优点。“马超军队和董卓军队的区别,在于董卓军队受到匈奴等游牧民族军队的影响较大,注重骑兵和机动”。标枪,希腊密集军阵,重装盾牌,以及军队编制和战法上,和古罗马十分接近。葭萌之战,连见多识广的刘备也对这种战术十分欣赏。后期蜀汉军队战斗力强的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吸取“西凉铁骑”的训练和严格纪律性。其实他们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重装骑兵,所以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对付不了“强弩”,曹操打败西凉兵主要是计谋,但和其战术也有关系,那就是筑城后,用强弩远射西凉兵,由于“西凉铁骑”只装备标枪,射程有限,所以十分被动。再有一个缺点就是机动力的不足,在和曹操精锐“虎骑”较量中处于下风,这和它的重型装备是分不开的。西凉铁骑——西方技术装备的精锐骑兵。

8。虎豹骑。

  “仁弟纯,初以仪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从围南皮。”“曹休字文烈,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曹真字子丹……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屡次出现“虎豹骑”,而且可以是曹操的“宿卫”,其统帅也都是曹氏宗族的杰出人物。那麽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好可怕,“百人将”做虎豹骑的小卒>_<。“天下骁锐”名副其实。看看他的战绩。“纯麾下骑斩谭首。”短短一句话,似乎没什么大不了,可你联系《三国志》的上下文就会明白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仗。我们可以看出这支部队的攻坚能力,和他打硬仗的能力(其实虎豹骑在史书中极少的几次露面几乎全是硬仗)。“及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躣顿”。千里奔袭,攻之能克,机动力和战斗力可见一斑,要知道这躣顿可是号称“冒顿”再世。“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率。进降江陵”,可见演义中的追赶刘备那支“五千铁骑”在正史中就是虎豹骑。他们一昼夜行“三百里”,诸葛亮说是‘强弩之末”,结果刘备反而被杀得几乎全军覆没,要不是关羽及时赶到,恐怕历史就改写了。其天生的快速能力展露无遗,这是刘备没有想到,而尤其令刘备感到震惊的是,他们在如此急行军后还能有这么强的战斗力。现代考古发掘出曹魏“豹骑都督印”,可见这支部队其实是虎,豹骑。“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可见在对西凉铁骑的战斗中,虎豹骑也出战了。因为有后面这一句“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这五千铁甲就是虎豹骑(骑兵已经是难得,这样的精锐铁甲可以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能大破西凉铁骑一方面是曹军“轻装步兵”顽强的拖住了敌人,为“虎骑夹击”争取了时间,但根本上还是他强大的战斗力决定的。在以后虎豹骑就销声匿迹了,个人估计他们是归入了曹公(曹操破马超后进封公爵“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近卫。后来极可能归入曹魏精锐五营: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当然,最大可能是骁骑营。(许楮的虎士后来就是归入武卫营)这支部队是先成立,后选帅:“太祖难其帅。纯以选为督,抚循甚得人心。”在曹纯死后,虎豹骑没有了统帅,太祖曰:“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可见曹操对这支“天下骁锐”窥视已久。

9。大戟士

大戟士属于重装骑兵,统帅是张郃,是袁绍部队中的精英部队大戟士统帅张郃,每个士兵都配备着大戟和重甲,而每个大戟士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普通士兵很难在身着重甲的情况下挥动大戟战斗)。是袁绍跟公孙瓒相抗衡的一支精兵,可惜在与公孙瓒的战斗中遇到了以弓马见长的白马义从,反而被白马义从给克制。但这些内容未有史书佐证。
《后汉书》记载:余众皆走。绍在后十数里,闻瓒已破,发赜息马,唯卫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许人。

10。青州兵
在初平三年(192年)十二月,青州黄巾军主力无条件向曹投降(不是战败投降)。投诚后的青州黄巾军,连家属在内共计百余万人,其中三十万身强体健者,被曹操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青州兵”。至于那些没被收为军人的青州黄巾军则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作后方补给。被编后的青州兵在曹操的管理下已与以前的流民武装再不相同,并且不久后就投入战斗。
“追黄巾至济北。冬,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陈寿不愧是著史名家,短短两句话就将青州兵的由来和组成讲的非常清楚,没有任何模糊矛盾之处。有人认为史书对此记载很笼统,说曹操收服了30多万身体强壮者,编成了“青州军”,是史书的一个缺乏详细考证的地方。 事实上向曹操投降的黄巾人众公有100万左右,其中黄巾军数量上为30万,不仅有青壮男子(即后来青州兵的主体),还有老弱士卒和年幼的“娃娃兵”,鉴于之前进攻徐荣失利以及所募扬州兵反叛的前车之鉴,曹操将士卒的战斗力和忠诚放在首位,青州兵战力剽悍所向披靡且如牙兵卫士般只效忠于曹操一人即是其证。可以想见,青州士卒一定经过了颇严格的选拔,最终有数万人被编为正式军队建制,为打消士卒后顾之忧同时建设较为稳固的后勤基地,其余人众,包括青州兵的家属被安排屯田,为军事提供粮草保障。

11。虎卫军

虎卫:威名赫赫的虎卫是魏国最强的攻击步兵,曹操拥立献帝后组建的军队,选极其精壮之士,由典韦、许褚带领。虎卫将士们在攻击时,犹如猛虎下山,迅猛之极,实乃敌军的恶梦,这支军队可谓是战功赫赫,多次救曹操于极度危难之中。虎卫军在三国志里面确实没找到,只是许褚传里有这么一句“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馀人,皆剑客也。”,典韦传里只字未提有关什么虎卫军的记载,一开始由典韦带领,后来给许褚的说法不知从何而来。

12。银翎飞骑

对于东吴特殊兵的名有意见~蜀和曹都是史名。东吴也要给吧,还有火弓,东吴有一支叫车绞弩的部队可以发出火矢(说是弩机没说是车可以改一下,可以改成魔攻的弩车,或者是给他手上拿一个弩)。还有把多重也改了,孙权有一支亲卫军叫龙飞卫常中程投放小戟斫敌(戟(ji)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抢头,旁边附有月牙形锋刃,,,斫(zhuo)用刀砍),代替骑弓可以是普攻重甲,一般是远程攻击(至于什么技能,可以没有可以投几个,可以渐射,我喜欢一条线伤(低一点也可以,打射手用的)),当被近身后则拔刀变成近战(可以没,我喜欢被打后有几率马上多砍一刀(类似军团指挥官的别动,没吸血,几率可以低))。。。塔这个东西肯定要削的,东吴也要做好打阵地的准备

13。飞熊军
飞熊军董卓的私人精锐部队,旗帜上绣有肋生双翅的飞熊图案,由董卓的心腹大将李傕等人统领。飞熊军全部是由西凉军中的精英和能人异士组成,如董卓军中的胡车儿,据说其“力能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飞熊军装备十分精良,拥有西凉铁骑和经常与外族作战的西凉将士,战斗力十分强。”(《三国演义》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便命心腹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领飞熊军三千守郿坞,自己即日排驾回京。。。。却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闻董卓已死,吕布将至,便引了飞熊军连夜奔凉州去了。”)。
属于精锐铁骑类,董肥从西凉来的,这个是第一代的西凉铁骑,比马超攻曹时期的应该不是一个档次的。

14。藤甲兵
以西南荒蛮之地所生野藤为原料,经能工巧匠加工制作藤甲,又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后才制成。此甲又轻又坚,善能防箭,刀砍枪刺不入,遇水不沉,加之所备士卒为百战老兵,战场之上所向无敌。后诸葛孔明南征之时,用火攻之计,火烧盘蛇谷,大破藤甲军。由大将兀突所帅。
总之。估计是穿着高级装备,又很能打的一帮少数名族老兵,把诸葛亮都打的不得不用火攻,减寿10年,不是一般部队能干的出来的

15。并州狼骑/并州飞骑
吕布曾经是执金吾丁原义子,任汉朝的虎贲中郎将,直接统帅汉朝最精锐的骑,步兵,而这支部队是汉武帝时期组建的虎贲羽林,战绩相当彪柄,霍去病曾经就指挥过这只部队。汉庭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支汉朝的王牌部队就一直留了下来,十骑冲破张燕的万众精兵可不是闹着玩的,差点灭了青州兵也不是神话。
直到徐州城破,这支部队在三国时期应该是最猛的。
吕布骑兵的训练和战术方式跟汉庭历来的训练战术基本一致。只要了解了汉军骑兵战术就基本可以了解吕布骑兵的特点。汉军的虎贲羽林主要是速度迅猛,机动性强,战法上善于避实击虚,弓骑水平高等特点。当然这也是骑兵的本质特点。然而,战士的彪焊有强弱之分,虎贲军是则其优者。

曹操虽杀吕布,然后吕布手下的主要将领基本尽归曹操,,然后造就了虎豹骑得神话。
不多说了,王牌中的王牌,骑兵中最精锐的部队,也解释了为什么诸侯们都怕吕布的原因。

16。元戎弩兵/连弩兵
诸葛亮为对付曹魏的骑兵部队,发明的“元戎弩”:“元戎弩”已有现代机关枪的雏形,拥有自动上膛的功能。蜀汉军队大量装备了元戎弩。组成了强大的弩兵部队。
魏都督司马懿在追击诸葛亮的部队时,被诸葛亮所埋伏的“诸葛连弩”所射杀,差点就全军覆没了。此后诸葛亮送一件女人穿的衣服嘲笑司马懿。
总的来说,是精锐弩兵部队,专门对付骑兵的。

17。解烦兵/敢死兵/羽林/无难/车下虎士
一支直接隶属孙家中央的精锐的神秘部队。这支部队的番号就叫“解烦”。这解烦兵的创立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刘备南下的时候。

《三国志。吴书》的《胡综传》:
  刘备下白帝,(孙)权以见兵少,使(胡)综料诸县,得兵千人,立解烦两部,(徐)详领左部、(胡)综领右部督。

  “解烦”的组建原因在此,目的是为了解决孙权火烧眉毛的刘备东征之烦也。初期统帅就是分领左右的徐详和胡综。
《三国志。吴书。陈武传》:

  建安末,追录功臣后,封修(陈武之子)都亭侯,为解烦督。)
  建安末年,陈修以亭侯的爵位拜“解烦”都督,这支部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此时,孙权的烦恼看来是不住增加中,所以“解烦”也不断扩充,并且在作战中临时分给大将指挥。

黄武二年,(韩当)封石城侯,迁昭武将军,领冠军太守后,又加都督之号。将敢死及解烦兵万人,讨丹杨贼,破之。(《三国志。吴书。韩当传》)
 
孙权在丹杨郡境内建城建业,他临时抽调“解烦”是为能够顺利平定丹杨贼,说明“解烦”的作用是拱卫国都的中央军一份子。 综合来看,就是孙家班拱卫国都的卫戍精英。

(张温)表讨宿恶,寡人信受其言,特以绕帐、帐下、解烦兵五千人付之(《三国志。吴书。张温传》)“绕帐”、“帐下”这些都是宿卫亲兵,相当于拱卫皇宫的禁卫军、羽林军一样,“解烦兵”能够与之同列,地位不言自明
“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
东吴步兵中精锐中的精锐。能破丹阳兵就说明了问题。
外话,东吴的军队番号是最乱的,同一支属性的部队,有好几个名字,同时还有各个将领的私兵等。所以我把这几个兵都归纳到了一起,其实他们都是精锐重装步兵。解烦和敢死、无难是中央军已经介绍很多了,属于吴军中精锐中的精锐。羽林是仿照汉制的禁卫部队。
车下虎士都是各个吴国诸侯王的私人卫戍部队,也应该是非常精锐的。
子弟兵

18。魏国其他军队
渔阳突骑:曹彰平乌丸时编练,精于骑射,常为军锋快速突击敌军,近身作战亦不逊色。
泰山兵:程昱、吕虔编练,骁勇善战,后归夏侯惇统领,使用朴刀与飞钩,极善攻城。
武卫骑:曹仁部下骁骑,屡随仁出征,为中坚力量,后大部分调归中央禁军
霹雳车:由刘晔发明的强力抛射攻城器械,杀伤力较投石机更强大,射程更远,且可投掷火石。

19。蜀国其他军队
贲义从:诸葛亮编练,使用长柄战斧(诸葛亮曾作《作斧教》),战斗力极强,为中坚兵种。
  夜叉行:刘备编练的偷袭部队,使用铁剑与钩镶。常夜袭敌人,故名,极为轻捷勇武。
  骠刀骑:第一支三国时期普及马刀的骑兵队伍,战斗力极强,对步兵威胁尤其大。
  折冲彪骑:刘备麾下强力突击骑兵,每战必敢死在先,故名,战斗力极强。
  西凉铁骑:由凉州降羌组成,为强力重甲骑兵,最精锐勇猛的骑兵部队之一。
井阑:由楼车改造,上置高台,弓弩手于内向城中射箭,中心部可藏大量士兵,预备登城作战,但移动缓慢。

20。吴国其他军队

蛟鳄军:周瑜编练的强力水军,水战时常潜至敌船下将其凿沉,陆战亦不逊色。
毒齿材官:由山越降兵组成,近身肉搏悍勇异常,远程常以毒箭攻击,令敌军闻风丧胆。
宿卫虎骑:太史慈编练,常从征讨,骁果敢战,为骑兵中坚力量,后一部分调入中央禁军。
龙飞卫:孙权亲卫军,作战时常在中程发小戟斫敌,战斗力极强,为骑兵中最强力之一。
车绞弩:鲁肃发明的可灵活移动的弩机,重箭射出时可镶在城墙上,供士兵攀爬用,亦可发火矢。

少数民族军队
匈奴:轻骑兵:匈奴族编练的轻装骑兵部队,常用以快速突击敌军远程兵与辎重,灵活轻便。
羌铁车兵:羌族强力战车兵,车上配备铁枪、弓箭、链锤等强力武器,战斗力极强 乌丸飞镰骑:乌丸族强力骑兵,使用的飞镰可在中程斩敌,且杀伤范围较大,战斗力极强。
鲜卑:狄弓手:鲜卑族步弓手,射程很远,极适于对付正在集结或冲锋伊始的步兵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望采纳
O(∩_∩)O谢谢

    相关推荐

    聚合标签
    成语乌灯黑火是什么意思,成语乌灯黑火的拼音 含有&quot;内外&quot;的四字成语 形容人多aabb的词语 逃能组什么词语 婉转悠扬是否有错别字 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唐高祖李渊是什么结局? 诚信是什么 什么然什么不动的成语有哪些 修的成语有哪些 梦见家人出血是什么预兆 形容有学问的人的四字成语 后面有“人”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摸组词一声 人是第一个字和中是第三个字的有哪些成语 中考语文小题狂做(含答案) 最后个字是备的成语 飞黄腾达的近义词是什么? 感情和生活,都离不开哪些事? 第一个字是道的四字成语? 低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是什么意思 词语什么不什么有 与六有关的成语 1000个四字成语 如何辨别花蛤是活的还是死的 死有什么组词 &quot;隰有苌楚,猗滩其枝,乐子之无知,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quot;... 请高人分析五行取名,急需 请问,非审判人员私设公堂,对公民进行恶意侮辱诽谤式审问或问询... 表示合作的成语 惊弓之鸟的之字是什么意思 加拿大的历史? 类似于惊弓之鸟的成语 三国演义中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求描写山 心所同然者如此 太行山在什么地方? 黑灯瞎火是什么动物 含有卧字的成语大全 藤组词有哪些 柳永的哪首词里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求名字,谢谢啦 儒为表 李鸿章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6十4成语 道为骨 清心寡欲啥意思? 请教初中语文问题,会的同学帮忙 无什么无什么的成语 徙木为信是什么意思 我到底是得的什么病啊,现在都晕了 跟水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有首歌是男生唱的,歌词是窗外的天气,像你心藏在谷底 飞黄腾达同类成语 ()新()() 成语歹字开头的成语 对这句“痛饮狂歌空对月 楚有什么四字词语? AACC式成语 秦时明月少司命为什么不能开口说话?她的来历是什么 卧榻之侧 佛为心 文学欣赏的角度 私设公堂罪是如何判的? 你好,请问下你找到郭德纲 偷斧子 一上来是给郭德纲 一个人掌...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quot;是啥意思 表示亲热的成语 带珠字的成语 别人一直抓住这句话不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