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淮南象牙塔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七相五公是什么意思

七相五公是什么意思

作者:淮南象牙塔
日期:2021-08-14 19:45:43
阅读:

一、《劝学诗》

【作者】颜真卿 【朝代】唐

原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释义: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赏析:

《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的诗歌中,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

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二、《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原文: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释义: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赏析: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三、《劝学诗 / 偶成》

【作者】朱熹 【朝代】宋

原文: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释义: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赏析:这是一首逸,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以为为所作,姑且存以备考。

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四、《白鹿洞二首·其一》

【作者】王贞白 【朝代】唐

原文: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释义: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并不是道人过来嘲笑,周公的精义孔子的思想教导投入钻研中。

赏析:

这是一首写诗人自己的读书生活的诗,也是一首惜时诗。“白鹿洞”在今江西省境内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南。这里青山环抱,碧树成荫,环境幽静。名为“白鹿洞”,实际并不是洞,而是山谷间的一方坪地。中唐李渤曾在此读书,养有一头白鹿为伴,因名“白鹿洞”。

“读书不觉已春深”是说自己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春末。“春深”犹言春末、晚春。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读书入神,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全然忘记了时间。春天快过完了,是诗人不经意中猛然发现的。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是叙事,补叙自己发觉“春深”,是因为“道人来引笑”。“道人”指白鹿洞的道人。

“引笑”指逗笑,开玩笑。道人修禅养性是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的了,而诗人需要道人来“引笑”,才肯放松一下,休息片刻,可见诗人读书之专心致志,非同寻常。

诗中“一寸光阴一寸金”诗句成为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千古流传的至理名言。后人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知识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为充实和丰富自己,应十分珍惜时间才是。

五、《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释义: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赏析: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

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六、《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作者】朱熹 【朝代】宋

原文: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释义: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赏析: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七言绝句是指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的诗;七言律诗则是每首八句。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 、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格律分类
绝句:四联四句。(区别于律诗:四联八句。)
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
正格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偏格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四种基本句式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基本句式举例
(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

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忆江柳》(十一真韵)
(二)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苏轼《赠刘景文》(四支韵)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一真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一真韵)
(三)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李商隐《夜雨寄北》(四支韵)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杜牧《山行》(六麻韵)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绝:是由律诗演变而成。七言绝句的结构是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四句押为两韵,二、四句入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其平仄格式有四种:
即: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四种。

平仄律源于唐代以前的“双换头”。其主要规律是:格律诗的一句之中平声字与仄声字交替,相对的两句(对句)之中平声字与仄声字相对立。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要相粘。如一首七言诗,其第一句如果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本句之中平仄交替),第二句则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即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平仄对立。第三句必须是“平平”,起首,以与上一句相粘。另外,格律诗还讲究首句是用两平声字起首还是用两仄声字起首,前者称为“平起式”,后者称为“仄起式”。还有,人们作格律诗时对平仄声宇的运用可以灵活掌握,一般的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一句之中,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可以平仄不拘,而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因为是节奏点之所在,则必须严守原格律平仄的规定,要做到“分明”。

    相关推荐

    聚合标签
    婉转悠扬的悠是什么意思 带项的成语有哪些 带有“水”字的词语有哪些? 什么是"红道、黑道、白道"? 成语随什么隐什么 有关理想奋斗的成语与名言 颇是什么字读音是什么 内的成语有哪些 飞黄腾达造句一个? 什么然什么不动的成语有哪些 猜成语,脑筋急转弯 忌怎么组词 乌黑乌黑的什么? 恬淡悠然的意思 空加偏旁组成字再组词 最有学问的人(四字成语) 淡泊是什么意思? 死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黑道白道是什么 有什么区别 “歹”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一诺千金,一字千金,徙木为信各是什么历史典故 什么是推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与“为报倾城随太守”中,“倾城”和“狂”是... 瑶族与汉族有什么区别 关于爱国的古诗大全 形容有学问的人的四字成语 然后有千里马”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平静不下来可以用怎样的歇后语 歹字开头的成语接龙 求《飞鸥不下》BY回南雀txt百度云资源,谢谢! 曹操曾经这样评价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 ()()新() 梭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接龙 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这一幕 怪物猎人猎人生活和不屈这两技能加什么? 蛇若无头、绝对不行?打什么字 不张嘴的花蛤能吃吗? 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呀? 带外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接龙 私设公堂至人受伤,该负什么责? 对自己好点,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时常 别人说我风流倜傥是什么意思? 带有文字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 与惊弓之鸟类似的成语有哪些 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感情 写出AABB式词? 逃能组什么词语 人为什么要顺天而行? 天然心动是四字成语吗? 求好的高中古诗鉴赏的书籍 人生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带有五的成语 ()()不动成语 私设公堂 曾国藩的一些对联 死什么生什么的成语有哪些 描写心情喜悦的成语 岿然不动中的岿是什么意思 形容“火热”的成语有哪些? 带卧字的成语有哪些 宁波历年中考作文题目 李渊退位后的记载 能否用一个成语尽量概括 “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无暇顾及其他” 李鸿章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风流倜傥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