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蛇吞象和巴蛇吞象。二者说法不同,含义相同。
读音:yī shé tūn xiàng
解释:亦作“巴蛇吞象”。巴蛇是传说中的一种神蛇,长800尺,能吃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出处:佚名《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翻译:巴蛇把大象连骨头都吞下肚里,三年以后才把骨
示例:对于那些想一蛇吞象的人应该制止。
扩展资料:
一蛇吞象的典故故事:
古代传说南海有一种蛇叫做巴蛇,它身长有800尺,能吃象。巴蛇把大象连骨头都吞下肚里,三年以后才把骨头吐出来,被吐出的骨头可以医治腹内疾病。这个传说广为流传。后来有人根据传说,改编成“蛇吞象”的故事:古代有个穷苦猎人叫阿象,他怜悯一条饿昏的小蛇,精心得把它饲养大。此后,阿象一再向这条蛇索取报答,使自己变成了富翁。但由于他的贪得无厌终于被这条蛇一口吞掉了。
答案为一蛇吞象
解析:从图片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一条蛇想着吞下大象,很直观的就可以看出来意思就是一蛇吞象。
【解释】一条蛇想吞吃一条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出处】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战国·楚·屈原《天问》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贪心不足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人心不足蛇吞象
【反义词】知足常乐
【同韵词】盲者失杖、出言无状、狂风恶浪、天兵天将、连云迭嶂、贵人多忘、不可言状、念念不忘、血气方壮、无风不起浪。
拓展资料
在谜语里深藏着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理念与传统,它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思维、中国的知识、中国的文学、中国的智慧、中国的趣味、中国的游戏、中国的美育、中国的情调。它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它也包容下了中国人的全部生活。在本土的文化土壤上深深扎根,满足人们的生命与生存之需,把独特的中华文明载体汉字文化和文学加以维系、巩固、张扬,谜语文化的代代传习的文化价值与文化意义就在这里。
成语:一蛇吞象
释义: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扩展资料:
一蛇吞象的典故:
古代传说南海有一种蛇叫做巴蛇,它身长有800尺,能吃象。巴蛇把大象连骨头都吞下肚里,三年以后才把骨头吐出来,被吐出的骨头可以医治腹内疾病。这个传说广为流传。
后来有人根据传说,改编成“蛇吞象”的故事:古代有个穷苦猎人叫阿象,他怜悯一条饿昏的小蛇,精心得把它饲养大。此后,阿象一再向这条蛇索取报答,使自己变成了富翁。但由于他的贪得无厌终于被这条蛇一口吞掉了。
贪心不足的人不得好下场,教育人们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长乐”。当然这句话用在事业上,学业上是消极的,不对的,而在克制私欲和贪心上,则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地方。
一蛇吞象
yī shé tūn xiàng
【释义】
亦作“巴蛇吞象”。巴蛇是传说中的一种神蛇,长800尺,能吃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出处】
佚名《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示例】
对于那些想~的人应该制止。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贪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