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释】
讷nè:讷,言难也。――《说文》。不善于讲话,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敏:敏,疾也。――《说文》。聪明,机智,迅速,反应快。
【意译】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意思: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 里仁篇》
原文选段: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释义: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畏法,小人贪利。”
扩展资料
本章中,孔子开始把义、利作为一对伦理范畴,规定原则与功利的关系,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义”重在群体利益,“利”重在个体利益。孔子并不完全排斥个体利益,相反承认私利为人之所欲。
究竟把“义”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利”放在首位,孔子认为这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试金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这个意思。
“君子”与“小人”,“好仁者”与“不仁者”有根本的区别。孔子认为造成两者不同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一个人是否真心实意努力为仁。如以行仁作为自己人生的根本目标,就能从内心“好仁”。
从求仁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主观上肯不肯“用力”,而不是力足与不足的问题,因为,无论什么人从根本上来说都有为仁的能力。这里已蕴涵着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注释】
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莫:疏远、冷淡。
义:适宜、妥当。
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论语》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人,所谓是无亲无疏。他没有说一定要跟谁亲近,也没有一定要跟谁疏远,没有亲疏,他没有这个分别,他只用什么标准?用义,『义之与比』。这个比字,雪公老人批注说,「比者,密也,和也」。这个比就是亲密,就是有融合的意思,「义之与比」就是以义为亲密。换句话说,我所亲的是道义,跟义融合在一起。《朱子集注》当中把比解释成从也,比者从也,从是跟从,这个意思也说得很好。所谓是「唯义是从」,对一切人不分亲疏,只讲道义。处事待人都以道义为准绳,这是一个君子。
- 上一篇:一个串有3个珠2个问号这是什么成语
- 下一篇:《黎秋丈人》古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