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陈寿)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译: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欢吟咏《梁父吟》。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译:(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一般人不承认这一点。
3、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译: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徐元直)与诸葛亮很友好,认为确实这样。
4、时先主屯新野。
译:当时先主刘备屯兵新野。
5、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译:徐庶去拜见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啊,将军您是否愿意见他呢?”
6、先主曰:“君与俱来。”
译:先主(回答)说:“您与他一起来。”
7、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译: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见,不能委屈他来见您。
8、将军宜枉驾顾之。”
译:将军您应该委屈尊驾去拜访他。”
9、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10、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译:先主就屏退跟随的人说:“汉朝衰落颓败,奸臣盗用了皇帝的政令,(致使皇上遭难出奔),蒙受风尘。
1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译: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估计(自己的)力量,想向天下伸张大义,然而(自己)智谋短浅,能力有限,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种局面)。
1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但是我还不想罢休,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13、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译: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以来,天下豪杰纷纷起兵,跨州连郡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14、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译: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而兵力薄弱。
15、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然而曹操终于能战胜袁绍,由弱小变为强大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对人的筹划得当。
16、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译: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军队,挟持着皇帝来号令诸侯,这方面,(您)确实不能用武力去与他争胜。
17、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孙权占有江东一带地方,已经历三代,那里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贤人能士被他任用,(孙权)这方面只可以作为外援来加以联合,而不能图谋夺取他。
18、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译:荆州北有汉水、沔水为屏障,往南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面直通巴郡、蜀郡,这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19、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译:然而它的主人却不能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您有意占领它吧?
20、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译: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广阔,自古被誉为“天都之国”,汉高祖凭借它而建成帝业。
21、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译:(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张鲁又控制了他的北面,(虽然)益州百姓殷实,府库富足,但刘璋却不知爱惜百姓,那里聪明而有德才的人都盼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22、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译: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族的后代,天下人都了解您是很守信义的,您广泛延揽英雄人物,又如饥似渴地访求贤人,
23、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译:如果能占有荆州、益州,依仗它险要的地形,与西边各少数民族和好,对南方的民族进行安抚,对外联合结好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24、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译:一旦局势发生大的变化,就派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取(中原的)宛县和洛阳,
2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将军您亲自指挥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不用竹篮装着饭食,用壶盛满酒浆来欢迎您呢?
26、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果真能够做到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王朝就可以复兴了。”
27、先主曰:“善!”
译:先主刘备说:“好!”
2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译:从此先主刘备与诸葛亮的感情一天比一天亲密。
29、关羽、张飞等不悦,
译:关羽、张飞等人很不高兴,
30、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译:先主解释这事说:“我有了孔明,就如同鱼儿有了水一样。
31、愿诸君勿复言。”
译: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
32、羽、飞乃止。
译:关羽、张飞才作罢了。
提问的人要求不要太过分,我已经尽量分开翻译了!你看着可以就采纳吧~
?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这句话是在刘备往见诸葛亮的时候,自我介绍的一句话。这是他自谦的说法。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信是通假字,通“伸”,伸张的意思。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扩展资料
《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
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隆中对
翻译为: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出自三国陈寿《隆中对》,原文选段: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
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作者简介: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隆中对
- 上一篇:一两个刮号,后面为当先,两刮号内填什么字
- 下一篇:【菜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