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原文: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先解答楼主的问题,“宫”:皇宫;“府”:丞相府。
楼主要知道,诸葛亮的职务是丞相,开府仪同三司,是有自己的开府议事之权的,在自己的丞相府中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这是丞相的权力。丞相府中的官员和朝廷的官员同为政府官员,因此两边的权力就是有所争斗的。
当时的情况是,刘禅刚刚坐稳位子,蜀汉则在诸葛丞相的辅佐下修养生息蒸蒸日上,事实上朝廷的官员:即听皇上话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即听诸葛丞相话的官员,是有所摩擦的。而当时刘禅并不敢也不好意思处置犯事的丞相府的官员。
因此,诸葛丞相在出征之际,规劝刘禅,要赏罚一体。大白话说就是:我要出征了,我府里面的人你也要管着,放心搞他们,要赏要罚,我都同意。
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3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的核心是亲贤远佞。
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开忠谏之路的前提下,谈执法“平明”,先总提后分述,扣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帏、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府中之事,向向宠请教。最后提出亲贤远佞。三项建议,既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
大概是从《前后出师表》里面看到的态度吧?我们从文中只能看出个大概的刘禅,其实《三国演义》可以看出来当时刘阿斗的朝内已经是主昏臣庸,比较混乱的境地,阿斗重用宦官,偏信佞臣,所以诸葛亮有次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