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特吕弗在电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未来的历史将会给他一个最为客观的评价。
——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
素有“电影狂人”之称的法国电影大师弗朗索瓦·特吕弗,自他投身电影事业的那一天起,就始终以敢说敢为而著称于世。但是与另一位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所不同的是,他的所有言论都只与电影本身有关,而不是像后者一样总是习惯于针砭时弊或是表达自己对于其他电影人的嘲讽甚至是蔑视。而这一区别,也使他始终以一种电影战士的身份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并且始终受到后世电影人的尊敬与景仰。
1932年,特吕弗出生于法国的浪漫之都巴黎。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电影,并在少年时代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这种勤奋好学的经历,也使他成为日后法国电影导演中文学素养最为扎实的一位突出人物。少年时代的他曾经相当崇拜巴尔扎克,而且这位自称用笔“完成了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文学巨匠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从精神上给了年幼的特吕弗以巨大的鼓舞,激励着他在长大成人后去投身梦想中的文学事业。
15岁的时候,特吕弗在巴黎发起了大众电影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聚合很多喜欢电影的青年一起对电影进行研讨。这可以说是电影天才特吕弗走向日后辉煌的电影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
1953年,21岁的特吕弗终于进入了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开始拍摄一些关于法国农业的科教纪录片。这虽然多多少少地拉近了他与电影之间的距离,但显然还是无法使他满意。为了真正实现自己的电影梦,他很快就辞掉了这份工作,开始在法国著名影评人安德烈·巴赞,也就是被他誉为“精神之父”的这位人物的提携下,成为著名电影评论杂志《电影手册》的一名编辑。正是在巴赞的具体指导下,特吕弗才最终一步步地走向了电影这一让他为之痴迷更为之疯狂的广阔天地。
在担任编辑的这段时间里,特吕弗撰写了那篇著名的理论文章《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该文章后来也被视为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而其中对于那种僵化的、墨守成规的法国传统电影所进行的严厉攻击,以及极力提倡的那种个人化的电影拍摄方法及精神的观点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的让-吕克·戈达尔和阿仑·雷乃等著名导演的大力推崇。但此时的特吕弗已经显然不愿意只是做个电影评论家了,他先是跟随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罗西里尼学习电影导演技术,接着就在1959年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并一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以其朴素纪实的拍摄风格以及对于生活细节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在电影界引起巨大的轰动,并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也正是由于这部旷世杰作的问世,才使得法国电影彻底改变了其原来的僵化局面,并最终促成了世界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从此,特吕弗几乎完全放弃了电影评论,开始专门进行电影导演的创作工作。直到他于1984年去世之前,他几乎每年都要执导一部影片,在整个电影生涯中共执导了23部影片,其中包括《枪击钢琴师》、《柔肤》、《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最后的一班地铁》和《朱尔和吉姆》等经典之作,同时也因此获得了无数令人艳羡的至高荣誉。
事实上,在特吕弗的很多经典佳作中,他都以自己极为敏感的艺术触觉和天才般的领悟能力,常常把影片中人物的感情推向一个相对极端的处境中,并借此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从而展现人性最深处的所有善恶与美丑。他对于处在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的描写和揭示,甚至有着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和生动的准确把握,让人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不由得对这位似乎洞察一切的艺术大师心生由衷的钦敬与叹服。
除此之外,特吕弗还特别擅长发掘许多与他合作过的法国女演员身上的独特之处,并通过自己的镜头将她们的至情至性展露无遗。法国电影史上最为著名的众多女演员,如凯瑟琳·德诺芙、伊莎贝尔·阿佳妮、娜塔丽·贝依、让娜·莫罗、弗朗索瓦·多莱亚以及芬妮·阿尔丹等人,都曾经和特吕弗有过十分愉快的合作。他也在这样的一种合作过程中,在自己创造出的那一方银幕上永远地留下了这些可以说是法国乃至欧洲最迷人、最漂亮的女人们的绝代风华。
纵观一代电影大师特吕弗的整个电影生涯,他确实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获奖大户和常胜将军,他的影片不仅先后获得了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等50多项世界级的重大奖项,而且无论是在艺术成就以及商业价值上也都取得了非常值得骄傲的巨大成功。他的这种在艺术与商业二者之间来去自如、俯仰皆是的非凡能力,也远远地超过了在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中脱颖而出的其他导演。
1984年,这位在世界电影史上纵横驰骋了近30年的一代大师,在他的妻子、法国著名电影演员芬妮·阿尔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为之倾注了毕生的爱与精力的电影事业。
- 上一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翻译
- 下一篇:《孟子 梁惠王上》 全文及其译文是什么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