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原文】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评析】 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原文】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6)无乃:岂不是。 (7)大:同“太”。 【译文】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评析】 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4)亡:同“无”。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评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 6?4 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3)。子曰:“与之釜(4)。”请益。曰:“与之庾(5)。”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6)急不济富。” 【注释】 (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2)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周:周济、救济。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评析】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原文】 6?5 原思(1)为之宰(2),与之粟九百(3),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4)乎!” 【注释】 (1)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 (2)宰:家宰,管家。 (3)九百:没有说明单位是什么。 (4)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以五家为邻,25家为里,12500家为乡,500家为党。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译文】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评析】 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是儒家的传统。孔子提倡周济贫困者,是极富同情心的做法。这与上一章的内容可以联系起来思考。 【原文】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1)为之骍且角(2)。虽欲勿用(3),山川(4)棒舍诸(5)?” 【注释】 (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农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 (2)骍且角:骍:音xīn,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3)用:用于祭祀。 (4)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 (5)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译文】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评析】 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2)至焉而已矣。” 【注释】 (1)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2)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评析】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6?8 季康子(1)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2),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3),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4),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1)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2)果:果断、决断。 (3)达:通达、顺畅。 (4)艺:有才能技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原文】 6?9 季氏使闵子骞(1)为费(2)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3)者,则吾必在汶上(4)矣。” 【注释】 (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2)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3)复我:再来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评析】 宋代人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原文】 6?10 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音yǒu,窗户。 (3)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原文】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2)。” 【注释】 (1)说:音yuè,同悦。 (2)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原文】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6?14 子游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尔(2)乎?”曰:“有澹台灭明(3)者,行不由径(4),非公事,未尝至于偃(5)之室也。” 【注释】 (1)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2)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3)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5)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译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评析】 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原文】 6?15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1)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2)伐:夸耀。 (3)奔:败走。 (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评析】 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 【原文】 6?16 子曰:“不有祝鮀(1)之佞,而(2)有宋朝(3)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 (1)祝鮀:鮀,音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2)而:这里是“与”的意思。 (3)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 【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原文】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原文】 6?18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 (1)罔:诬罔不直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评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原文】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原文】 6?22 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1)知:音zhì,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原文】 6?25 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原文】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1)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2)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3)陷:陷入。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评析】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 【原文】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原文】 6?28 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yín乱的行为。 (2)说:音yuè,同“悦”。 (3)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评析】 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原文】 6?29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原文】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孔子门人 %9【原文】 %9孔子在齐,齐侯出田,招虞人以旌不进,公使执之对曰:「昔先君之田也,旌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乃舍之。」孔子闻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 %9齐国师伐鲁,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师御之,樊迟为右,非不能也,不信子,请叁刻而逾之,如之,众从之,师入齐军,齐军遁,冉有用戈,故能入焉。孔子闻之曰:「义也。」既战,季孙谓冉有曰:「子之于战,学之乎?性达之乎?」对曰:「学之。」季孙曰:「从事孔子,恶乎学?」冉有曰:「即学之孔子也。夫孔子者,大圣无不该,文武并用、兼通,求也适闻其战法,犹未之详也。」季孙悦,樊迟以告孔子。孔子曰:「季孙于是乎可谓悦人之有能矣。」 %9南容说仲孙何忌既除丧,而昭公在外,未之命也。定公即位,乃命之,辞曰:「先臣有遗命焉,曰:『夫礼,人之干也,非礼则无以立。』嘱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学礼,以定其位。」公许之。二子学于孔子。孔子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云,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矣,惩己所病,以诲其嗣,大雅所谓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是类也夫。」 %9卫孙文子得罪于献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击钟焉。延陵季子适晋,过戚闻之曰:「异哉!夫子之在此,犹燕子巢于幕也,惧犹未也,又何乐焉?君又在殡,可乎?」文子于是终身不听琴瑟。孔子闻之曰:「季子能以义正人,文子能克己服义,可谓善改矣。」 %9孔子览晋志,晋赵穿杀灵公,赵盾亡,未及山而还,史书赵盾弑君。盾曰:「不然。」史曰:「子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讨贼,非子而谁。」盾曰:「呜唿!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孔子叹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9郑伐陈,入之,使子产献捷于晋,晋人问陈之罪焉。子产对曰:「陈亡周之大德,介恃楚众,冯陵弊邑,是以有徃年之告。未获命,则又有东门之役。当陈隧者,井h木刊,弊邑大惧,天诱其里,启弊邑心,知其罪,校首于我,用敢献功。」晋人曰:「何故侵小?」对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周之制也。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晋人曰:「其辞顺。」孔子闻之,谓子贡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晋为郑伯入陈,非文辞不为功,小子慎哉。」 %9楚灵王汰侈,右尹子革侍坐,左史倚相趋而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叁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夫良史者,记君之过,扬君之善,而此子以润辞为官,不可为良史。」曰:「臣又乃尝闻焉,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将过行天下,使皆有车辙,并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祚昭,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殆于文官,臣闻其诗焉,而弗知,若问远焉,其焉能知。」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昭之愔愔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无有醉饱之心。』」灵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则固不能胜其情,以及于难。孔子读其志曰:「古者有志,克己复礼为仁,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期辱于乾溪,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风也,称诗以谏,顺哉。」 %9叔孙穆子,避难奔齐,宿于庚宗之邑,庚宗寡妇通焉而生牛,穆子返鲁,以牛为内竖,相家,牛谗叔孙二人杀之,叔孙有病,牛不通其馈,不食而死,牛遂辅叔孙庶子昭而立之。昭子既立朝,其家众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适立庶,又被其邑,以求舍罪,罪莫大焉,必速杀之。」遂杀竖牛。孔子曰:「叔孙昭子不劳,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昭子有焉。」 %9晋邢侯与雍子争田,叔鱼摄理,罪在雍子,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弊狱邢侯,邢侯怒杀叔鱼与雍子于朝。韩宣子问罪于叔向,叔向曰:「叁奸同坐,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置直鲋也,鬻狱邢侯专杀其罪一也。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默,杀人不忌为贼。夏书曰:『昏默贼,杀,咎陶之刑也。』请从之。」乃施邢侯,而尸雍子叔鱼于市。孔子曰:「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叁数叔鱼之罪不为末,或曰义,可谓直矣。平丘之会,数其贿也,以宽卫国,晋不为暴;归鲁季孙,称其诈也,以宽鲁国,晋不为虐;邢侯之狱,言其贪也,以正刑书,晋不为颇。叁言而除叁恶,加叁利,杀亲益荣,由义也夫。」 %9郑有乡校,乡校之士,非论执政,鬷明欲毁乡校。子产曰:「何以毁为也?夫人朝夕煺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否者,吾则改之。若之何其毁也。我闻忠言以损怨,不闻立威以防怨,防怨犹防水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弗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之,不如吾所闻而药之。」孔子闻是言也,曰:「吾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9晋平公会诸侯于平丘,齐侯及盟,郑子产争贡赋之所承,曰:「昔日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尊卑,贡,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郑伯男南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自日中争之,以至于昏。」晋人许之。孔子曰:「子产于是行也,是以为国基也。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子产,君子之于乐者,且曰合诸侯而艺贡事,礼也。」 %9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勐。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濡弱,民狎而翫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子产卒,子太叔为政,不忍勐而宽,郑国多掠盗。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必不及此。」孔子闻之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于勐,勐则民残,民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勐,勐以济宽,宽勐相济,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毋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勐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子产之卒也,孔子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 %9孔子适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野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曰:「此哀一似重有忧者。」使子贡徃问之。而曰:「昔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子贡曰:「何不去乎?」妇人曰:「无苛政。」子贡以告孔子。子曰:「小子识之,苛政勐于暴虎。」 %9晋魏献子为政,分祁氏及羊舌氏之田,荀栎灭,以赏诸大夫,及其子成,皆以贤举也。又将贾辛曰:「今汝有力于王室,吾是以举汝,行乎敬之哉,毋堕乃力。」孔子闻之曰:「魏子之举也,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美矣。」又闻其命贾辛以为忠。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忠也。魏子之举也,义其命也。忠其长有后于晋国乎。 %9赵简子赋晋国一鼓钟,以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为刑书。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者也。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遵其道而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此度也,而为刑鼎,铭在鼎矣,何以尊贵?何业之守也?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晋国乱制,若之何其为法乎。」 %9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神为祟。」王弗祭,大夫请祭诸郊。王曰:「叁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沮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乎,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不祭。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夏书曰:『维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灭而亡。』」又曰:「允出兹在兹,由己率常可矣。」 %9卫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以其女妻之,疾诱其初妻之娣,为之立宫,与文子女,如二妻之礼。文子怒将攻之。孔子舍璩伯玉之家,文子就而访焉。孔子曰:「簠簋之事,则尝闻学之矣,兵甲之事,未之闻也。」煺而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乎?」文子遽自止之曰:「圉也岂敢度其私哉?亦访卫国之难也。」将止,会季康子问冉求之战,冉求既对之,又曰:「夫子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用之则有名。」康子言于哀公,以币迎孔子曰:「人之于冉求信之矣,将大用之。」 %9齐陈恒弑其简公,孔子闻之,叁日沐浴而适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伐之。」公弗许,叁请,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也,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氏。」孔子辞,煺而告人曰:「以吾从大夫之后,吾不敢不告也。」 %9子张问曰:「书云,高宗叁年不言,言乃雍,有诸?」孔子曰:「胡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则世子委政于冢宰叁年,成汤既没,太甲听于伊尹,武王既丧,成王听于周公,其义一也。」 %9卫孙桓子侵齐,遇败焉,齐人乘之,执新筑大夫,仲叔于奚以其众救桓子,桓子乃免。卫人以邑赏仲叔于奚,于奚辞,请曲悬之乐,繁缨以朝,许之,书在叁官。子路仕卫,见其故,以访孔子。孔子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不可止也。」 %9公父文伯之母,纺绩不解。文伯谏焉。其母曰:「古者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纮綖,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已下,各衣其夫,社而赋事,烝而献功,男女纺绩,愆则有辟,圣王之制也,今我寡也,尔又在位,朝夕恪勤,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堕,其何以避辟?」孔子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可谓不过矣。」 %9樊迟问于孔子曰:「鲍牵事齐君,执政不挠,可谓忠矣,而君刖之,其为至闇乎?」孔子曰:「古之士者,国有道则尽忠以辅之,国无道则煺身以避之。今鲍疾子食于淫乱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刖,是智之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9季康子欲以一井田出法赋焉,使访孔子。子曰:「丘弗识也。」冉有叁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孔子不对而私于冉有曰:「求,汝来,汝弗闻乎,先王制土,藉田以力,而底其远近;赋里以入,而量其无有;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鳏寡孤疾老者,军旅之出,则徵之,无则已。其岁收,田一井出获禾秉,缶米刍藁不是过,先王以为之足,君子之行,必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歛从其薄,若是其已,丘亦足矣。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赋田,将有不足。且子孙若以行之而取法,则有周公之典在。若欲犯法,则苟行之,又何访焉。」 %9子游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极言子产之惠也,可得闻乎?」孔子曰:「惠在爱民而已矣。」子游曰:「爱民谓之德教,何翅施惠哉?」孔子曰:「夫子产者,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弗能教也。」子游曰:「其事可言乎?」孔子曰:「子产以所乘之舆济冬涉者,是爱无教也。」 %9哀公问于孔子曰:「二叁大夫皆劝寡人使隆敬于高年,何也?」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将天下实赖之,岂唯鲁哉。」公曰:「何也?其义可得闻乎?」孔子曰:「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焉。年者贵于天下久矣,次于事亲,是故朝廷同爵而尚齿,七十杖于朝,君问则席,八十则不仕朝,君问则就之,而悌达乎朝廷矣;其行也肩而不并,不错则随,斑白者不以其任于道路,而悌达乎道路矣;居乡以齿而老穷不匮,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悌达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役,颁禽隆之长者,而悌达乎蒐狩矣;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悌达乎军旅矣。夫圣王之教,孝悌发诸朝廷,行于道路,至于州巷,放于蒐狩,循于军旅,则众感以义,死之而弗敢犯。」公曰:「善哉,寡人虽闻之,弗能成。」 %9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东益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夫损人自益,身之不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择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不祥有五,东益不与焉。」 %9孔子适季孙,季孙之宰谒曰:「君使求假于田,特与之乎?」季孙未言。孔子曰:「吾闻之君取于臣谓之取,与于臣谓之赐,臣取于君谓之假,与于君谓之献。」季孙色然悟曰:「吾诚未达此义。」遂命其宰曰:「自今已徃,君有取之,一切不得复言假也。」 %9【译文】 %9孔子在齐国时,齐侯出去打猎,用旌旗招唿管理山泽的官吏虞人,虞人没来晋见,齐侯派人把他抓了起来。虞人说:“从前先君打猎时,用旌旗来招唿大夫,用弓来招唿士,用皮帽来招唿虞人。我没看见皮帽,所以不敢晋见。”齐侯听后就放了他。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好啊!遵守道不如遵守职责。”君子都认为说得对。 %9卫国的大夫孙文子得罪了卫献公,居住在戚地。卫献公去世后还未安葬,孙文子就敲钟娱乐。延陵季子去晋国时路过戚地,听到这件事,说:“奇怪啊!你住在这里,就像燕子把巢筑到帷幕上一样危险,害怕还来不及呢,又有什么可高兴的呢?国君的灵柩还没殡葬,可以这样娱乐吗?”孙文子从此终身不听琴瑟。 %9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季子能根据义来纠正别人,文子能克制自己来服从义,可谓善于改正错误啊!” %9孔子阅读晋国的史书,书上记载:晋国的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逃亡在外,还没越过国境的山又返回来了。史书写着“赵盾弑君”。赵盾说:“不是这样的。”史官说:“你是正卿,逃亡而没出国境,返回来又不讨伐凶手,弑君的不是你又是谁呢?”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的怀念,自己招来忧患’,这说的就是我了。” %9孔子叹息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啊,书写史实不隐讳。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啊,因为法度而蒙受恶名。可惜啊!如果越过国境就可以免去罪名了。” %9【评析】 %9这篇是孔子针对一些人和事发表的评论。“孔子在齐”章赞扬虞人能遵守自己的职责。“卫孙文子”章,延陵季子提醒孙文子身处险境而不知,比喻“燕子巢于幕”,孔子称赞“季子能以义正人”。“孔子览晋志”章,看似赞扬董狐是古之良史,实际内心更加赞扬的是古之良大夫赵盾,惋惜他没有越过国境。
- 上一篇:《学问和智慧》原文
- 下一篇:《唐律疏议》中对官僚贵族在刑法适用上规定了哪些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