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出品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四百下》这部具有重大意义的非凡杰作,那么如今的法国电影将会是什么样子。——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
导演
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cois Truffaut
1932-1984
法国
主演
让-皮埃尔·莱奥
Jean-Pierre L aud
类型生活
颜色黑白
毋庸置疑的是,弗朗索瓦·特吕弗正是通过大量观看电影而走上这条让他成为后人眼中的大师道路的。为此,他也许一生都要感激法国著名的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因为正是由于这个人的提携,他才得以在1953年进入《电影手册》杂志,并由此开始了毕生与电影为伍的辉煌人生。
早在特吕弗还是《电影手册》的一名编辑的时候,他就因为自己的那种过于直接过于犀利的论调,而赢得了“电影狂人”这样一个称号。当他真的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后,这个称号就更是显得名正言顺了。
在整个世界电影的领域内,至今也再没有一个人可以像特吕弗那样敢说敢为,他对于那种僵化的、墨守成规的法国传统电影所进行的严厉攻击,以及他用尽毕生来提倡的那种个人化的电影拍摄方法及精神,都使他得以在百年电影历史中成为一种无人可以替代的独特存在。至于他在1959年执导的那部影史杰作《四百下》,除了以其朴素纪实的拍摄风格以及对于生活细节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引起了电影界的巨大轰动外,更由此开辟了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先河,其贡献不仅体现在从此改变了法国电影的原貌,同时也表现为对于世界电影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特吕弗的整个创作历程中,他通过自己的那些经典作品所折射出来的一种对于人性的强烈关注与关怀是显而易见的,这当然得益于他对人生及人性的那份深刻的洞察力。事实上,特吕弗电影的精髓恰恰就在于他对想要表达的人和事的这种深刻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影片《四百下》极为集中和准确地体现了他的这种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才最终赢得了大多数观众的赞赏,也使得这部作品和这位电影大师一道,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让人流连忘返的一处景致。
《四百下》是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1959年创作拍摄的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影片。影片主人公是一个12岁的孩子,叫安托万。他是个私生子,父母都不疼爱他。刻板的学校生活令他生厌,于是常常逃学。家长知道后,他挨了打。他又气又恼,便从家里逃出,去偷东西。一次,当他去归还一台从父亲办公室偷来的打字机时被抓,家长把他送交法庭。安托万被送到青少年罪犯拘留所,受到非人的对待。后来,他逃出拘留所,跑到海边,跳进水里,随即他又停下,等着追来的警察。此时画面定格,他盯视着观众,脸上的表情神秘莫测,他的命运使观众萦绕于怀,久久难忘。
《四百下》海报
法国新浪潮提倡“作家电影”,主张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应当是导演,导演像作家一样,要用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认识来表现现实,只不过作家是用笔,而导演是用摄影机。《四百下》就是一部极富艺术个性的影片。它自始至终没有持续不断的冲突程式,也没有通常观念的情节模式,而是由许多互为对照呼应的小故事连缀而成的组曲。既是纪实的,又是抒情的,对小主人公在严酷现实打击下所引起的内心矛盾,进行了细腻而深刻的揭示和剖析。而在这一点上,音乐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然而,影片不限于描写事物的表面,也不仅仅止于心理分析,而是对法国当时的家庭、学校以致整个社会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无情揭露了社会偏见与平庸生活中的困难如何毒害家庭关系,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批判意义。特吕弗注重电影的造型表现,突出动作和行为,使《四百下》近乎半默片。很多场面完全依赖画面形象的艺术张力和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来激发观众的情绪。移动摄影和静止摄影交替使用,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自由转化,画面的流动随着人物的内心感情的起伏跌宕而呈现出某种独特的韵律。
特吕弗的《四百击》 《四百下》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他并没有一件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将要做什么为线索来调动观众的兴趣。该片讲述了一个少年人在学校、家庭、流浪、监狱时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乐的日子莫过于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则是从监狱逃出的瞬间,看见一片蓝天和望不到尽头的海洋,虽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拥有自由的感觉毕竟很美,回首想想那压抑的学堂,无能的老师和破败的家庭,仿佛是一场噩梦,当然也可能是地狱,一个摧残人性,灭绝创造力的狭隘的世界。相反,主人公的空间则是广阔的,影片结尾处的碧海蓝天自然不必再说,即便在他那由于各种原因而被迫(被迫只是籍口)流浪的生活中,欢乐,猎奇,自信等充满创造力的情绪始终在体显着,走过街道与跑过楼群都是令人欣慰的,这时的心胸也自然开阔。 《四百下》最突出的特点是镜头的运用。该片运用了相当多的长镜头,当然,这与主人公的天才表演是分不开的。影片开始,镜头就把巴黎的街道就扫拍了一遍,这里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说离家出走的地点,指出本片的主要情节在于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在影片结束时,有一个著名的跟拍的长镜头,主人公足足跑了几分钟之多。我们在观影时会体会到,人物运动的镜头采用切换的手法比较多,但是若碰到这么一个长镜头的跟拍,观众会从心底提出质疑,我们虽然知道主人公在逃跑,但为什么要拍这么长的时间?此时,观众才会意识到跑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叙述情节的发展,也是表达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特吕弗打破了观众的习惯,强迫地调动了观众的思考能力,所以这个镜头是可以载入史册的经典镜头。另外一个长镜头比较有意思,观众们往往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这个镜头是老师带学生们跑在巴黎的街头,孩子们悄悄地三两成伴地溜走了。这个镜头与主人公的情节走向没有太大的关系,可以被称为单一镜头,但它声明了一种生活状态,具有对环境客观再现的作用。该片的镜头运用似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例如,表现父子关系时,永远用一个画面将人物全包括进去,而表现母子关系时则永远采用对切的镜头,母与子从未出现在一个画面中。这样,人物间情感的远近关系就展现无遗了。一部影片中许多镜头都有关于剧情的深层寓意,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只求叙事,这才是电影艺术的真谛。 总之,《四百下》这部影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拍摄手法上都堪称经典之作,即便已经过去了四十年,这部影片依然是属于非常前卫的先锋派作品,足以伴随着特吕弗的名字一起被载入史册
如果说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先驱人物的话,那么经典作品《四百下》就是他为这场运动吹响的第一声号角。
影片开始于一片灰暗中的巴黎街头,象征着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也时远时近。一所学校里,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课,声音尖利,态度粗暴。学生们对此异常反感,在老师的盛怒之下,他们在悄悄地做一些小动作来表示对他的不满。老师背过脸去,在黑板上写字时,一张穿着三点式泳衣的女性画片正在他们中间轮流传递。当这张画片传到安托万手中时,正好被老师发现,老师立即把他轰出了教室。下课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到操场上玩耍,他却被留在教室里反省。安托万很不服气,就在墙上写了一首讽刺诗。不料,这首诗也遭到了老师的当众奚落。
安托万在学校受罚,回到家里也并不好过。他没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母亲是一个风流的女人,安托万是一个私生子。在他出生前,他的母亲本来想去做流产手术,只是在安托万的祖母的一再要求下才把肚子里的孩子保留了下来。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安托万在8岁之前一直与祖母相依为命。直到祖母去世后,母亲才不得不把他领回来。继父对他稍好,但也没有什么爱的情感。
安托万家里也非常拥挤,他做作业都是在餐桌上。有时,作业还没来得及收,菜盘子就摆上了。睡也没有定所,只能天天打地铺在过道里将就。
每天安托万放学回家后,都要负责生火炉子、倒垃圾,然后才能安下心来做功课。在父母面前,他总是畏首畏尾,不敢言笑。而父母一旦不在家,他却敢偷家里的钱,还敢摆弄母亲平时根本不让他碰的化妆品。
安托万和他的好朋友雷内都很讨厌那种上课方式。一次,当他俩背着书包在上学的路上相遇时,他们决定一起逃学。他们把书包藏起来,就去逛街、看电影,玩的是那么开心和自在。可就在这时,安托万忽然看到母亲在树下和一个陌生男人亲热接吻。他的目光赶紧避开,心慌意乱地闪到另一条路上去了。而母亲眼中的余光也看到了他,慌忙中还刻意掩饰了一下。
放荡的母亲深夜才回到家,一进家门就和丈夫大吵起来。安托万耳闻目睹这一切,心情十分糟糕。所以当他在第二天上学后被老师盘问为何昨天没来上学时,竟随口说道:“妈妈死了。”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后,表示了适度的同情。事实上,安托万昨天逃学,老师已经派人去他家里询问了。他的父母闻知此事后也迅速赶往学校。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安托万同时看到了教室门外的母亲的脸。安托万一阵慌张,老师也当场揭穿了安托万的谎言。在挨过一阵痛打之后,安托万含泪走回了教室。
父母的冷漠,老师的严惩,使安托万感到生活毫无乐趣。他给母亲留了一封信就走了。在雷内替他找到的一家印刷厂的角落里,他过了一夜。早晨起来后,因为饥饿难耐,他只好偷了别人家的鲜奶,一饮而尽。
母亲发现他留下的信后,也感到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她来到学校找到他,并把他领回家,给他洗澡,劝他用功学习。可是这样的温情并没有持续多久。
不久后的一天,雷内和安托万趁下班之机潜入到安托万父亲所在的办公大楼,从那里偷走了一台打字机。正当他俩吃力地抱着沉重的东西在街上寻找买主时,正好赶上警察巡视。打字机的交易没有做成,无奈的他们准备把打字机送还原处。可是就在他们刚进大楼的时候,却被值班人员当场抓获。
安托万的父亲知道情况后,不仅拒绝再收养他,还把他扭送到了警察局。经过一番审讯,安托万被带上了囚车,押往少年管教所。
少年管教所里非人性的教育比学校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有一次,安托万还没等到吹哨就先去吃饭,结果看守给了他一记耳光。他的妈妈来看他,也没有带给他温暖。他的好朋友雷内来看他,却遭到了看守的拒绝。
安托万再也忍受不了管教所里非人的待遇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他趁人不备,偷偷溜走,从围墙的一个洞里钻了出去。他继续向前跑,穿过小巷,跨过小桥,穿越灌木丛,越过原野,他跑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