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是不是班婕妤?她 是班况之女、班彪姑母、班固、班超、班昭祖姑。<汉书>是班固写的。
班婕妤(约公元前48-2年)汉代女作家。祖籍楼烦(今朔城区),后迁居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郊。婕妤并非班的名字,而是汉代后宫嫔妃的称号。因班曾入宫被封婕妤,后人一直沿用这个称谓,以至其真实名字无从可考。
班婕妤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急歌行》,亦称《团扇歌》。
汉成帝初年,班婕妤补选入后宫,初为少使,后成为婕妤,很受成帝的宠幸。一次成帝到后宫游玩,要班婕妤与他同坐一辆车,然而婕妤却以古之贤君臣在侧,而亡国之主才是嬖女相随的史实加以拒绝。成帝的母后听到此事,大为感慨:“古有樊姬,今有婕妤。”
后来班婕妤因受赵飞燕的嫉妒,遭诬陷,受排挤。她向成帝奏请到长信宫去服侍太后,残度晚年,后死葬于延陵(今西安东南)。
《女史箴图》是 顾恺之以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作的《女史箴》为题材画制的。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那时候,西晋皇帝昏庸无能,贾后耍阴谋,专朝政,引起宗室诸王不满。张华作《女史箴》,用韵文形式,以女史的口气写宫廷规箴。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扬对主当忠,对神当敬,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同时,也列举历史故事来讽喻放荡而堕落的贾后。顾恺之就以这篇文章作画题,展现了他的绘画艺术。
《女史箴图》高25厘米,长 249.5厘米。内容分九段,每段画一个故事。由于顾恺之对贵族妇女的生活比较熟悉。所以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生活的某些侧面。作品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整个画面生动形象,是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该画局部跟班婕妤有关,绘有班婕妤的典故。
该回答在2006-02-21 13:34:30由回答者修改过
该回答在2006-02-21 13:42:15由回答者修改过
该回答在2006-02-21 15:17:22由回答者修改过
A。人物鲜明,史家典范 多指史书典籍
B。治病救人,泽被后世 多指医师、药典
D提及“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惯常地会想起王羲之的书法,是因为《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中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而C用来评价《女史箴图》最合适
顾恺之(约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画家。出身名门望族。精通歌赋词翰、书法音律,多才多艺,他在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上的成就,使其在中国绘画史上名垂千古。他为人机敏狡黠,曾为自己珍爱的佳作,一橱封题后暂时寄存在权贵桓玄处,被桓玄窃走,他万般无奈,只说:画妙通神,变化飞去,好象凡人成仙一样。因此,有“画绝、才绝、痴绝”之称。他的绘画理论,是以“以形写形”及“迂想妙得”为核心的“传神论”,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传世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均是后人摹本,画论著作有《魏晋胜流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义熙中为散骑常侍,博学多才,诗文书画皆能。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此画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一文所绘。张华原文歌颂古代具有贤德的宫廷“女史”(即女官),宣扬宫廷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据传是为了讽谏放荡性妒、擅权祸国的贾皇后。全卷共12段,现存9段,每段后有“箴”文。存世9段的内容分别描写“冯媛当熊”、“班姬辞辇”、“修容饰性”、“同裘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和“女史司箴”等。此长卷背景空白,重点刻画人物,对人物神态的表达尤为重视。线描用笔如“春蚕吐丝”、“紧劲联绵”等。 此画虽藏于大英博物馆,然而,这仅仅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某些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该摹本存放于馆内的斯坦因密室,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艺术研究室主任谢成水2002年曾偶然在该密室看过这幅摹本,当时在登记册上只有上个世纪20年代两个日本人来现场临摹过的记录。 全图共十一段,唐摹本尚存九段。每段有题辞并有独立的构思及表现内容。这里选的是博物馆藏本的第一段,画的是冯媛挡熊的故事。《汉书。外戚传》记载,汉元帝观看斗兽时受到从栏中逃出的黑熊的威胁,婕妤(后妃)冯媛当熊而立,黑熊受阻,左右武士得以将熊刺死,汉元帝免受其害。张华在文章中以“冯媛趋进”来描述这一过程。画面上冯媛作侧面形象,身体瘦弱。黑熊则张牙舞爪,但是冯媛神态自若,衣带飘动,仿佛挺身而出,挡住了熊的去路,将“趋进”二字体现得非常恰切。尤其是她的目光,坚定而豪不畏惧,一副视死如归的凛然气概。黑熊的目光也因此而显得畏缩起来。身后两个执戟卫士,瞪目怒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整个画面别无它物,显得洗练简洁,构图层次分明,目光顾盼有际,人物神态与关系一目了然。
其余各段亦与这段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的是直绘其形,有的是托物比兴,也有的是借题发挥。整个画卷有人物、静物、山岭、走兽、日月、云气、器具等。它反映了我国绘画发展到魏晋时代在题材上、构思上、造型上及手法上的基本特征。全画格调高古,集中反映了魏晋时线描的特色。画史上称顾恺之的用笔是“紧劲联绵、循环超忽变、格调高逸、风趋电疾”,喻其线条为“春蚕吐丝”。后人把这类线描统称为“高古游丝描”。它利用连绵婉曲的线条,不用折线亦不用粗细突变的线条,造就了含蕴、飘忽的感觉,使人能在舒缓平静的联想中感到虽静犹动的效果。这种线描对后世中国造型起了很大影响,它的效果从这幅作品中可略见一斑。
C。线条优美,活泼传神
这也是顾恺之绘画风格。
古人称其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也形容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图》中保留了这些线条的联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