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祖思刘善明苏侃垣荣祖 崔祖思,字敬元,清河东武城人,崔琰七世孙也。祖諲,宋冀州刺史。父僧 护,州秀才。祖思少有志气,好读书史。初州避主簿,与刺史刘怀珍于尧庙祀神, 庙有苏侯像。怀珍曰:“尧圣人,而与杂神为列,欲去之,何如?”祖思曰: “苏峻今日可谓四凶之五也。”怀珍遂令除诸杂神。
太祖在淮阴,祖思闻风自结,为上辅国主簿,甚见亲待,参豫谋议。除奉朝 请,安成王抚军行参军,员外正员郎,冀州中正。宋朝初议封太祖为梁公,祖思 启太祖曰:“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今宜称齐,实应天命。”从之。转为 相国从事中郎,迁齐国内史。建元元年,转长兼给事黄门侍郎。
上初即位,祖思启陈政事曰:“《礼诰》者,人伦之襟冕,帝王之枢柄。自 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世不习学,民罔志义,悖竞因斯而兴,祸乱是焉而 作。故笃俗昌治,莫先道教,不得以夷险革虑,俭泰移业。今无员之官,空受禄 力。三载无考绩之效,九年阙登黜之序。国储以之虚匮,民力为之凋散。能否无 章,泾渭混流。宜大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台府州国,限外 之职,问其所乐,依方课习,各尽其能。月供僮干,如先充给。若有废堕,遣还 故郡。殊经奇艺,待以不次。士修其业,必有异等,民识其利,能无勉励?” 又曰:“汉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身衣弋绨,以韦带剑,慎夫人衣不曳地, 惜中人十家之产,不为露台。刘备取帐钩铜铸钱以充国用。魏武遣女,皂帐,婢 十人;东阿妇以绣衣赐死,王景兴以淅米见诮。宋武节俭过人,张妃房唯碧绡蚊 帱,三齐谷席,五盏盘桃花米饭。殷仲文劝令畜伎,答云‘我不解声’。仲文曰 ‘但畜自解’,又答‘畏解,故不畜’。历观帝王,未尝不以约素兴,侈丽亡也。
伏惟陛下,体唐城俭,踵虞为朴,寝殿则素木卑构,膳器则陶瓢充御。琼簪玉箸, 碎以为尘,珍裘绣服,焚之如草。斯实风高上代,民偃下世矣。然教信虽孚,氓 染未革,宜加甄明,以速归厚。详察朝士,有柴车蓬馆,高以殊等;雕墙华轮, 卑其称谓。驰禽荒色,长违清编,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识义方,且惧且劝, 则调风变俗,不俟终日。” 又曰:“宪律之重,由来尚矣。故曹参去齐,唯以狱市为寄,余无所言。路 温舒言‘秦有十失,其一尚在,治狱之吏是也’。实宜清置廷尉,茂简三官,寺 丞狱主,弥重其选,研习律令,删除繁苛。诏狱及两县,一月三讯,观貌察情, 欺枉必达。使明慎用刑,无忝大《易》;宁失不经,靡愧《周书》。汉来治律有 家,子孙并世其业,聚徒讲授,至数百人。故张、于二氏,洁誉文、宣之世;陈、 郭两族,流称武、明之朝。决狱无冤,庆昌枝裔,槐衮相袭,蝉紫传辉。今廷尉 律生,乃令史门户,族非咸、弘,庭缺于训。刑之不措,抑此之由。如详择笃厚 之土,使习律令,试简有征,擢为廷尉僚属。苟官世其家而不美其绩,鲜矣;废 其职而欲善其事,未之有也。若刘累传守其业,庖人不乏龙肝之馔,断可知矣。” 又曰:“乐者动天地,感鬼神,正情性,立人伦,其义大矣。按前汉编户千 万,太乐伶官方八百二十九人,孔光等奏罢不合经法者四百四十一人,正乐定员, 唯置三百八十八人。今户口不能百万,而太乐雅、郑,元徽时校试千有余人,后 堂杂伎,不在其数,糜废力役,伤败风俗。今欲拨邪归道,莫若罢杂伎,王庭唯 置钟虡、羽戚、登歌而已。如此,则官充给养,国反淳风矣。” 又曰:“论儒者以德化为本,谈法者以刻削为体。道教治世之粱肉,刑宪乱 世之药石。故以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风霜。是以有耻且格,敬让之枢纽;令行禁 止,为国之关楗。然则天下治者,赏罚而已矣。赏不事丰,所病于不均;罚不在 重,所困于不当。如令甲勋少,乙功多,赏甲而舍乙,天下必有不劝矣;丙罪重, 丁眚轻,罚丁而赦丙,天下必有不悛矣。是赏罚空行,无当乎劝沮。将令见罚者 宠习之臣,受赏者仇雠之士,戮一人而万国惧,赏匹夫而四海悦。” 又曰:“籍税以厚国,国虚民贫;广田以实廪,国富民赡。尧资用天之储, 实拯怀山之数;汤凭分地之积,以胜流金之运。近代魏置典农而中都足食,晋开 汝、颍而汴河委储。今将扫辟咸、华,题镂龙漠,宜简役敦农,开田广稼。时罢 山池之威禁,深抑豪右之兼擅,则兵民优赡,可以出师。” 又曰:“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故君举必书,尽直笔而不污;上无妄动, 知如丝之成纶。今者著作之官,起居而已;述事之徒,褒谀为体。世无董狐,书 法必隐;时阙南史,直笔未闻。” 又曰:“废谏官,则听纳靡依。虽课励朝僚,征访刍舆,莫若推举质直,职 思其忧。夫越任于事,在言为难,当官而行,处辞或易。物议既以无言望己,己 亦当以吞默惭人。中丞虽谢咸、玄,未有全废劾简;廷尉诚非释之,宁容都无讯 牒!故知与其谬人,宁不废职,目前之明效也。汉征贡禹为谏大夫,矢言先策, 夏侯胜狂直拘系,出补讽职,伐柯非遐,行之即善。” 又曰:“天地无心,赋气自均,宁得诞秀往古而独寂寥一代!将在知与不知, 用与不用耳。夫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 古今之通患也。今诚重郭隗而招剧辛,任鲍叔以求夷吾,则天下之士,不待召而 自至矣。”上优诏报答。
寻迁宁朔将军、冠军司马,领齐郡太守、本官如故。是冬,虏动,迁冠军将 军、军主,屯淮上。二年,进号征虏将军,军主如故。仍迁假节、督青冀二州刺 史,将军如故。少时,卒。上叹曰:“我方欲用祖思,不幸,可惜!”诏赙钱三 万,布五十匹。
祖思宗人文仲,初辟州从事。泰始初,为薛安都平北主簿,拔难归国。元徽 初,从太祖于新亭拒桂阳贼,著诚效,除游击将军。沈攸之事起,助豫章王镇东 府,历骠骑谘议,出为徐州刺史。建元初,封建阳县子,三百户。二年,虏攻钟 离,文仲击破之。又遣军主崔孝伯等过淮攻拔虏茬眉戍,杀戍主龙得侯及伪阳平 太守郭杜羝、馆陶令张德、濮阳令王明。时虏攻杀马头太守刘从,上曰:“破茬 眉,足相补。”文仲又遣军主陈靖攻虏竹邑戍主白仲都,又遣军主崔延叔攻伪淮 阳太守梁恶,并杀之。三年,淮北义民桓磊磈于抱犊固与虏战,大破之。文仲 驰启,上敕曰:“北间起义者众,深恐良会不再至,卿善奖沛中人,若能一时攘 袂,当遣一佳将直入也。”文仲在政,为百姓所惮。除黄门郎,领越骑校尉,改 封随县。尝献太祖缠须绳一枚,上为纳受。永明元年,为太子左率,累至征虏将 军、冠军司马、汝阴太守。四年,卒。赠后将军、徐州刺史。谥襄子。
刘善明,平原人。镇北将军怀珍族弟也。父怀民,宋世为齐北海二郡太守。
元嘉末,青州饥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积粟,躬食饘粥,开仓以救乡里,多获 全济,百姓呼其家田为“续命田”。
少而静处读书,刺史杜骥闻名候之,辞不相见。年四十,刺史刘道隆辟为治 中从事。父怀民谓善明曰:“我已知汝立身,复欲见汝立官也。”善明应辟。仍 举秀才。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
泰始初,徐州刺史薛安都反,青州刺史沈文秀应之。时州治东阳城,善明家 在郭内,不能自拔。伯父弥之诡说文秀求自效,文秀使领军主张灵庆等五千援安 都。弥之出门,密谓部曲曰:“始免祸坑矣。”行至下邳,起义背文秀。善明从 伯怀恭为北海太守,据郡相应。善明密契收集门宗部曲,得三千人,夜斩关奔北 海。族兄乘民又聚众渤海以应朝廷。而弥之寻为薛安都所杀,明帝赠辅国将军、 青州刺史。以乘民为宁朔将军、冀州刺史,善明为宁朔长史、北海太守,除尚书 金部郎。乘民病卒,仍以善明为绥远将军、冀州刺史。文秀既降,除善明为屯骑 校尉,出为海陵太守。郡境边海,无树木,善明课民种榆槚杂果,遂获其利。
还为后军将军、直阁。
五年,青州没虏,善明母陷北,虏移置桑乾。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
明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转宁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善明以母在 虏中,不愿西行,涕泣固请,见许。朝廷多哀善明心事。元徽初,遣北使,朝议 令善明举人,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惠绍使虏,赎得母还。
幼主新立,群公秉政,善明独结事太祖,委身归诚。二年,出为辅国将军、 西海太守、行青冀二州刺史。至镇,表请北伐,朝议不同。
善明从弟僧副,与善明俱知名于州里。泰始初,虏暴淮北,僧副将部曲二千 人东依海岛;太祖在淮阴,壮其所为,召与相见,引为安成王抚军参军。苍梧肆 暴,太祖忧恐,常令僧副微行伺察声论。使僧副密告善明及东海太守垣崇祖曰: “多人见劝北固广陵,恐一旦动足,非为长算。今秋风行起,卿若能与垣东海微 共动虏,则我诸计可立。”善明曰:“宋氏将亡,愚智所辨。故胡虏若动,反为 公患。公神武世出,唯当静以待之,因机奋发,功业自定。不可远去根本,自贻 猖蹶。”遣部曲健儿数十人随僧副还诣领府,太祖纳之。苍梧废,征善明为冠军 将军、太祖骠骑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沈攸之反,太祖深以为忧。善明献计曰:“沈攸之控引八州,纵情蓄敛,收 众聚骑,营造舟仗,苞藏贼志,于焉十年。性既险躁,才非持重,而起逆累旬, 迟回不进,岂应有所待也?一则暗于兵机,二则人情离怨,三则有掣肘之患,四 则天夺其魄。本虑其剽勇,长于一战,疑其轻速,掩袭未备。今六师齐备,诸侯 同举。昔谢晦失理,不斗自溃;卢龙乖道,虽众何施。且袁粲、刘秉,贼之根本, 根本既灭,枝叶岂久?此是已笼之鸟耳。”事平,太祖召善明还都,谓之曰: “卿策沈攸之,虽复张良、陈平,适如此耳。”仍迁散骑常侍,领长水校尉,黄 门郎,领后军将军、太尉右司马。
齐台建,为右卫将军,辞疾不拜。司空褚渊谓善明曰:“高尚之事,乃卿从 来素意。今朝廷方相委待,讵得便学松、乔邪?”善明曰:“我本无宦情,既逢 知己,所以戮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鄙怀既申,不敢昧于 富贵矣。”太祖践阼,以善明勋诚,欲与善明禄,召谓之曰:“淮南近畿,国之 形势,自非亲贤,不使居之。卿为我卧治也!”代高宗为征虏将军、淮南宣城二 郡太守,遣使拜授,封新涂伯,邑五百户。
善明至郡,上表陈事曰:“周以三圣相资,再驾乃就;汉值海内无主,累败 方登;魏挟主行令,实逾二纪;晋废立持权,遂历四世。景祚攸集,如此之难者 也。陛下凝辉自天,照湛神极,睿周万品,道洽无垠。故能高啸闲轩,鲸鲵自翦, 垂拱云帟,九服载晏,靡一战之劳,无半辰之棘,苞池江海,笼苑嵩岱,神祇乐 推,普天归奉,二三年间,允膺宝命,胄临皇历,正位宸居。开辟以来,未有若 斯之盛者也。夫常胜者无忧,恒成者好怠。故虽休勿休,姬旦作《诰》;安不忘 危,尼父垂范。今皇运草创,万化始基,乘宋季叶,政多浇苛,亿北倒悬,仰齐 苏振。臣早蒙殊养,志输肝血,徒有其诚,曾阙埃露。夙宵惭战,如坠渊谷,不 识忌讳,谨陈愚管,瞽言刍议,伏待斧皞。”所陈事凡十一条:其一以为“天地 开创,人神庆仰,宜存问远方,宣广慈泽”;其二以为“京师浩大,远近所归, 宜遣医药,问其疾苦,年九十以上及六疾不能自存者,随宜量赐”;其三以为 “宋氏赦令,蒙原者寡。愚谓今下赦书,宜令事实相副”;其四以为“匈奴未灭, 刘昶犹存,秋风扬尘,容能送死,境上诸城,宜应严备,特简雄略,以待事机, 资实所须,皆宜豫办”;其五以为“宜除宋氏大明泰始以来诸苛政细制,以崇简 易”;其六以为“凡诸土木之费,且可权停”;其七以为“帝子王姬,宜崇俭约”; 其八以为“宜诏百官及府州郡县,各贡谠言,以弘唐虞之美”;其九以为“忠贞 孝悌,宜擢以殊阶,清俭苦节,应授以民政”;其十以为“革命惟始,天地大庆, 宜时择才辨,北使匈奴”;其十一以为“交州险敻要荒之表,宋末政苛,遂至怨 叛。今大化创始,宜怀以恩德,未应远劳将士,摇动边氓,且彼土所出,唯有珠 宝,实非圣朝所须之急。讨伐之事,谓宜且停”。
又撰《贤圣杂语》奏之,托以讽谏。上答曰:“省所献《杂语》,并列圣之 明规,众智之深轨。卿能宪章先范,纂镂情识,忠款既昭,渊诚肃著,当以周旋, 无忘听览也”。又谏起宣阳门;表陈宜明守宰赏罚;立学校,制齐礼;广开宾馆, 以接荒民。上又答曰:“具卿忠谠之怀。夫赏罚以惩守宰,饰馆以待遐荒,皆古 之善政,吾所宜勉。更撰新礼,或非易制;国学之美,已敕公卿;宣阳门今敕停。
寡德多阙,思复有闻”。
善明身长七尺九寸,质素不好声色,所居茅斋斧木而已,床榻几案,不加刬 削。少与崔祖思友善,祖思出为青、冀二州,善明遗书曰:“昔时之游,于今邈 矣。或携手春林,或负杖秋涧,逐清风于林杪,追素月于园垂,如何故人,徂落 殆尽。足下方拥旄北服,吾剖竹南甸,相去千里,间以江山,人生如寄,来会何 时!尝览书史,数千年来,略在眼中矣。历代参差,万理同异。夫龙虎风云之契, 乱极必夷之几,古今岂殊,此实一揆。日者沈攸之拥长蛇于外,粲、秉复为异识 所推,唯有京镇,创为圣基。遂乃擢吾为首佐,授吾以大郡,付吾关中,委吾留 任。既不办有抽剑两城之用,横槊搴旗之能,徒以挈瓶小智,名参佐命,常恐朝 露一下,深恩不酬。忧深责重,转不可据,还视生世,倍无次绪。藿羹布被,犹 笃鄙好;恶色憎声,暮龄尤甚。出蕃不与台辅别,入国不与公卿游,孤立天地之 间,无猜无托,唯知奉主以忠,事亲以孝,临民以洁,居家以俭。足下今鸣笳旧 乡,衣绣故国,宋季荼毒之悲已蒙苏泰,河朔倒悬之苦方须救拔。遣游辩之士, 为乡导之使,轻装启行,经营旧壤,令泗上归业,稷下还风,君欲谁让邪?聊送 诸心,敬申贫赠。” 建元二年卒,年四十九,遗命薄殡。赠钱三万,布五十匹。又诏曰:“善明 忠诚夙亮,干力兼宣,豫经夷险,勤绩昭著。不幸殒丧,痛悼于怀。赠左将军、 豫州刺史,谥烈伯。”子涤嗣。善明家无遗储,唯有书八千卷。太祖闻其清贫, 赐涤家葛塘屯谷五百斛。
善明从弟僧副,官至前将军,封丰阳男,三百户。永明四年,为巴西、梓潼 二郡太守,卒。
苏侃,字休烈,武邑人也。祖护,本郡太守。父端,州治中。侃涉猎书传, 出身正员将军,补长城令。薛安都反,引侃为其府参军,使掌书记。安都降虏, 侃自拔南归。除积射将军。遇太祖在淮上,便自委结。上镇淮阴,以侃详密,取 为冠军录事参军。是时张永、沈攸之败后,新失淮北,始遣上北戍,不满千人。
每岁秋冬间,边淮骚动,恒恐虏至。上广遣侦候,安集荒余,又营缮城府。上在 兵中久,见疑于时,乃作《塞客吟》以喻志曰:“宝纬紊宗,神经越序。德晦河、 晋,力宣江、楚。云雷兆壮,天山繇武。直发指秦关,凝精越汉渚。秋风起,塞 草衰,雕鸿思,边马悲。平原千里顾,但见转蓬飞。星严海净,月澈河明。清辉 映幕,素液凝庭。金笳夜厉,羽轊晨征。斡晴潭而怅泗,枻松洲而悼情。兰涵 风而泻艳,菊笼泉而散英。曲绕首燕之叹,吹轸绝越之声。欷园琴之孤弄,想庭 藿之余馨。青关望断,白日西斜。恬源靓雾,垄首辉霞。戒旋醿,跃还波,情绵 绵而方远,思袅袅而遂多。粤击秦中之筑,因为塞上之歌。歌曰:朝发兮江泉, 日夕兮陵山。惊飙兮瀄汨,淮流兮潺湲。胡埃兮云聚,楚旆兮星悬。愁墉兮思 宇,恻怆兮何言。定寰中之逸鉴,审雕陵之迷泉。悟樊笼之或累,怅遐心以栖玄。” 侃达上此旨,更自勤励。委以府事,深见知待。
元徽初,巴西人李承明作乱,太祖议遣侃衔使慰劳,还除羽林监,加建武将 军。桂阳之难,上复以侃为平南录事,领军主,从顿新亭,使分金银赋赐诸将。
事宁,除步兵校尉,出为绥虏将军、山阳太守,清修有治理,百姓怀之。进号龙 骧将军,除前军将军。沈攸之事起,除侃游击将军,迁太祖骠骑咨议,领录事, 除黄门郎,复为太祖太尉咨议。
侃事上既久,备悉起居,乃与丘巨源撰《萧太尉记》,载上征伐之功。以功 封新建县侯,五百户。齐台建,为黄门郎,领射声校尉,任以心膂。上即位,侃 撰《圣皇瑞命记》一卷奏之。建元元年,卒,年五十三。上惜之甚至,追赠辅国 将军、梁南秦二州刺史,谥质侯。
弟烈,字休文。初为东莞令,张永镇军中兵,累至山阳太守,宁朔将军,游 击将军。袁粲起事,太祖先遣烈助防城,仍随诸将平石头,封吉阳县男。建元中, 为假节、督巴州军事、巴州刺史、巴东太守,宁朔将军如故。永明中,至平西司 马、陈留太守,卒官。
垣荣祖,字华先,下邳人,五兵尚书崇祖从父兄也。父谅之,宋北中郎府参 军。荣祖少学骑马及射,或谓之曰:“武事可畏,何不学书?”荣祖曰:“昔曹 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食矣。君辈无自全之伎,何异 犬羊乎!”宋孝建中,州辟主簿,为后军参军。
伯父豫州刺史护之子袭祖为淮阳太守,宋孝武以事徙之岭南,护之不食而死。
帝疾笃,又遣使杀袭祖。袭祖临死,与荣祖书曰:“弟常劝我危行言逊,今果败 矣。” 明帝初即位,四方反,除荣祖冗从仆射,遣还徐州说刺史薛安都曰:“天之 所废,谁能兴之。使君今不同八百诸侯,如民所见,非计中也。”安都曰:“天 命有在,今京都无百里地,莫论攻围取胜,自可拍手笑杀。且我不欲负孝武。” 荣祖曰:“孝武之行,足致余殃。今虽天下雷同,正是速死,无能为也。”安都 曰:“不知诸人云何,我不畏此。大蹄马在近,急便作计。”荣祖被拘不得还, 因收集部曲,为安都将领。假署冠军将军。安都引虏入彭城,荣祖携家属南奔朐 山,虏遣骑追之不及。荣祖惧得罪,乃逃遁淮上。太祖在淮阴,荣祖归附,上保 持之。及明帝崩,太祖书送荣祖诣仆射褚渊,除宁朔将军、东海太守。渊谓之曰: “萧公称卿干略,故以此郡相处。” 荣祖善弹,弹鸟毛尽而鸟不死。海鹄群翔,荣祖登城西楼弹之,无不折翅而 下。
除晋熙王征虏、安成王车骑中兵,左军将军。元徽末,太祖欲渡广陵,荣祖 谏曰:“领府去台百步,公走,人岂不知?若单行轻骑,广陵人一旦闭门不相受, 公欲何之?公今动足下床,便恐即有扣台门者,公事去矣。”及苍梧废,除宁朔 将军、淮南太守,进辅国将军,除游击将军、太祖骠骑谘议,辅国将军、西中郎 司马、汝阴太守,除冠军将军,给事中,骁骑将军。豫佐命勋,封将乐县子,三 百户,以其祖旧封封之。出为持节、督青冀二州刺史,冠军如故。迁黄门郎。
永明二年,为冠军将军、寻阳相、南新蔡太守。作大形棺材盛仗,使乡人田 天生、王道期载渡江北。监奴有罪,告之,有司奏免官削爵付东冶,案验无实见 原。为安陆王平西谘议,带江陵令,仍迁司马、河东内史。迁持节、督缘淮诸军 事、冠军将军、兖州刺史,领东平太守、兖州大中正。
巴东王子响事,方镇皆启称子响为逆,荣祖曰:“此非所宜言。政应云刘寅 等孤负恩奖,逼迫巴东,使至于此。”时诸启皆不得通,事平后,上乃省视,以 荣祖为知言。九年,卒,年五十七。
从父闳,宋孝建初,为威远将军、汝南新蔡太守,据梁山拒丞相义宣贼,以 功封西都县子。累迁龙骧将军、司州刺史。义嘉事起,明帝使闳出守盱眙,领兵 北讨薛道标破之。封乐乡县男,三百户。升明初,为散骑常侍,领长水校尉,与 豫章王对直殿省,迁右卫将军。太祖即位,以心诚封爵如旧,加给事中,领骁骑 将军。累迁金紫光禄大夫。年七十六,永明五年,卒,谥定。
荣祖从弟历生,亦为骁骑将军。宋泰始初,薛安都反,以女婿裴祖隆为下邳 太守,历生时请假还北,谋杀祖隆,举城应朝廷。事发奔走。历官太子右率。性 苛暴,好行鞭捶。与始安王遥光同反,伏诛。
史臣曰:太祖作牧淮、兖,始基霸业,恩成北被,感动三齐。青、冀豪右, 崔、刘望族,先睹人雄,希风结义。夫谏江都之略,似任光之言,虽议不独兴, 理成合契,盖帷幕之臣也。
赞曰:淮镇北州,获在崔、刘。献书上议,帝念忠谋。侃奉潜跃,皇瑞是鸠。
垣方带砺,削免虚尤。
一、译文
八月己亥,赵高想要作乱,害怕群臣不肯服从,就预先做了一个试验,拿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是马。”
赵高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缄默不语,有的说是马,来阿谀迎合赵高。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假借法律暗中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后来大臣们都很惧怕赵高。
二、原文
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於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三、出处
节选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
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二、作品赏析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三、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本纪
中国的纪年,天干地支夏朝就有,秦汉之际,便和鼠、牛、虎、兔、龙等十二种属性相匹相配。其中,龙最特别,它是生物界中唯一不存在的动物。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龙又是传说中的四种祥兽之一。《礼记礼运篇》:“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相传,麟是兽中之王、凤是禽中之王、龟是介中之王、龙是鳞中之王,它们的出现都是嘉瑞的先兆,比如《三国演义》第八十回:“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就是用来说明盛世预兆的。这里龙、凤、麒都是传说中极有灵性的动物,也是本文要谈的话题。无巧不成文,在世界其他文明里也有它们的传说,我们不妨比照着来看。
首先说龙
中国的龙崇拜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封建时代,龙又嬗变为皇权的象征,帝王自称“真龙天子”。据韩非子说,龙和帝王一样,都有“逆鳞”而不可触,否则龙颜大怒、诛灭九族。所以李白诗云:“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今天,龙走下了神坛,每个华夏子民,无论天涯何方,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龙,缘何而生?它似动物,有人说它是鳄鱼和蜥蜴的“大共名”,也有人说它演化于蛇,还有人称它是恐龙的遗记;龙,又是象征,既有人认定它是图腾合并的结果,又有人相信它是云水、闪电和彩虹的集合。这些都是今人对先人的猜测。
相对而言,“蛇说”比较占上风。有人考证,禹与蛇图腾的氏族有血缘关系,他奠定了夏朝根基以后,其后裔把蛇升华为龙,不仅体现了多元文化,得到各民族的认同,而且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象征(潜明兹《百年神话研究略论》,《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6期)。
中国的龙,家族庞大,有黄龙、青龙、赤龙、白龙、乌龙、金龙,千年之龙叫应龙、无足之龙叫烛龙、有角之龙叫虬龙、无角之龙叫螭龙,等等。它们有好有坏,有善有恶。《史记》二十八卷《封禅书》里说:黄帝乘龙上天,群臣无法跟随,只能抱着拉断的龙髯哭泣。以黄龙象征黄帝,中国古人以龙为尊。但传说中,也不乏屠龙、斗龙的记载,如女娲杀黑龙、大禹斩蠢龙、李冰父子伏孽龙、周处除蛟龙,等等。
龙的传说并非中国所独有,几乎世界各大古老文明都有它的掌故,如巴比伦的古龙、北欧的毒龙、犹太人的撒但、印度的那伽(Naga),在北美,玛雅人也有以龙为题的艺术,但还有人研究认为它是从亚洲传过去的。
印度的那伽是一种类似于龙的动物。它长身无足,称霸水域,是古印度人对蟒蛇的神化。翻译成中文时,它变成了龙。
阿海在《北欧的神话传说》第一章《创造天地的神话》介绍北欧的毒龙时说道:有一条狰狞的毒龙叫尼特霍格,盘踞在冰天雪地的海维格尔玛泉水旁,日夜不停地噬咬着伸入泉水的巨大树根。又说:“毒龙生为恶魔,企图最终咬断宇宙树的巨根,毁灭世界。”北欧的毒龙嗜水,不同于中东的古龙,却类似于中国龙的传说。在欧洲战争史上,龙还常常作为武士的徽章。
本文感兴趣的是,西方早有龙的传说,但是为什么没有演变成龙的崇拜?或类似于中国这样的龙的文化?这是中西方文化演进不同的一个巨大分野。
在西方,龙同样是传说中的巨兽,而且有翅膀。在希腊语里叫Drakon,演变成英语叫Dragon,在拉丁语里还有一个Draco。尽管西方人也一直没有解开龙的起源之谜,但多半认为它是蛇崇拜的回响,因为世界各文明里几乎都流行过蛇崇拜。Draco则来源于蜥蜴,在希腊也有天龙星座的意思。
据《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中东地区的蛇或龙硕大而凶猛,被认为是邪恶的总代表,埃及的黑暗之神Apepi就是一条巨大的蛇。希腊、罗马人接受了他们龙是恶者的说法,同时也把它构想成慈善的力量,希腊的阿波罗就是蛇的崇拜者,但总体上来讲,他们也没有改变龙的邪恶形像。基督教文明的兴起则基本摧毁了西方人对龙的慈善想象。
在《圣经》里,龙就是蛇。在《创世纪》里,有一条著名的蛇,他曾引诱夏娃偷吃了伊甸园里的智慧果;在《启示录》里又两次说到: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蛇与龙前后相承,而且迷惑天下人。可见,基督教义完全不利于西方龙文化的形成。
相反,在东方的佛教和道教经典里却记载了大量龙与龙王的传说,为人们普遍所接受,对东方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不列颠百科全书》里也明确区分了龙在东西方文化中,正面和反面形像的不同。1999年10月9日《泰晤士报》上有一篇英国人写的《下雨机械》说:中国的龙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独特,虽然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龙名同,但特徵实异。
龙之善恶不过文化的沉淀。今天,龙在东方文化里依然保持了正面的形像,但也脱去了其神秘的面纱,龙的精神成为奋发的精神,龙的民族成为自强的民族。如果说古代的舞龙或许是为了祭神祀雨、扫瘟避邪,那么今天的舞龙则多半是娱乐或庆典。在世界上,中国的舞龙、划龙船已经成为东方文化渗透于西方文化的一旅,是东西方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其次侃凤
中国的凤凰传说起源于鸟,在《山海经》里:“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说文》:“凤,神鸟也。”《瑞应图》:“凤凰,仁鸟也。”《诗》:“凤凰灵鸟。”《庄子逍遥游》:“以鲲化为鹏,鹏即凤。”凤凰还有个名字叫鸾。在《山海经》里:“有五采鸟三名:一曰凤鸟,一曰凰鸟,一曰鸾鸟。”《广雅》:“鸾鸟,凤皇属也。”
有一个“百鸟朝凤”的传说,说的是黄帝即位,自觉天下太平,想亲眼看看传说中的凤凰。为此,他问教天老。天老回答:凤凰显形,乃是祥瑞的预兆,只有在太平盛世才出现。见到它一掠而过已是很不容易,如果能看到它在百鸟群里飞舞那就是千载难逢的祥瑞了。
黄帝听后很不高兴,他说:我即位以来,天下太平,为什么连凤凰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天老说:东有蚩尤、西有少昊、南有炎帝、北有颛顼,四方强敌虎视眈眈,何来太平?黄帝听罢便率兵讨伐,于是天下一统。他看见一只带有五彩翎毛的大鸟在天空翱翔,而数不清的奇珍异鸟围着它翩翩起舞。黄帝知道,这只大鸟就是凤凰,也是他想看到的瑞象(《韩诗外传》)。
凤凰、凤凰,凤者为雄,凰者为雌。因此,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古琴曲“凤求凰”。但是龙凤相合,则把整个凤凰都“雌”化掉了。古代图腾不仅有蛇,还有鸟,例如,少昊氏下属的凤鸟氏、丹鸟氏等。龙是鳞虫之长,凤是百鸟之王,瑞兽灵禽。尽管龙生龙,凤生凤,而龙凤配对早在陕西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龙凤纹”彩陶瓶上就出现了。
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龙凤呈祥标识着一派祥和。舜帝曾经下命谱曲制乐,夔谱《九招》呈献,舜便率群臣演奏,当演奏到第三招时,百鸟齐鸣;第四招时,百兽悉舞;在最后一招,第九招时,只见金龙彩凤双双出现在云端。舜请教身边的老臣苍舒,苍舒回答,这就是龙凤呈祥,龙来了说明将风调雨顺,凤到了表示要国泰民安。他又说:自盘古开天以来,只是偶尔见到龙舞或凤飞,龙凤双致,这还是第一次。
孔子曾经把老子比为龙,“神龙见首不见尾”,善变莫测;老子也曾经把孔子比作凤,称他:“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在历史上,他们的学说正好“阴阳互补”。在这里,孔子提倡“有为”是为阳;老子提倡“无为”是为阴,这是“凤阳龙阴”的本来组合。因为凤朝阳而阳、龙近水而阴。但是后来,龙凤套在男女的身上,便颠鸾倒凤,阴阳错置。如跨凤乘龙,指夫妻双宿双飞,龙凤这里指的是男女。有趣的是,古代的帝王及其嫔妃们被称为“天上龙,地上凤”,演出了一幕幕的龙凤活剧。
在成语词典里,不难找到龙凤配对的成语。例如,龙兴凤举是指振兴王业、龙跃凤鸣是指人的才华超逸,龙驹凤欤或麟子凤雏则指年幼聪慧;珍稀的食物叫凤髓龙肝,脱俗的文章是龙章凤姿。
凤凰在英语里叫Phoenix、在埃及叫Benu,在印度叫Garuda,在阿拉伯叫Anqa,在波斯叫Simorgh,它是传说中的神鸟,而且色彩斑斓。在阿拉伯的传说里,凤凰从火中而诞生。凤凰的生命是周期性的,每隔一段时间它就自焚一次。自焚前,它会唱一首优美的挽歌,用翅膀扇动火苗把自己化为灰烬,然后在灰烬中获得再生。它永远不会死。
一般认为凤凰自焚的周期是500年一次,但是也有人说它是300年。据说在埃及的历史上,凤凰曾经出现过五次,即公元前866年、公元前566年、公元前266年、公元34年和公元334年。这就是说,埃及凤凰每300年自焚一次。巧合的是,据修道士史家泰西塔斯(Tacitus)记载,耶稣去世和复活的时间正好是公元34年(网上《成语和神话词典》“Prase and Fable”)。
在埃及传说里,凤凰与太阳崇拜有关,任何时间里一次只有一个凤凰,均为男性,它的真实原形可能是鹰,也可能是孔雀。根据希腊传说,凤凰生活在阿拉伯荒漠的一口井的旁边,它每天清晨都会在水里沐浴并唱着优美的歌曲。这时,埃及的太阳神就会驻车倾听。凤凰自焚以后,再生的凤凰会把自焚凤凰的灰烬放在蛋壳里,飞送到“太阳城(Heliopolis)”里太阳神的祭坛上。因此,凤凰又是不朽和再生的象征(网上《神话百科全书》)。凤凰后来被铸造为罗马帝国不朽城(Eternal City)的象征性符号,对基督教文化也很有吸引力。
埃及的凤凰传说似乎和中国的传说不太一样。它没有和龙配套而雌化,是独立的美好像征,而且周期性的自我再生。郭沫若作“凤凰涅盘”也受了这一文化的影响,他在“文革”开始时不能自保,突然宣布“焚书”,就取的是这个五百年自焚一次的意思。
最后谈麟
中国的麒麟崇拜比龙、凤崇拜要晚,肇始于春秋时代。作为传说中的罕见神兽,麒麟形状象麇鹿,但比鹿大,马蹄牛尾,头上有独角。雄者为麟,雌者为麒,统称麒麟。麒麟虽外表狰狞,但内在仁厚,由于它性情温和、不伤害人畜、且蹄不踏青草和昆虫,所以《宋书符瑞志》里称:“麒麟者,仁兽也。”。《瑞应图》也说:“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羊头鹿身。”由于麒麟的身体比鹿大,近似于马,民间有歇后语“瞪着麒麟说是马”。
我们听过“孔子泣麟”的故事,那是鲁哀公十四年,叔孙氏打猎时捕获一只怪兽,大家不知道它是麒麟,误以为不祥之物,麒麟竟招遗弃而死。孔子的弟子冉求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称它“像獐子有角”。孔子便要亲自前往观看,他对车夫说:如果按冉求所说,那不就是麒麟吗?到了一看,果然如此。孔子说:“天下太平,麟凤龟龙出现是祥瑞的预兆。现在周室将灭,它为什么出现呢?”于是想到自己,流着泪说:“我之于人,就像麟之于兽,麟出而死,我的道也到了尽头。”实际上,孔子的道虽多遭劫难,直到今天也没有走到尽头。
孔子与麒麟有什么关系呢?《拾遗记》说:“孔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就是说在孔子快诞生的时候,麒麟出现,嘴里吐出一块方帛,上面写着“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第二天圣人孔子便诞生了。
如果说龙凤是帝王的象征,那么麒麟则多与将相联系在一起,如汉武帝曾建麒麟阁,表彰功臣;宋有“千夫奉儒将,百兽伏麒麟。”的诗句;清代武官的麒麟徽饰仅次于龙纹的皇族;在民间还有“麒麟送子”的流传,使家族兴旺,据说它也是从吐书生孔子演变过来的。
古代的吉祥图案里,除了龙凤呈祥以外,还有麟凤呈祥。《吴越春秋》里说:“禹养万民,凤凰栖于树,麒麟步于庭。”可见当时的太平。有成语叫威凤祥麟,指的就是凤的威仪和麒麟的吉祥。古人认为,凤凰和麒麟都是瑞兽,麟凤同出也象征天下太平。凤毛麟角则是指非常罕见。
麒麟在海外的对应祥兽是什么?我检索了《不列颠百科全书》,里面竟直接用拼音代替,也许没有找到对应的动物。但是在网上《神话百科全书》里,则直接说Unicorn在中国叫麒麟。Unicorn在西方也是一种神话中的吉祥动物,但是翻一翻英汉词典,有的把它翻为“独角兽”,又有的则把它译为“龙马”,都没有直接使用麒麟二字。实际上,独角兽和龙马都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两种动物,前者是按字面上的翻译;后者取其吉祥之意:“帝尧及政,龙马衔甲。”龙马也指带来社会太平。但是在英语里又有一个词叫Monocerotis(麒麟星座),旁边的注解正是Unicorn,因此我们就拿Unicorn与麒麟做比,虽称它为龙马,但实为西方的麒麟,其文化功能与中国的麒麟类似可比。
根据古希腊的预言传说,龙马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只有当一个处女在它出没的地方出现,龙马看到这个处女,就会失去它的野性,静伏在处女的脚前。因此,它又被称为“纯洁的祥兽”。这个故事成为早期教会的预言故事,有人把耶稣比喻为龙马,他的母亲比喻为那个处女。龙马在西伯来语里叫Reem,在《旧约》里写为Monokeros,意思是“独角”,因为龙马额头正中有一个螺旋状的角,是一种体态象马,有山羊胡子和狮子尾巴的神兽。龙马的身体是白色的、头是红色的、眼睛则是蓝色的。
龙马首先被详细描述是公元前398年的希腊历史学家Ctesias。根据旅游者在印度的见闻,他把龙马记录为“野驴”。根据这个记载,有人推测,龙马的原形可能是印度犀牛、喜马拉雅山羚羊和驴子的混杂物。
中世纪的欧洲人,普遍相信龙马的角可以防范任何液体里的毒药和治疗疾病,因此有龙马标记的器皿为吉祥物。有一个传说:因为池塘有毒,一大群动物没法饮水。龙马在打败了与它争斗的大象以后赶来,把它的角浸泡在水里,很快水就洁净了。群兽欢呼跳跃。因其传奇的神力与高贵不凡的气质,龙马不仅在欧洲和阿拉伯的艺术里大量保存,它还被英国皇室和苏格兰皇室选定为守护神。
中外龙凤麟的传说虽然起源不同,内容也不完全一样,它们都打上了自己的文化印记,中国的龙凤麟文化可以说更加浓郁,是神话和历史的编织。东西方的凤凰和麒麟可以说是世界认同的祥兽,但是龙文化却为我中华独尊,并深深地影响了东方其他国家。
附:这里有一个网站,你也可以到此进行交流。
参考资料:http://gb。cri。cn/3601/2005/04/21/
- 上一篇:《南辕北辙》的古文意思和寓意
- 下一篇:《幼学琼林》有没有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