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太对了,我念小学的时候,老师教的就是zuo。今天偶然遇到这个问题,上网一查,原来不是我自己这样学过。到底是字典错了,还是老师错了?反正不是我错了。
蒙曼教授读的才是对的。
“确凿”一词中“凿”的正确读音分享到:“确凿”一词中“凿”的正确读音王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么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用了一对相互矛盾的词“似乎”和“确凿”,表达了两层意思:由于最末次的相见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所以用了“似乎”;回忆几时的乐园,记忆犹新,园中景象历历在目,故又用了“确凿”一词表达肯定意思。然而注释中“确凿”的“凿”注音为“zao”,根据该句表达的意思,应该读“zuo”。“凿”是多音多义字,有两种读音:“zao”和“zuo”。读“zao”时有两种意思:①凿子,指挖槽或打孔用的工具,是名词;②打孔,挖掘;如凿井、凿窟窿,是动词。读“zuo”时,第一种意思就是“明确、真实”,如“确凿”。第二种意思是“卯眼”。文中是“确实”的意思,所以应该读“zuo”,而不读“zao”。旧教材中如此,只盼义务教材中得以纠正,然而义务教材仍是“zao”音,这给教学、给学生掌握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造成了障碍。“确凿”一词中“凿”的正确读音@王煊(本文共计1页)
满意答案哈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晃荡了开始,该委员会是由老学究控制的,确定发音是根据传统的所谓正音,和乡下不识字的老太太的读音(因为他们不会受字形的影响,不会因一知半解而出错,所谓秀才读字读半边),有意思的是,对字音最有研究的老学究和乡下老太太发音往往是一致的。就是在用在 确凿 时,读ZUO当然,普通话是以北方言为正音,所以要找北方乡下老太太。后来,委员会当然成了新一代人,他们的理论是发什么音的人多,就用什么音。但此时由于教育的发展,大多数人都成了一知半解的,他们只知道 凿东西 时读ZAO,不知道(或图方便)确凿 时读ZUO。于是宣布改读ZAO。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晃荡了一大比好学青年,白认真了,反而是,不好好学的学生成了对的。凿字的这两个发音,是与词性有关的,这在许多其它语言里也是很常见的,相比之下,汉语在这方面已经更进化(这当然也和汉语演化的方向有关),已经较少因词性变化而改变发音(包括改变后缀),但即使这样,汉语中的这种现象也是很多的,只是占比例小一些。
què záo。
确声母是q,韵母是u,e,声调是第四声。
凿声母是z,韵母是ao,声调是第二声。
确字义:真实,实在:确实,确凿。
凿:穿孔,挖掘:凿孔。器物上的孔,是容纳知枘(榫头)的。
金河《重逢》:抓这样的案例,并且做到实事求是、证据确凿,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是十分费力的。
李二和《谁发明了独木舟》:史书的记载与传说是否确凿,尚不能确认,但至少说明他们都是使用过独木舟的人。
扩展资料:
确凿发音方法:
a:发音时,嘴唇自然张大,舌放平,舌头自然放置,声带颤动。
o:发音时,嘴唇成圆形,微翘起,舌头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舌居中,声带颤动。
e:发音时,嘴半开,舌位靠后,嘴角向两边展开成扁形,声带颤动。
i:发音时,嘴微张成扁平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抬高,靠近上硬腭,声带颤动。
u:发音时,嘴唇拢圆,突出成小孔,舌面后部隆起,声带颤动。
ü:发音时,嘴唇成圆形,接近闭拢,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前部隆起,声带颤动。
b: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读音轻短。
p: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气流迸出成音。